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修行的過程中是必然的過渡時期,因爲遇到境界堪受不了,會産生分別、會痛苦,見境思情,暫時的躲避,是需要的,但若人修到有功力後,再到五濁惡世、花花世界走一圈,若是看了之後心境仍承受不了,趕快收兵,再躲一陣子,這樣無盡的在動靜當中來來去去,鍛煉心地功夫,到最後,任何境界現前,八風吹不動,若達此境界,漸漸與道相應,才有開悟、證果可言,此段以無念爲宗已經說完,後面說無相、無住,說的更詳細。
諸位菩薩!請聽好,下面解釋何謂無念?
六祖壇經雲: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爲宗。
剛才說過,凡夫之念從來不曾與涅槃、空、自在,解脫相應,所起的念頭無非是五欲六塵,故稱爲塵勞妄想,如塵如埃,搞得很煩惱、很痛苦。
佛經雲:「自性本無一法可得。」如果有所得,如今得到什麼呢?請問你是一位大董事長,你得到什麼?站到講臺上說來聽聽。說名,好,把名拿來讓我看看。說錢,錢能夠常在嗎?不可能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但是,我們並沒有否認布施喜舍的功德,因爲,那是爲自己修行成佛鋪路,有作用的,可是,布施只是人天福報,若無悟性,布施仍然是人天小果,離出世開悟證果遙不可及。
今天我的重點是要令大家有見性的觀念,諸位,若無明心見性,說有所得,皆是塵勞事、叁界生死法,此名爲塵勞邪見。能達到無念的境界,才是六祖慧能大師乃至達摩祖師、佛陀代代相傳的心法,諸位明白嗎?這點相當重要,因爲,凡夫衆生所追求之物,皆是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所以佛陀說:凡夫以欲望爲命爲依,若將欲望拿掉,當下就亡命,故凡夫不能沒有欲望。凡夫不知有涅槃、法身可修可證。修行若將欲望淨化,菩提自性當下現前,然而世人所求皆是爲名爲利,周旋不休不罷,故名凡夫。
有一次,我在法王講堂演講,對弟子們說,你們看講堂前面的大馬路,車輛呼嘯而過,車子那麼多,不過綜合起來,只有兩輛,一輛是爲名,一輛是爲利,名與利如同二個兄弟,竄過來竄過去;話說到此,我有一位弟子反應很快,告訴我說:師父,還有一輛,我問那一輛?他答:救護車一輛。我說:「夭壽」,分明是跟師父作對。又有一位弟子說:師父還有一輛。我問是那一輛?他答:靈車啊!我說:咦!有道理。
諸位,世人所求不是名就是利,我的意思不是說名與利不好,若以名利來做利益衆生的工作,在名不沾染名,在利不沾染利,名利也很好用,不是嗎?譬如籌備這次佛學講座最少花費五十萬元,僅刊登報紙,就花了五十萬元,還有林會長辛辛苦苦的籌備、聯系義工,若以臺北市的行情工資如果是叁千元,動員六百名服務人員,一共是壹佰捌拾萬元的工資,還有插花的工資、花材的費用,以及租國父紀念館不曉得花幾萬元,我沒有參與,所以不曉得,但合計至少也要上百萬元以上,你說錢好不好用?當然好用,要看如何去用,若用在利益衆生方面是功德無量,若將一百萬元拿去造業,那就罪過無量了,所以無量有兩種,功德無量與罪過無量,看你選擇那一種無量,諸位明白嗎?(大衆掌聲如雷)
佛教談中道,不言極端,一切都操縱在心地的作爲與動向,用得好是功德無量,出差錯則敗壞衆生,害己害人,得不償失。
第二何謂無相?
佛經雲:外離一切相,名爲無相。能于相離相,則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爲體。
外面一切境界,包含山河大地、一切人事物,都稱爲相。外離一切相,名爲無相。
我們把外在的好壞是非善惡,全部記下,執相在心,這就是病,若能將相淨化,心境泯除,無有對待,當下光明本體現前。爲什麼我們的光明本體彰顯不出,因爲執相,有念有住,若能達到無念無住無相,菩提自性當下顯露。
諸位菩薩再聽好,後面談到無住,何謂無住?
佛經雲:「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爲束縛。于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束縛,此是以無住爲本。」
意思是說,人不可能沒有念頭,除非成佛,佛是「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佛若不動念頭,則累生累劫一個念頭都不生起,到此境界,是真正有功夫,凡夫則不同。
「阿本啊!不要動念頭。」一秒、二秒不動念頭,一分鍾後念頭動了:「出家已十五年,好久沒吃香腸了。」會思念香腸,表示沒有辦法把持清淨念頭綿延不間斷,所動的念頭,皆是不想要的妄念,卻偏偏又生起的念頭,這是沒有修持的結果。佛經雲:念念之中,不思前境。過去、現在、未來,都不要動念,你若做不到,則念念相續不斷,名爲束縛。被念頭束縛,不得自在;念頭愈少愈自在,念頭愈多愈複雜、愈渾濁,沈淪生死愈深入。
有人問:師父啊!我是不是老了,所以記憶愈顯得比較差。我告訴他:你事情管太多了,念頭多、思想多、觀念多,人變得複雜,記憶漸漸衰退。
記憶差有叁種理由:
第一業障。
第二事情太多,操勞過度,使記憶減退。
第叁生理作用,人老了少動腦筋,易患老人癡呆症。我很擔心以後會得老人癡呆症,我在想,老了之後,偶爾牽狗到公園散步。所以,多心是痛苦的,多心是束縛的,多心令人不自在,多心令人傷神勞心。
昔日佛陀爲了度一個人,早已知道此人的毛病在那裏,這個人遠遠地走過來,很誠懇地拿了一束花供養佛陀,佛陀告訴他:放下。此人一聽,心想我還沒走到佛陀面前,佛陀就叫我放下,于是連走帶奔,跑到佛前,把花于下。佛陀又說:放下。他心裏想「咦!花已放下,難道佛陀要我布施這件衣服嗎?幹脆給他吧!」于是把衣服脫下,放置佛前。佛陀又說:放下。此人又把內衣脫掉。佛陀又說:放下。此人心想只剩下內褲而已,佛陀有沒有搞錯!于是開始緊張起來,正在此時回光返照,心想佛陀可能不是要我脫光衣褲,「放下」意義何在呢?終于!他覺悟了:「原來佛陀是叫我把念頭放下。」此人念頭放下同時,證得初果羅漢。
我們在動中不知動,只有心靜時才能看見妄想紛飛,有人說:師父我不修沒關系,修行之後妄想更多,是不是退步了?我告訴他:這是進步的現象。他反問:應該是無念頭、念頭少才是進步,爲什麼看到念頭多是進步?我告訴他:過去在動中不知動,現在欲靜反動,他同意我的見解。諸位思惟看看,佛陀要他放下,是要他萬緣放下,前境、現境、未來境、前念、今念、後念都不要思惟,這才是真正的看破、放下、自在。
我打個譬喻,請如本法師幫我拿東西,好,左拿起東西了。法師再幫我拿手表,好,右手拿起手表了。如本法師您再拿一枝花給我,這時我就不知所措了,是不是,你們想想看,如果要我拿東西給他,先將右手的東西放下,再拿其他東西不是自在多了,把兩只手的東西同時放下,可以隨心所欲的拿其他東西;我們的心也是一樣,這個譬喻淺顯易懂,兩只手沒有東西,才能自在拿東西;兩只手都拿東西,若要再拿其他東西,只有放下才能再拿,諸位明白嗎?(大衆掌聲如雷)
外在如此譬喻,我們的心也不例外,心在想事,若再思惟另一件事,唯有放下前一事才能思惟後一事,因爲我們無法將一個心做叁、四種作用,凡夫衆生,尚未開悟證果,心千變萬化,皆是染汙不自在,在這種情況下,不得不把心裏的念頭放下,放下的同時,自性彰顯;放下的同時,何等清涼、自在、快活,諸位明白嗎?(大衆掌聲如雷)
一個念頭,有一個罣礙,二個念頭,二個執著,十個念頭,十個痛苦,一千個念頭,就有一千個執著,念頭愈多,愈不自在!念頭能放下就放下,沒有必要的割舍掉,不要如垃圾般堆積。
諸位菩薩!現在是物質生活很享受的時代,大家都追求精神上的清閑與快樂,來學佛正好,若在戰亂時,想聽聞佛法,一邊逃命還擔心敵軍不知追來沒有,念佛時又想著敵人,口裏雖念著:「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到最後心裏皆變成敵人的意識,這啓示我們,要利用現在太平天國的臺灣,好好用功修行,多一天就修行一天,一個月就修行一個月,一年就修一年,畢竟生命無常,我們盡量在安穩的社會中,多參自性,見性後方知如何修行,如此才不會辜負自己,以及師長、叁寶、國家、父母之恩。
因爲,人的生命是獨生獨死、獨來獨往,很無情的,你們不相信嗎?難道出生時,有兄弟姊妹與你一起出生?雙胞胎畢竟是比較少,所以說,獨生啊!還要獨死呢!死的時候,不可能跟爸爸說:爸爸,我們兩人一塊死好不好?爸爸會說:猴嵬子!怎麼說這種話,自己去。或者說:媽媽我怕死,陪我一起埋葬好不好?媽媽會說:哎呀!不孝子,平常那麼疼你,竟邀媽媽一起死,這是天大的不孝,罪過,罪過,天上要打雷了。
諸位!一個人獨生獨死、獨來獨往,你不相信嗎?例如四位兄弟,就有四種思想,老大信仰基督教,老二信仰一貫道,老叁信仰回教,老四信仰佛教,四個人四種思想,何況累生累劫的思想,及所造的善惡之業,與今生息息相關,當下因緣果報千差萬別。所以說獨生獨死、獨來獨往,人命無常,輪回路險,我們能懈怠、漠不關心嗎?
所以,修行,我很強調一句話,過去已成過去,現在既然知道學佛的可貴,就要在今生把生死了辦,這是自我的勉勵與期許。累生累劫的生死輪回痛苦已過去,我有信心在今生開悟本性,若無開悟,至少今生要往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因爲生死輪回很痛苦,不好玩的!
佛經有句話,聽起來很親切,「生死疲勞」,我們從小學、初中、高中、以…
《超越心靈之法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