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淫妄,致使堕入三恶道,佛就广说造恶因得恶报,造善因得善报,来对治众生的心病。
所谓种如是因,必然得如是果,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如同形影不相离。作善的人必定受善的果报;作恶的人必定要受恶的果报,这就是佛所说的因果律,也是世间上的真相,是人生与宇宙的自然法则,这不是任何人的权威所能改变,也不是上帝的神权所能动摇,也不是佛菩萨的神通力所能更改因果律的法则,因果律的法则是人生与宇宙的真理,因果律的法则不会被时间与空间所动摇,能够贯串时空永恒不变,因而无所障碍,这才能名副其实,堂堂正正如来所说因果律的真理。
做恶的人要以善来对治,这一切都是对治法,对治法的当下也就是因果法,因果法是平等法,法法平等,无有变易,为善的人有善报,为恶的人有恶报。
比喻说:当一个人把石头丢入池塘中,石头即时沉入水底,此人在池塘岸上祈求佛菩萨加被,向上帝神祇很虔诚的祷告,希望石头能够再浮上水面,诸位可以想一想,会因为你这么虔诚的祈求与祷告的原因,这块石头就能够浮现水面吗?我们的答案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因为石头的质量重于水的质量,这样的祈求祷告是愚昧无知的,是盲目感情的信仰,与事情的真相不相应,因为石头重于水的质量,是属于沉下水底的因果,不是浮现水面的因果。要使石头浮现在水面上,如是累生累劫的祈求与祷告,无有是处。
同样的理由,当一个人做恶多端,为非作歹,杀盗淫妄,内心充满邪恶的心里,丝毫善事从来都没有做过 ,为善的滋味也没有品尝过是如何的人,所有的起心动念都是恶的念头,此人一生坎坷浪迹天涯,潦倒不得志,狼狈一生,身心受尽创伤,四面楚歌,如是此人命终必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这话如何说呢?因为种如是因必得如是果,为恶得恶报,心地不光明,心浊黑暗往下沉,如同石头往水底沉没一般。
诸位同参!当一个人把石油泼于水面的时候,石油自然浮现在水面上,此人站在池塘的岸边,花费了很大的精神与力量,而祈求与祷告,想要让石油沉没于水底下。诸位可以想想看,石油会因为此人那么虔诚的祈求与祷告,就能够沉没于水底吗?答案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实,因为石油的质量轻于水的质量,因而自然能浮于水面上,不因人类的苦苦祈求与祷告,石油就能够往下沉的,因为石油毕竟质量轻,因而往上浮现,这是毫无争端的;同样的理由,做善的人必得善报,心地光明,圣洁无染,因而往上浮,如同石油往上浮升一般。
如来所说的一切佛法,都是对治众生的心病,乃至无量的譬喻与形容描述,无非是要令众生契入如来知见,得入如来知见,因而圆满无上菩提。
众生(梵语bahu-jana)根机不同,千差万别,对于学法的嗜好,也有所不同的趋向,因此佛就善巧观机逗教,应众生的根机,施予适当的法药给与对治,因为佛有圆满的大智慧,以无量的善巧方便,对治众生的心病,众生所想的,所求的,佛都能够应众生方便,演说一切法,对治众生所想的,所须要的一切,有些众生欲得来生保持人身不失,想要继续不断的当人,那么佛就演说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梵语panca silani)的开遮持犯普施给与众生,令众生坚持五戒的内容,来世保持人身的机会。
有些众生羡慕天人、天女享受天上微妙之乐,欲得生天,那么佛就为众生演说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等十善业(梵语十善业dasakusala-karmani)令众生坚持十善业,因此上升三界天。
有些众生善根成熟,体会出人生的真相无非是苦、空、无常、无我,六道轮回常有生、老、病、死的忧患,因此心怀恐怖,急迫的想要了生脱死,厌离生死,欣慕涅槃之乐,那么佛就为众生演说苦、集、灭、道四圣谛的声闻解脱之道,令众生悟证四圣谛,因而转凡入圣,离苦得乐,成为声闻乘的圣者。
有些众生宿世具有大善根,由于善根的流露,观看世间一切的景象,无非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灭,所存在的一切现象界都是生灭法,所谓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具有因缘生灭观的宿世善根,那么佛就为众生演说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缘的缘觉解脱之道,令众生证悟十二因缘(梵语dvadasangapratitya-samutpada)法,证悟十二因缘法,而得成缘觉乘的圣者。
有些众生具备有大乘根机,为了要成就佛道,发大菩提心,禀持着自利利他的胸襟,因而兼善天下,普度一切众生无有尽期,那么佛就为众生演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万行,令众生精进广修六度万行,因而圆修六度万行,而得成菩萨乘的圣者。
有些众生修行的成果已经究竟圆满,证悟一切法寂灭性,空有不二中道法,色心不二中道法,体用不二中道法,这时候众生性与佛性平等无异,究竟同一鼻孔出气,佛就为众生演说一乘法,化三乘归一乘,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最后机缘成熟,为弟子授记将来成佛。所谓佛佛道同,更无异法。
诸位同参!菩萨无量劫以来广修无量法门,因而成就无量法门;度化无量众生,因而成就无量众生。广修无量法门,能够成就大智慧无所障碍。
大智度论云:『声闻空如毛孔空,菩萨空如太虚空。』这就是显示出声闻的智慧太渺小,如同毛孔一般;菩萨的智慧,其大犹如太虚空,菩萨的智慧是由无量劫,广学法门而得来的,能够通达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无所障碍,乃至通达三界一切因果法无所障碍。
大般若经云:『菩萨还有一法未得解脱,不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说菩萨要广学无量法门,遍学一切法,博通一切法,然后才能圆满无量法门,成就无量智慧。
菩萨度化无量众生要有大慈悲心,大慈悲心当下与法空性相应,因此才能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来救度众生。因此我们要明白,广学无量法门能圆满大智慧,度化无量众生能圆满大慈悲心,大智慧与大慈悲心圆满无所障碍,不隔毫端,当下即成无上佛道。
诸位同参们!我们广学无量法门能够离开心地吗?度化无量众生能够远离心地吗?修行者欲得证悟无上菩提,能够离开心地吗?如来广说一切对治法能够离开心地吗?如来演说三藏十二部经典能离开心地吗?如来所圆满的大智慧与大慈悲心能离开心地吗?
诸位要明白,离开心地要广学无量法门,无有是处;远离心地而能够度化无量众生者,无有是处;离开心地欲得证悟无上菩提者,无有是处;离开心地而如来能够广说一切对治法者,无有是处;离开心地如来能够演说三藏十二部经典者,无有是处;离开心地如来能圆满大智慧与大慈悲心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性能生万法,万法不离自性,心即是万法,万法即是心,心与法不异,无二无别。
但契本心,不用求法,心即法也。如来一代的圣教,千经万论唯独说此一心,此一心就是真如佛性是也。此真如佛性为十方诸佛所共赞共宣,此真如佛性为诸大菩萨所护持,此真如佛性为历代高僧大德所共修共证,此真如佛性也同样为后辈学佛者所共修共证的对象,也是终究的理想与归宿。
凡夫(梵语prthag-jana)由生死流转的过程,经过累生累劫的修证,因而离苦得乐,转凡入圣,踏入涅槃还灭门的最后宗旨,就是要证悟此真如佛性而已!
因此可见,四圣六凡都具备有此真如佛性,只是迷悟而有差别,四圣觉悟此真如佛性而说是四圣;六凡迷于真如佛性而说是六凡。四圣觉悟了真如佛性,也未曾增加多了一点佛性;六凡迷了真如佛性也未曾减少了一点佛性。因此我们要明白,真如佛性在圣不增,真如佛性在凡不减,不增不减是佛性。圣人与凡夫只是迷与悟而有差别。切记!各自努力!
诸位同参!真如佛性在任何处所,任何时中,难免四周围的环境都是花花世界,五花八门,五欲六尘的境界,真如佛性当下不染于万境,了了知,了了见,了知外境,见自本性,无心无不心,无为无不为,动静如如,真如佛性当下自在无碍,遇境不染境,不留痕迹,能够分别一切法,而自性不染一切法,随顺众缘无障无碍,心地荡然任运自在。
维摩诘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自性流露,随时随处修而无修,无修而修,全修在性,全性起修,性修不二,当下冥契中道解脱法,于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能够如是起修,因而不见有修相,于真如佛性随顺五欲六尘,而自性能够无染无杂,所谓触目无生,逢缘无碍,知一切法即心自性,万法皆如如,正觉常住,法身(梵语dharmakaya)自然显露,亲证真如佛性,此时此刻真如佛性,无修无证,无佛无生,无迷无悟,尽虚空,遍法界,任凭真如佛性纵横自在,三界六道任凭真如佛性遨游;若说修说证,说佛说生,说迷说悟,终成戏论。
亲自证悟到真如佛性,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言宣,非语言文字所能表达,心行处灭,因言显道,道显遣言,道即是空义,空义即是道,得到实际的空义。空义也就是寂灭性,此时不须再起观照,因解起行,行起解绝,解行不二。
当下真如本性清净无染无杂,贪瞋痴无量烦恼寸丝不挂,清净本性绝思绝虑,语默动静一如,理事皆一如,见闻觉知无不光明妙用,一切时中皆与诸法空性相应,获无所得,境界与本智当下寂静,里外一如,真如佛性一路涅槃门,干干净净,圆圆明明,绝学无为,得入如来实智。
诸位同参们!证入自性涅槃的境界,绝对不是用心所能臆测,也绝对不是用口舌所能议论的,在阿含经里曾经有弟子问佛陀说:证入涅槃以后的境界如何?当时的佛陀默然无答,这并不是佛陀不慈悲,也不是佛陀故意不答,而是涅槃(梵语涅槃nirvana)的境界不可思议,非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所能表达的,仅仅以无量譬喻来衬托涅槃的境界,采用烘云托月善巧比喻,其宗旨就是要让众生开悟涅槃的境界。
历代高僧大德证悟到涅槃的境界,若有弟子请问涅槃的境界如何?高僧大德们亦然无法言宣,只好把嘴巴挂在墙壁上,当下默契而已,无声胜有声,有声反而成壅塞,何必多此一举呢?多此一举皆成戏论!
心地法门从头至尾,正说反说,竖说横说,略说广说,所有言宣,所有表征,所有一切譬喻,无非是要让我们能够契悟真如佛性,证入自性涅槃,究竟离苦得乐,转凡入圣,证悟如来地。
希望诸位个个发大菩提心(梵语菩提心bodhicitta),为证悟真如佛性而努力办道,有朝有日能听闻诸位亲证自性,得大涅槃,得大自在,远离生死轮回之苦,内心法喜充满,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等等佳讯。
诸位假使听了佛法而不修行,把佛法当作学术来研究,不亲自证悟涅槃的境界,仅管整个脑海里装满了三藏(梵语trini pitakani)十二部经典(梵语dvadasanga-buddha-vacana),能说能讲,辩才无碍,乃至天女散花,而自己实际上却没有开悟本性,那顶多也成为佛学博士,佛学博士与生死又有何干呢?如来一代的圣教,亦成为戏论,自性涅槃成为壅塞,无上的佛法也成为毒药,终了还是免不了生死轮回之苦,为智者所怜愍,所同情,珍重!珍重!
《心地法门》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