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本上人佛书著作-出家功德与利益
十轮经云:『出家僧相,乃秽恶世间清净幢相。』这几句经文说得很庄严、很明朗、很爽快,当下说出了出家僧相,在秽恶世界里所扮演的身份与角色,是具有相当深厚的意义,以及启发我们对出家僧相的深思,有所感怀。
我们这个世界,称为娑婆世界,也就是堪忍的世界,五浊恶世的世界,或称秽恶的世界。是由大地一切众生,造业所感召的世界,既是由众生造业所感召的世界,是不理想的世界,是美中不足的世界,是多缺陷的世界,是无常的世界,是变化不实的世界。
在这种种不理想的世界里,有出家僧相在人间,岂不是很特殊吗?好象是一种征兆,又好象是一种象征,给别人感想特别多,似乎心里有好多话要说,却一时有说不出来的感受,出家人出现在人间,实在不可思议,给人类的感触,若站在三百六十度的角度来看,再怎么看,实在也难看出出家人的实际意义,毕竟形象太特殊了,所以在这秽恶的世界里,最能引发每个人内心的感触。
这也就是为什么十方三世诸佛,示现秽恶世界度化众生,皆以出家僧相出现的根本原因。举个例子来说,当你看到出家人的时候,你的内心很喜悦,很想跟他说话,出家人好象很有吸引力,像这种情况叫做善根流露。你的善根流露,是出家人的形象把你引发出来的,把你的善根钩出来,你就不得不喜悦,不得不高兴。
再举个例子来说,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内心很烦恼,闷闷不乐,当你看见出家人的时候,出家人的形象当下就是一种象征性的,好象在告诉你说:人生无常啊!人生苦啊!人生多缺陷啊!人生美中不足啊!要好好修行,解脱生死啊!当下就能开拓别人的善根,使别人的善根流露而出。
这就是出家僧相,在秽恶世界里所扮演的身份与角色。出家僧相,让别人的感受含盖很广,具有看破放下、自在、解脱、清净、苦、空、无常‧‧‧每个人的心境不同,对出家僧相的感触,在角度上就有差距之别。
出家人只有一个,让人的感触却是千差万别,多角度来看,亦然摸不清楚,这个千差万别就有很多学问在里头,有千千结的迷惑感,实在有必要我们去探讨它的真相。这本出家功德与利益的完成,可以为我们很细腻的解说,从中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知道的答案,前后有十二个纲目,作为有系统、有组织的方式,因而排列组合成书。
诸位看完这本书后,当下就能明白出家修行实质的思想观念,对于自己的人生观,会更加肯定,有浅移默化的作用。能由世间而出世间,由邪见入正见,由迷转悟,由苦得乐,由烦恼转菩提,由在家而出家,由忧郁而清凉,由凡入圣。
出家功德与利益,能引发我们,净化我们,透视我们内心深处的谜底,当下揭开内心的疑惑,使菩提善根因而流露,如涌泉一般! 最后
愿三宝加被使您菩提善根流露。
愿您无量劫以来菩提善根流露。
愿这本书带给您菩提善根流露。
--------------------------------------------------------------------------------
何谓功德?
六祖坛经云:『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梵语guna)。』
庆幸能出家修道,禀持这宗旨而参悟,方不愧大丈夫出家儿;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
彻悟佛性(梵语buddha-dhatu)者,行住坐卧中,表里是一致的,是一如的,而不是心是口非的;清净自性能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说法施为动作,不离自性是功,自性应用无染是德。修行者欲证菩提,欲觅功德法身,但依此而作,是名真功德,是名真解脱。
功德(梵语guna)不可心外求法,功德要当下明心见性,若不见本性,如是累生累劫还是迷性,迷了本性的人,心外求法,背觉合尘,染境生心,不名功德,永远无法见道。道(梵语marga)即是性,性即是道,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乃至未来际亦无法会道。何以故?离性无道,离道无性,性即是道,道即是性,道与性同体。是故,不可心外求法,心外求去当下就错了,因为清净自性能生万法,万法不离自性;自性念念无染无杂,步步无生,常见自性,自性自修自得自成佛道,是名真功德。
达摩祖师初化梁武帝,梁武帝是一位很虔诚的佛门弟子,一生奉献于三宝(梵语tri-ratan),安僧建寺,三里路就建佛寺一间,令出家众安身立命修道,并且如法护持三宝,佛法在当时,曾经有过辉煌灿烂一时的盛况。
梁武帝问达摩祖师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梵语dana)设斋,有何功德?』
达摩祖师回答:『实无功德!』
达摩祖师乃是圣僧,为什么当下为武帝泼下冷水呢?因为武帝不明真实功德,心邪染境,不知如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绝对不可以将福称为功德。功德在清净法身中,不在修福。
迷了佛性,心外求福德,是有为福德,是有漏福德;念念染境,是名人天福德,是有为福德,是有漏因果,不足堪称真实功德,还是免不了生死(梵语samsara)轮回。这为什么呢?因为武帝尚未见性之辈,所求无非是福德人天之果,福德与功德有差别,武帝不识真理,非达摩祖师之过。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宗旨在于开悟本性,若不以开悟本性,就不足以说修行,说修行就要开悟本性。那么,如何开悟本性呢?我们要知道,当下施为动作,一切时中,一切处所,都是本性之用,性即是佛,佛(梵语Buddha)即是性,除此之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性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
佛是自性作得,不应该离本性,向外求佛觅佛。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只说此性是佛,本性外无佛,佛外无性,当下性就是佛,佛就是性,性佛是一体,不可舍本逐末。若明白自性是佛,就不应该性外找佛,佛不度佛,头上安头是病,将性找佛是不认识佛;若欲找佛,须要见性,见性即是见佛。
见性之人,一切时中,一切处所,衣食住行,行住坐卧,运动搬柴挑水,都是佛性的作用,不染五欲(梵语panca kamah)六尘(梵语sad visayah),当下本性光明,处处菩提路,头头功德林,不离当处常湛然;此时此刻,见性之人,佛性在尘劳,不为尘劳所染污,如白玉投入泥沼,其色不改变。
修行者见性之后,一切所做所为,了了见自性,皆不离本性,称性作用,称性起修,修不离性,性不离修,性修不二;当性起修时,性在修中;当性之时修在性中,性修无别,不一不二。
若能如此而修行,那么,当下处处菩提,处处解脱,离生死轮回,越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脱六道,一切所做所为,都是菩提自性所流露,不染不杂,无惑无动,自性当下自在,是名真实功德。
出家的动机何在?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出家修行者的根本动机。对自己而言,从无量劫以来,沉沦五欲六尘,贪恋世间之欲,造业无量,受业力而流转,因业受报,因报得苦,甚难自拔;今生此世有缘能得闻如来正法,出家(梵语pravrajya)学道,应把握难得的人身,为证悟无上菩提而努力,也就是上求佛道之义。
我们有生死轮回,有无量苦痛,沉迷五欲六尘,贪恋世间之欲乐,造业受苦,浪迹天涯,轮回六道;那么,一切众生也是如此,更无例外,别无特权可免,同样受业力支配,造无量业,受无量苦,六道轮回往还不停,不休不止!所以,出家要发起大慈悲心,下化众生之愿。
四十二章经云:『辞亲出家(梵语pravrajya),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梵语marga)。』出家学道若依此而进修,必得道果,去佛不远。
曾经有一位仁者问我:「师父啊!你为什么要出家呢?」
我说:『我为什么要出家,这不是三两句话就能表达清楚的,所谓牵一发动全身,总说一句话:人生苦短,生命无常,生死轮回;为求解脱生死,为求明心见性,为证悟无上菩提而出家。』
他说:『人生本来就是苦嘛!既然来到人间,就是要吃苦,忍受苦,不要逃避苦才对呀!太消极了吧!』
我说:『出家人吃苦受苦,不觉得有苦,因为有佛法的滋润,有佛法的启发,佛法要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生活,因此,苦中有乐呀!』
他说:『既然是吃苦,又是受苦,如何有乐呢?』
我说:『出家学道是为了什么而出家!要搞清楚,搞不清楚就不要出家,居士啊!请您冷静听我说几句话,好吗?』
他很高兴的连连点头说:『太好啦!今天有福报,聆听师父的开示,请师父慈悲!』
我说:『出家学佛者,每当逆境或顺境临逼之际,皆能以智慧观破真相,不被其境所惑动,每当苦的果报来临,就以大智慧剑透视苦,了解苦,明白苦的来龙去脉,解剖苦的真相,在苦的深渊根源处,连根带拔,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赶尽杀绝,不留祸根。苦(梵语duhkha)的本质也是幻化了不可得,空幻不实,缘起性空,没有实体的,故苦亦不可得,得也得不住,彻底的解决苦的果报,以达到知苦离苦,离苦而得乐,我佛门就是要我们透视苦的真相。因此,离苦得乐,破迷启悟,…
《出家功德与利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