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最先的大前題,它的重點在「回光返照」。聽到回光返照,世間人會這麼想:這個人快要死了,最後又爬起來講兩句話,或是突然臉色好起來,過不了兩天又倒下去死了,這樣叫做「回光返照」。其實不是這樣,將我們佛教的名詞拿去用,而用錯地方很糟糕。「回光返照」是很莊嚴、很解脫,是開悟證果的一句名詞,「回光」是什麼?譬如這玻璃,太陽照射在玻璃,玻璃反射回去,折射就對了,光線照下來它又回回去,此代表我們的心是向外要把它回轉,折射回來,心不要再看外面了,要看你的本性,看你的起心動念,看你的是非,看你的善惡,看你的自性。「回光返照」,「照」就是巡視、了解、明白它叫做回光返照。如此莊嚴的話竟然拿去形容一個人快要死了,突然他起來講兩句話再倒下去,稱爲回光返照,實在是很冤枉的事。所以禅宗貴在于明心見性,明心見性要回光返照道理在此。
諸位要了解,同樣要悟到一心不亂,明心見性,禅宗和淨土宗都有辦法讓你明心見性,只是行門在入手處有一些差別。禅宗是「無門入門」,淨土宗是「有門入門」,這要解釋清楚很重要。我們來講禅宗就好,禅宗叫做無門入門,它的法門就是這樣。有人問無門要如何入門?照理說要有洞才鑽的進去啊!無門入門是要怎麼入呢?我以前還未出家時,在佛寺看那個門聯,我去寺院最喜歡看門聯,那些門聯都是高手、高僧、能人的偈頌或詩,那是禅宗的道場。門聯右手邊寫「通而無路」左手邊寫「塞而有門」,我一看之下覺得,這怎麼說得通呢?那時我們沒有根機,禅宗的道理並無深入,剛初學佛而已,剛剛皈依就開始跑佛寺了,對這些充滿好奇。「通而無路」通就是有路可走啊!有路可入了,爲什麼反說「通而無路」呢?而且「塞而有門」塞就塞住了,那裏有門、有路可進去呢?說這種顛倒的話,我一頭霧水。直到研究佛法以後出家以來,全日都研究教典最後才悟進去。「通而無路」簡單說「通」什麼?凡夫衆生都通往五欲六塵之門,通往五欲六塵之門,當然沒有涅槃之路,就此悟進去。路走的很滑順,滑順的是五欲六塵之路,而涅槃、解脫、無生法忍之路,我們不曾走過很生疏摸不到門路,有道理嗎?誰敢說沒道理,百分之百有道理。
所以五欲六塵之路凡夫走得很滑順,眼睛閉起也能夠拿五欲六塵任何一項,不用爸爸媽媽教,他就會談情說愛了,五欲六塵之境凡夫混得非常熟悉,叫做「通」,但是它沒有「路」。沒什麼路?「涅槃之路」很生疏,因爲從來不曾開悟證果過啊!涅槃是如何?他不了解。菩提是如何?他不了解。布施的感受他不了解。做功德,他很生疏。明心見性?從來不曾明心見性,當然無路啊!叫做「通而無路」。「塞而有門」塞住了,卻有路有門,奇怪?後來又讓我悟入了「塞」是指你的「心」止息了所有五欲六塵之境,五欲六塵之境已經讓你塞住了,止息住了,不會再生妄想心了,有「門」了,什麼「門」?涅槃門、菩提門、解脫門、般若門、六度波羅密之門、叁十七道品之門,輕而易舉的就可以走進去了,叫做「塞而有門,通而無路」這麼深的意境沒有解釋,有幾人能夠了解呢?禅宗就是這樣修道的。
「無門入門」是說起先你要熄滅叁毒妄想,無明煩惱的雜草要完全止息,叫做「無門」。一念心不生即如如佛,無門入門。有門是指你在妄想意識之中打轉,那種門就糟糕了。「無門」就是止了你的妄想的意思,「無門入門」你妄想靜止以後,法身活起來,門路就進去了,就這麼一回事。禅宗就是這麼修的呀!所以禅宗不鼓勵人念佛,不鼓勵人拜佛,並非拜佛禮佛不對,因拜佛禮佛不是禅宗入門之處,只要止掉妄想,承認你的心就是佛了,那有自佛再拜他佛呢?這樣不是頭上安頭,淨上安淨,妄想加妄想嗎?念一句佛要
口一水缸,拜佛一拜,地板要拖叁天,不清淨。念一句「阿彌陀佛」禅宗視爲不清淨,念佛就是妄想,你心就是佛了,教你一心不亂,教你達到無生法忍,教你止掉一切妄想,你還起這個佛念,分明就是妄想所生。所以禅宗教你不能念佛,不能拜佛,有它潛在的道理,不能說禅宗不對。因爲角度不同,入門的問題叫做「無門入門」妄想都不可生了,念佛也不行。所以說念佛一句要
口一水缸,一水缸有多少呢?
一口水,吐掉再
一口,再吐掉要
口一水缸,一水缸大約五十加侖,嘴不清淨的意思。拜佛就是妄想,你心業不清淨,拜佛以後地板要拖叁天叁夜,地板讓你弄髒了,身體不清淨了,祖師有深深的用意啊!但是這不是禅宗不對,是因爲他們入門的法門,不一樣的角度如此而已。「通而無路,塞而有門」道理在此,禅宗入門開悟證果是「無門入門」,所謂法門就是這麼一回事。
淨土宗的入門就不一樣了,叫做「有門入門」和禅宗相反,是怎麼有門?「無門」是與「空」相應完全不可生念頭,所謂萬法不能立,一塵不染,怎麼可以起任何一個念頭呢?是爲無門而入門與空相應,與淨土宗不同。淨土宗是「有門入門」有門就是指門路,淨土宗就是以妄克妄,以毒攻毒。換一句話說,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到抑揚頓挫,念到一聲聲一句句口出耳聽心發叁到,在此狀況下以妄克妄,以惡製惡,其實你的妄想非常多,你不念佛,一定是妄想無量無邊,你不念佛一定念五欲六塵之境,與其念五欲六塵之境,不如來念「阿彌陀佛」,有「阿彌陀佛」之念,就不會有五欲六塵之境之念,不然想那些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念念世間的塵埃,你當然會想到一個頭兩個大,妄想紛飛、煩惱叢生。與其煩惱叢生,不如來念一句「阿彌陀佛」,所以「阿彌陀佛」也是念頭,以這念頭的妄製服這些妄,叫做以妄製妄,如此念到一心不亂現前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錯,有妄念就沒佛念,有佛念就沒妄念,以佛念來降服所有的妄念,最後達到一心現前,以佛念降服所有的妄念,萬念歸于一念,「阿彌陀佛」這一念就是念佛的功能啊!念到一心不亂念佛叁昧現前,當下你的法身就活了。這樣就是「有門入門」「有」就是有念頭,有作用,有「阿彌陀佛」之念就是有門,有門念到以妄製妄,以佛念降服所有妄想意識,歸于清淨一念叫做「有門入門」,入什麼門?一心不亂之門,法身複活之念。
所以禅宗和淨土宗二者入門的方式不相同,在唐朝以前禅宗和淨土宗是格格不入,你念佛不可參禅,參禅不可來念佛,你們兩個法門入門不相同,混爲一談,說圓融說解脫全是戲論,當然禅就是淨,淨就是禅,道理一樣,但是有幾人做得到呢?圓融法誰不了解呢?你我大家都了解,但是入門你要乖乖的念佛就念佛,禅宗就禅宗,不可動不動就禅淨雙修,這全都對,但問題是你做不到。當你禅的時候,不知道淨,淨的時候不知道禅,你念佛時說是禅,其實是妄想。你參禅的時候說是淨又有佛念,你抓不准拿捏不住,你說圓融是好聽的口頭禅而已,與你真正要行門解脫全都派不上用場。所以你念佛時安心的念,以妄製妄達到一念清淨現前,向你恭喜,法身複活的時候了。你參禅無門入門,通而無路,塞而有門,到最後見性的人也是你呀!總之,我們的心就是佛,佛就是你的心,離開心並無佛,離開佛並無心,心佛不二之物。所以修道能認同你的心就是佛者,此人的善根就成熟了。
所以修道要從那裏修?從心地去下功夫就對了。今天的見性成佛是針對禅宗而說,處處爲你指明你的心就是佛,離開你的心向外追求佛,追求一切法,全都是妄想心生的。所以一位開悟聖僧,他老人家講話了,開悟聖僧雲:
「惟此一心即是佛,佛與衆生更無別異,但是衆生著相外求,求之轉失,使佛覓佛,將心捉心,窮劫盡形,終無所得,不知息念忘慮,佛自現前。」
這是黃檗禅師講的解脫法語,黃檗禅師是開悟聖僧,是不簡單的一位聖者,我稍微講一下他的典故。黃檗禅師出家時,他母親很舍不得,雖舍不得但知道出家修行很好,所以母子在依依不舍當中分別。黃檗禅師出家以後,很認真參禅悟道,有一天已經開悟證果,在這一段歲月當中,已有相當一段期間。他的母親思念兒子非常悲切,雖然送兒出家,割愛、喜舍出去卻舍不得,日夜思念眼淚
而流,哭到最後就失明了。有一天聽說他的兒子來到本莊弘法布教傳心法,說見性成佛的法門。她抱著非常高興的心情移動腳步,但是老人家兩眼失明的狀況下,因而跌落斷崖死在斷崖的水底。全莊所有的人都不諒解黃檗禅師,因此議論紛紛,批評他的人我是非一大堆。黃檗禅師一語不發,也沒什麼好解釋的,我出家修行是事實。將他母親自水底撈起來以後放在河邊,撿了一些幹柴一根一根疊好,差不多半個人高的柴,把他的母親放在柴上火化。在火化當中說出了幾句話。他說:「一子出家,九祖升天,若不升天,諸佛妄語。」話一說完,剎那之間,看他母親被火燒得只剩骨頭,在柴堆裏化作天神,徐徐而升飄向半空中,這正是他的母親的神魂往生天上,在離開這世間的時候,向他的兒子說了幾句話:「我的好孩子,好孩子,你割愛辭親,忍受感情之痛和母親惜別,母親今日才深深體會你的用心何在,辛苦的孩子,感謝你爲媽媽超渡,媽媽現在要往生第二層天,忉利天的所在,感謝再感謝,珍重啊!」在此種依依不舍的惜別,他的母親在火焰中,徐徐飄上第二層天忉利天。
所以黃檗禅師一位開悟證果的聖僧,他出家的功德回向給他的母親,在此不可思議諸佛加被的狀況下,他的母親徐徐往生忉利天。這些語錄就是黃檗禅師開悟證果時常拿出來講的話,所以說「惟此一心即是佛,佛和衆生並無什麼差別。」但是衆生之所以作衆生,就是著相外求,永無止境貪著外面五欲六塵之境,貪而不舍甚至求之轉失。拿來的東西,得來的東西,求來的東西,一切如夢幻泡影,總是回歸到無常「求之轉失」。「使佛覓佛」你自己就是佛了,何必離開自性佛向外去找佛呢?離開自己的心追求外面的心呢?這分明是顛倒了,那怕盡形壽,那怕是多生累劫,你都沒有能力見到你的自性之佛,你想要開悟證果成就佛道永遠都不可能。
凡夫衆生不知息念、忘慮,「息」就是休息,「念」是念頭,念頭把它STOP起來靜止起來停下來,妄想紛飛不可叢生,心猿意馬擺平,息念啊忘慮啊,你還有什麼罣礙?還有什麼可以執著?還有什麼值得留戀的?要忘慮啊!不要吃飽沒事杞人憂天,沒辦法活到一百歲,卻煩惱一百歲以後的事。在那邊憂慮,這些都是多余的,你若有辦法息念忘慮,你的自性之佛當下現前了。這就是黃檗禅師說出來啓示我們的話,爲我們勉勵的話,讓我們修道有一個入門之處。如本再念一遍:
開悟聖僧雲:「惟此一心即是佛,佛與衆生更無別異,但是衆生著相外求,求之轉失,使佛覓佛,將心求心,窮劫盡形,終無所得,不知息念忘慮,佛自現前。」
這就是黃檗禅師開悟證果以後寫的一本書,叫做「傳心法要」非常莊嚴。我在家的時候看了「傳心法要」就悟明心地了。
我們在修道過程中,能夠息心忘慮,心猿意馬,妄想紛飛,當下把它擺平淨化的話,一念心不生即是如如佛,諸佛菩薩不會打妄語啊!希望我們國人就是國家人民百姓叫做國人不是各人,希望我們國人要記住,修道,道在心,你承認你的心就是佛,向這個目標去修證最後明心見性,最後自性佛現前,也就是你自己本人哪!
《見性成佛 第二十七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