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见性成佛 第二十七天▪P2

  ..续本文上一页最先的大前题,它的重点在「回光返照」。听到回光返照,世间人会这么想:这个人快要死了,最后又爬起来讲两句话,或是突然脸色好起来,过不了两天又倒下去死了,这样叫做「回光返照」。其实不是这样,将我们佛教的名词拿去用,而用错地方很糟糕。「回光返照」是很庄严、很解脱,是开悟证果的一句名词,「回光」是什么?譬如这玻璃,太阳照射在玻璃,玻璃反射回去,折射就对了,光线照下来它又回回去,此代表我们的心是向外要把它回转,折射回来,心不要再看外面了,要看你的本性,看你的起心动念,看你的是非,看你的善恶,看你的自性。「回光返照」,「照」就是巡视、了解、明白它叫做回光返照。如此庄严的话竟然拿去形容一个人快要死了,突然他起来讲两句话再倒下去,称为回光返照,实在是很冤枉的事。所以禅宗贵在于明心见性,明心见性要回光返照道理在此。

  诸位要了解,同样要悟到一心不乱,明心见性,禅宗和净土宗都有办法让你明心见性,只是行门在入手处有一些差别。禅宗是「无门入门」,净土宗是「有门入门」,这要解释清楚很重要。我们来讲禅宗就好,禅宗叫做无门入门,它的法门就是这样。有人问无门要如何入门?照理说要有洞才钻的进去啊!无门入门是要怎么入呢?我以前还未出家时,在佛寺看那个门联,我去寺院最喜欢看门联,那些门联都是高手、高僧、能人的偈颂或诗,那是禅宗的道场。门联右手边写「通而无路」左手边写「塞而有门」,我一看之下觉得,这怎么说得通呢?那时我们没有根机,禅宗的道理并无深入,刚初学佛而已,刚刚皈依就开始跑佛寺了,对这些充满好奇。「通而无路」通就是有路可走啊!有路可入了,为什么反说「通而无路」呢?而且「塞而有门」塞就塞住了,那里有门、有路可进去呢?说这种颠倒的话,我一头雾水。直到研究佛法以后出家以来,全日都研究教典最后才悟进去。「通而无路」简单说「通」什么?凡夫众生都通往五欲六尘之门,通往五欲六尘之门,当然没有涅槃之路,就此悟进去。路走的很滑顺,滑顺的是五欲六尘之路,而涅槃、解脱、无生法忍之路,我们不曾走过很生疏摸不到门路,有道理吗?谁敢说没道理,百分之百有道理。

  所以五欲六尘之路凡夫走得很滑顺,眼睛闭起也能够拿五欲六尘任何一项,不用爸爸妈妈教,他就会谈情说爱了,五欲六尘之境凡夫混得非常熟悉,叫做「通」,但是它没有「路」。没什么路?「涅槃之路」很生疏,因为从来不曾开悟证果过啊!涅槃是如何?他不了解。菩提是如何?他不了解。布施的感受他不了解。做功德,他很生疏。明心见性?从来不曾明心见性,当然无路啊!叫做「通而无路」。「塞而有门」塞住了,却有路有门,奇怪?后来又让我悟入了「塞」是指你的「心」止息了所有五欲六尘之境,五欲六尘之境已经让你塞住了,止息住了,不会再生妄想心了,有「门」了,什么「门」?涅槃门、菩提门、解脱门、般若门、六度波罗密之门、三十七道品之门,轻而易举的就可以走进去了,叫做「塞而有门,通而无路」这么深的意境没有解释,有几人能够了解呢?禅宗就是这样修道的。

  「无门入门」是说起先你要熄灭三毒妄想,无明烦恼的杂草要完全止息,叫做「无门」。一念心不生即如如佛,无门入门。有门是指你在妄想意识之中打转,那种门就糟糕了。「无门」就是止了你的妄想的意思,「无门入门」你妄想静止以后,法身活起来,门路就进去了,就这么一回事。禅宗就是这么修的呀!所以禅宗不鼓励人念佛,不鼓励人拜佛,并非拜佛礼佛不对,因拜佛礼佛不是禅宗入门之处,只要止掉妄想,承认你的心就是佛了,那有自佛再拜他佛呢?这样不是头上安头,净上安净,妄想加妄想吗?念一句佛要

  口一水缸,拜佛一拜,地板要拖三天,不清净。念一句「阿弥陀佛」禅宗视为不清净,念佛就是妄想,你心就是佛了,教你一心不乱,教你达到无生法忍,教你止掉一切妄想,你还起这个佛念,分明就是妄想所生。所以禅宗教你不能念佛,不能拜佛,有它潜在的道理,不能说禅宗不对。因为角度不同,入门的问题叫做「无门入门」妄想都不可生了,念佛也不行。所以说念佛一句要

  口一水缸,一水缸有多少呢?

  一口水,吐掉再

  一口,再吐掉要

  口一水缸,一水缸大约五十加仑,嘴不清净的意思。拜佛就是妄想,你心业不清净,拜佛以后地板要拖三天三夜,地板让你弄脏了,身体不清净了,祖师有深深的用意啊!但是这不是禅宗不对,是因为他们入门的法门,不一样的角度如此而已。「通而无路,塞而有门」道理在此,禅宗入门开悟证果是「无门入门」,所谓法门就是这么一回事。

  净土宗的入门就不一样了,叫做「有门入门」和禅宗相反,是怎么有门?「无门」是与「空」相应完全不可生念头,所谓万法不能立,一尘不染,怎么可以起任何一个念头呢?是为无门而入门与空相应,与净土宗不同。净土宗是「有门入门」有门就是指门路,净土宗就是以妄克妄,以毒攻毒。换一句话说,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到抑扬顿挫,念到一声声一句句口出耳听心发三到,在此状况下以妄克妄,以恶制恶,其实你的妄想非常多,你不念佛,一定是妄想无量无边,你不念佛一定念五欲六尘之境,与其念五欲六尘之境,不如来念「阿弥陀佛」,有「阿弥陀佛」之念,就不会有五欲六尘之境之念,不然想那些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法,念念世间的尘埃,你当然会想到一个头两个大,妄想纷飞、烦恼丛生。与其烦恼丛生,不如来念一句「阿弥陀佛」,所以「阿弥陀佛」也是念头,以这念头的妄制服这些妄,叫做以妄制妄,如此念到一心不乱现前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错,有妄念就没佛念,有佛念就没妄念,以佛念来降服所有的妄念,最后达到一心现前,以佛念降服所有的妄念,万念归于一念,「阿弥陀佛」这一念就是念佛的功能啊!念到一心不乱念佛三昧现前,当下你的法身就活了。这样就是「有门入门」「有」就是有念头,有作用,有「阿弥陀佛」之念就是有门,有门念到以妄制妄,以佛念降服所有妄想意识,归于清净一念叫做「有门入门」,入什么门?一心不乱之门,法身复活之念。

  所以禅宗和净土宗二者入门的方式不相同,在唐朝以前禅宗和净土宗是格格不入,你念佛不可参禅,参禅不可来念佛,你们两个法门入门不相同,混为一谈,说圆融说解脱全是戏论,当然禅就是净,净就是禅,道理一样,但是有几人做得到呢?圆融法谁不了解呢?你我大家都了解,但是入门你要乖乖的念佛就念佛,禅宗就禅宗,不可动不动就禅净双修,这全都对,但问题是你做不到。当你禅的时候,不知道净,净的时候不知道禅,你念佛时说是禅,其实是妄想。你参禅的时候说是净又有佛念,你抓不准拿捏不住,你说圆融是好听的口头禅而已,与你真正要行门解脱全都派不上用场。所以你念佛时安心的念,以妄制妄达到一念清净现前,向你恭喜,法身复活的时候了。你参禅无门入门,通而无路,塞而有门,到最后见性的人也是你呀!总之,我们的心就是佛,佛就是你的心,离开心并无佛,离开佛并无心,心佛不二之物。所以修道能认同你的心就是佛者,此人的善根就成熟了。

  所以修道要从那里修?从心地去下功夫就对了。今天的见性成佛是针对禅宗而说,处处为你指明你的心就是佛,离开你的心向外追求佛,追求一切法,全都是妄想心生的。所以一位开悟圣僧,他老人家讲话了,开悟圣僧云:

  「惟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无所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这是黄檗禅师讲的解脱法语,黄檗禅师是开悟圣僧,是不简单的一位圣者,我稍微讲一下他的典故。黄檗禅师出家时,他母亲很舍不得,虽舍不得但知道出家修行很好,所以母子在依依不舍当中分别。黄檗禅师出家以后,很认真参禅悟道,有一天已经开悟证果,在这一段岁月当中,已有相当一段期间。他的母亲思念儿子非常悲切,虽然送儿出家,割爱、喜舍出去却舍不得,日夜思念眼泪

  而流,哭到最后就失明了。有一天听说他的儿子来到本庄弘法布教传心法,说见性成佛的法门。她抱着非常高兴的心情移动脚步,但是老人家两眼失明的状况下,因而跌落断崖死在断崖的水底。全庄所有的人都不谅解黄檗禅师,因此议论纷纷,批评他的人我是非一大堆。黄檗禅师一语不发,也没什么好解释的,我出家修行是事实。将他母亲自水底捞起来以后放在河边,捡了一些干柴一根一根叠好,差不多半个人高的柴,把他的母亲放在柴上火化。在火化当中说出了几句话。他说:「一子出家,九祖升天,若不升天,诸佛妄语。」话一说完,剎那之间,看他母亲被火烧得只剩骨头,在柴堆里化作天神,徐徐而升飘向半空中,这正是他的母亲的神魂往生天上,在离开这世间的时候,向他的儿子说了几句话:「我的好孩子,好孩子,你割爱辞亲,忍受感情之痛和母亲惜别,母亲今日才深深体会你的用心何在,辛苦的孩子,感谢你为妈妈超渡,妈妈现在要往生第二层天,忉利天的所在,感谢再感谢,珍重啊!」在此种依依不舍的惜别,他的母亲在火焰中,徐徐飘上第二层天忉利天。

  所以黄檗禅师一位开悟证果的圣僧,他出家的功德回向给他的母亲,在此不可思议诸佛加被的状况下,他的母亲徐徐往生忉利天。这些语录就是黄檗禅师开悟证果时常拿出来讲的话,所以说「惟此一心即是佛,佛和众生并无什么差别。」但是众生之所以作众生,就是着相外求,永无止境贪着外面五欲六尘之境,贪而不舍甚至求之转失。拿来的东西,得来的东西,求来的东西,一切如梦幻泡影,总是回归到无常「求之转失」。「使佛觅佛」你自己就是佛了,何必离开自性佛向外去找佛呢?离开自己的心追求外面的心呢?这分明是颠倒了,那怕尽形寿,那怕是多生累劫,你都没有能力见到你的自性之佛,你想要开悟证果成就佛道永远都不可能。

  凡夫众生不知息念、忘虑,「息」就是休息,「念」是念头,念头把它STOP起来静止起来停下来,妄想纷飞不可丛生,心猿意马摆平,息念啊忘虑啊,你还有什么罣碍?还有什么可以执着?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要忘虑啊!不要吃饱没事杞人忧天,没办法活到一百岁,却烦恼一百岁以后的事。在那边忧虑,这些都是多余的,你若有办法息念忘虑,你的自性之佛当下现前了。这就是黄檗禅师说出来启示我们的话,为我们勉励的话,让我们修道有一个入门之处。如本再念一遍:

  开悟圣僧云:「惟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求心,穷劫尽形,终无所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这就是黄檗禅师开悟证果以后写的一本书,叫做「传心法要」非常庄严。我在家的时候看了「传心法要」就悟明心地了。

  我们在修道过程中,能够息心忘虑,心猿意马,妄想纷飞,当下把它摆平净化的话,一念心不生即是如如佛,诸佛菩萨不会打妄语啊!希望我们国人就是国家人民百姓叫做国人不是各人,希望我们国人要记住,修道,道在心,你承认你的心就是佛,向这个目标去修证最后明心见性,最后自性佛现前,也就是你自己本人哪!

  

  

《见性成佛 第二十七天》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