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超越心灵之法宝▪P14

  ..续本文上一页修行的过程中是必然的过渡时期,因为遇到境界堪受不了,会产生分别、会痛苦,见境思情,暂时的躲避,是需要的,但若人修到有功力后,再到五浊恶世、花花世界走一圈,若是看了之后心境仍承受不了,赶快收兵,再躲一阵子,这样无尽的在动静当中来来去去,锻炼心地功夫,到最后,任何境界现前,八风吹不动,若达此境界,渐渐与道相应,才有开悟、证果可言,此段以无念为宗已经说完,后面说无相、无住,说的更详细。

  

  诸位菩萨!请听好,下面解释何谓无念?

  

  六祖坛经云: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刚才说过,凡夫之念从来不曾与涅槃、空、自在,解脱相应,所起的念头无非是五欲六尘,故称为尘劳妄想,如尘如埃,搞得很烦恼、很痛苦。

  

  佛经云:「自性本无一法可得。」如果有所得,如今得到什么呢?请问你是一位大董事长,你得到什么?站到讲台上说来听听。说名,好,把名拿来让我看看。说钱,钱能够常在吗?不可能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是,我们并没有否认布施喜舍的功德,因为,那是为自己修行成佛铺路,有作用的,可是,布施只是人天福报,若无悟性,布施仍然是人天小果,离出世开悟证果遥不可及。

  

  今天我的重点是要令大家有见性的观念,诸位,若无明心见性,说有所得,皆是尘劳事、三界生死法,此名为尘劳邪见。能达到无念的境界,才是六祖慧能大师乃至达摩祖师、佛陀代代相传的心法,诸位明白吗?这点相当重要,因为,凡夫众生所追求之物,皆是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法,所以佛陀说:凡夫以欲望为命为依,若将欲望拿掉,当下就亡命,故凡夫不能没有欲望。凡夫不知有涅槃、法身可修可证。修行若将欲望净化,菩提自性当下现前,然而世人所求皆是为名为利,周旋不休不罢,故名凡夫。

  

  有一次,我在法王讲堂演讲,对弟子们说,你们看讲堂前面的大马路,车辆呼啸而过,车子那么多,不过综合起来,只有两辆,一辆是为名,一辆是为利,名与利如同二个兄弟,窜过来窜过去;话说到此,我有一位弟子反应很快,告诉我说:师父,还有一辆,我问那一辆?他答:救护车一辆。我说:「夭寿」,分明是跟师父作对。又有一位弟子说:师父还有一辆。我问是那一辆?他答:灵车啊!我说:咦!有道理。

  

  诸位,世人所求不是名就是利,我的意思不是说名与利不好,若以名利来做利益众生的工作,在名不沾染名,在利不沾染利,名利也很好用,不是吗?譬如筹备这次佛学讲座最少花费五十万元,仅刊登报纸,就花了五十万元,还有林会长辛辛苦苦的筹备、联系义工,若以台北市的行情工资如果是三千元,动员六百名服务人员,一共是壹佰捌拾万元的工资,还有插花的工资、花材的费用,以及租国父纪念馆不晓得花几万元,我没有参与,所以不晓得,但合计至少也要上百万元以上,你说钱好不好用?当然好用,要看如何去用,若用在利益众生方面是功德无量,若将一百万元拿去造业,那就罪过无量了,所以无量有两种,功德无量与罪过无量,看你选择那一种无量,诸位明白吗?(大众掌声如雷)

  

  佛教谈中道,不言极端,一切都操纵在心地的作为与动向,用得好是功德无量,出差错则败坏众生,害己害人,得不偿失。

  

  第二何谓无相?

  

  佛经云: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于相离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外面一切境界,包含山河大地、一切人事物,都称为相。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

  

  我们把外在的好坏是非善恶,全部记下,执相在心,这就是病,若能将相净化,心境泯除,无有对待,当下光明本体现前。为什么我们的光明本体彰显不出,因为执相,有念有住,若能达到无念无住无相,菩提自性当下显露。

  

  诸位菩萨再听好,后面谈到无住,何谓无住?

  

  佛经云:「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束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束缚,此是以无住为本。」

  

  意思是说,人不可能没有念头,除非成佛,佛是「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佛若不动念头,则累生累劫一个念头都不生起,到此境界,是真正有功夫,凡夫则不同。

  

  「阿本啊!不要动念头。」一秒、二秒不动念头,一分钟后念头动了:「出家已十五年,好久没吃香肠了。」会思念香肠,表示没有办法把持清净念头绵延不间断,所动的念头,皆是不想要的妄念,却偏偏又生起的念头,这是没有修持的结果。佛经云: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过去、现在、未来,都不要动念,你若做不到,则念念相续不断,名为束缚。被念头束缚,不得自在;念头愈少愈自在,念头愈多愈复杂、愈浑浊,沉沦生死愈深入。

  

  有人问:师父啊!我是不是老了,所以记忆愈显得比较差。我告诉他:你事情管太多了,念头多、思想多、观念多,人变得复杂,记忆渐渐衰退。

  

  记忆差有三种理由:

  

  第一业障。

  

  第二事情太多,操劳过度,使记忆减退。

  

  第三生理作用,人老了少动脑筋,易患老人痴呆症。我很担心以后会得老人痴呆症,我在想,老了之后,偶尔牵狗到公园散步。所以,多心是痛苦的,多心是束缚的,多心令人不自在,多心令人伤神劳心。

  

  昔日佛陀为了度一个人,早已知道此人的毛病在那里,这个人远远地走过来,很诚恳地拿了一束花供养佛陀,佛陀告诉他:放下。此人一听,心想我还没走到佛陀面前,佛陀就叫我放下,于是连走带奔,跑到佛前,把花于下。佛陀又说:放下。他心里想「咦!花已放下,难道佛陀要我布施这件衣服吗?干脆给他吧!」于是把衣服脱下,放置佛前。佛陀又说:放下。此人又把内衣脱掉。佛陀又说:放下。此人心想只剩下内裤而已,佛陀有没有搞错!于是开始紧张起来,正在此时回光返照,心想佛陀可能不是要我脱光衣裤,「放下」意义何在呢?终于!他觉悟了:「原来佛陀是叫我把念头放下。」此人念头放下同时,证得初果罗汉。

  

  我们在动中不知动,只有心静时才能看见妄想纷飞,有人说:师父我不修没关系,修行之后妄想更多,是不是退步了?我告诉他:这是进步的现象。他反问:应该是无念头、念头少才是进步,为什么看到念头多是进步?我告诉他:过去在动中不知动,现在欲静反动,他同意我的见解。诸位思惟看看,佛陀要他放下,是要他万缘放下,前境、现境、未来境、前念、今念、后念都不要思惟,这才是真正的看破、放下、自在。

  

  我打个譬喻,请如本法师帮我拿东西,好,左拿起东西了。法师再帮我拿手表,好,右手拿起手表了。如本法师您再拿一枝花给我,这时我就不知所措了,是不是,你们想想看,如果要我拿东西给他,先将右手的东西放下,再拿其他东西不是自在多了,把两只手的东西同时放下,可以随心所欲的拿其他东西;我们的心也是一样,这个譬喻浅显易懂,两只手没有东西,才能自在拿东西;两只手都拿东西,若要再拿其他东西,只有放下才能再拿,诸位明白吗?(大众掌声如雷)

  

  外在如此譬喻,我们的心也不例外,心在想事,若再思惟另一件事,唯有放下前一事才能思惟后一事,因为我们无法将一个心做三、四种作用,凡夫众生,尚未开悟证果,心千变万化,皆是染污不自在,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把心里的念头放下,放下的同时,自性彰显;放下的同时,何等清凉、自在、快活,诸位明白吗?(大众掌声如雷)

  

  一个念头,有一个罣碍,二个念头,二个执着,十个念头,十个痛苦,一千个念头,就有一千个执着,念头愈多,愈不自在!念头能放下就放下,没有必要的割舍掉,不要如垃圾般堆积。

  

  诸位菩萨!现在是物质生活很享受的时代,大家都追求精神上的清闲与快乐,来学佛正好,若在战乱时,想听闻佛法,一边逃命还担心敌军不知追来没有,念佛时又想着敌人,口里虽念着:「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到最后心里皆变成敌人的意识,这启示我们,要利用现在太平天国的台湾,好好用功修行,多一天就修行一天,一个月就修行一个月,一年就修一年,毕竟生命无常,我们尽量在安稳的社会中,多参自性,见性后方知如何修行,如此才不会辜负自己,以及师长、三宝、国家、父母之恩。

  

  因为,人的生命是独生独死、独来独往,很无情的,你们不相信吗?难道出生时,有兄弟姊妹与你一起出生?双胞胎毕竟是比较少,所以说,独生啊!还要独死呢!死的时候,不可能跟爸爸说:爸爸,我们两人一块死好不好?爸爸会说:猴嵬子!怎么说这种话,自己去。或者说:妈妈我怕死,陪我一起埋葬好不好?妈妈会说:哎呀!不孝子,平常那么疼你,竟邀妈妈一起死,这是天大的不孝,罪过,罪过,天上要打雷了。

  

  诸位!一个人独生独死、独来独往,你不相信吗?例如四位兄弟,就有四种思想,老大信仰基督教,老二信仰一贯道,老三信仰回教,老四信仰佛教,四个人四种思想,何况累生累劫的思想,及所造的善恶之业,与今生息息相关,当下因缘果报千差万别。所以说独生独死、独来独往,人命无常,轮回路险,我们能懈怠、漠不关心吗?

  

  所以,修行,我很强调一句话,过去已成过去,现在既然知道学佛的可贵,就要在今生把生死了办,这是自我的勉励与期许。累生累劫的生死轮回痛苦已过去,我有信心在今生开悟本性,若无开悟,至少今生要往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因为生死轮回很痛苦,不好玩的!

  

  佛经有句话,听起来很亲切,「生死疲劳」,我们从小学、初中、高中、以…

《超越心灵之法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