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出家功德与利益▪P5

  ..续本文上一页,累生累劫在三宝中,不知种下多少善根福德因缘,今生此世才能如愿披得如来袈裟,过去无量劫所种下的因种,今生出家的因缘自然就会成熟,出家成熟就是果,构成因缘果报,因而成就一位出家众。

  

  所以,一位出家众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不是自然的,不是天生的,而是有他的因缘果报的;所以仅仅提到『出家(梵语pravrajya)』两个字,就震撼了你周遭环境的人,阻碍的阻碍,诽谤的诽谤,是非人我陆续而来,出家谈何容易啊!

  

  只是一位凡夫僧我们就当不了,如何当圣僧呢?诸位仁者,你们说是不是啊!何况圣僧也是由凡夫僧精进用功,因而开悟成就圣僧的,也就是没有凡夫僧就没有圣僧,圣僧是由凡夫僧成就而得;是故,每当看见凡夫僧,要以平等心来尊敬顶礼。

  

  佛经云:『尊重初发心的人,犹如一切智人。』初发心的人,从起步开始学起,有这点善根就不容易了,我们要尊敬他,犹如一切智人,一切智人就是佛,为什么要尊敬初发心的人,如佛一般呢?这有两种意义:一、可消除我们轻视别人的心理意识。瞧不起别人,看轻别人,心理会生我慢贡高之心。我慢贡高是学佛人最大的通病,因此,看初发心的人,要尊敬如佛一般。

  

  二、初发心的人,眼前是初发心没有错,但是无量劫以来,我们无法知道他的来历,或许是过来人(佛菩萨)也不一定,如果是过来人,我们岂不是失去亲近这位初发心的人吗?我们怎么可以随便轻视初发心的人呢?所以,佛陀要我们尊重初发心的人,犹如一切智人,正是此意。

  

  

  

  

  

  出家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出家(梵语pravrajya)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出家的,要具备足够的条件方可出家,如果没有具备足够的条件而出家,是名不如法出家,为佛所不许可,亦不得戒体。

  

  所以,在出家前心须观察考验一番,若观察考验(身心是否正常)合格方可出家,若观察考验不合格不得出家。

  

  在释迦牟尼佛原始佛教时候是如此,乃至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再由印度传来中国,一脉相承,代代相续,出家条件是有它的相当标准,不可儱侗含糊,不严格考核,一旦出家后,在佛门中龙蛇混珠,破坏佛门戒律,乱了佛门的次第,混淆视听,把清净的佛门搞得鸟烟瘴气,成为佛门的不幸。

  

  佛陀成道后,剃度出家弟子,绵绵不间断,三宝(梵语tri-ratna)得以延续,有须仰赖戒律来维持整个佛教团体,才不至于使佛教因而腐化衰败,戒律的重要性,犹如防腐剂,能令佛法的实质本意巩固完整不缺,因而延传后代;出家法更是首要关键所在,因为三宝流传人间,是僧宝的代代递传,没有僧宝维持延续,三宝早就消失于人间而无影无踪了,所以出家众的素质、条件、品格,都须要以戒律来审核,以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荷担如来家业,维持三宝家风,令三宝不断故。

  

  假使出家众的素质、条件、品格,没有戒律来审核,懵懵懂懂就剃度一个人,糊里糊涂就把一个人落发,这样一来,佛门不提早灭亡也得衰败不堪,不衰败也得伤痕累累。佛门不像佛门、道不像道、僧不像僧、俗不像俗,混淆得一塌糊涂;现代的佛教,逐渐的岂不是有这种迹象了吗?

  

  有时候进入不如法的佛寺,要睁一眼闭一眼的,假使两眼都张开,看多了,会伤心的,因为佛寺里,不如法的事累累不堪;所以说,我们要以戒律为标准,不要跟戒律唱反调,不要跟戒律过意不去,我佛门弟子跟戒律唱反调,就是跟佛陀唱反调,因为戒律是佛亲口所说,亲自所制;不守戒律,怎么能堪称佛弟子呢?佛弟子之所以佛弟子就是以戒为师,这是别无议论与争端的,佛要临入涅槃之际,亦然苦口婆心垂嘱而言:『我如来在世,佛弟子以如来为师,如来入涅槃后,佛弟子要以戒(梵语sila)为师。』正是此意。

  

  若佛门弟子不以戒为师,不能堪称为佛弟子,何以故?有违背佛意,怎么可以称为佛弟子呢?应该称为佛逆子,违逆佛陀的戒律,有大丧如来正法,因此,佛之弟子应以戒律为师。

  

  所以我们说:出家必须具备齐全的条件,要具备齐全的条件,就是以戒律来审核,审核到一定的标准,方可如愿以出家,现在分别将戒律的标准,不可出家的情况,依据戒律列举十点,供给大家供参,分别叙述如下:

  

  十点不听许出家:

  一、七岁以下不听出家。

  二、五官不端庄,身体不健全不听出家。

  三、黄门不听出家。

  四、贼住入道不听出家。

  五、同性恋不听出家。

  六、男女不孕不听出家。

  七、盲聋喑哑不听出家。

  八、不堪造事、卧起须人、皆不听出家。

  九、思想邪知邪见不听出家。

  十、五逆罪不听出家。

  

  一者七岁以下不听出家:

  萨婆多论云:『年六十不得受大戒,设师僧强授,亦不得戒,惟听为沙弥(梵语Sramanera),七岁以下亦不听度,若度受戒,二具恶作。』

  

  这就很清楚的告诉我们,年龄若超过六十岁,就不得受大戒,受大戒就是具足戒,也就是比丘戒,假使师僧强行为六十岁受具足戒,亦无法得到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只能出家当沙弥而已!

  

  七岁以下也不能剃度出家,若为七岁以下剃度并受戒,佛所不听许,那么,二者师僧强行授戒与剃度,是名恶作。七岁的儿童不懂事理,幼稚无知,不堪作事,甚至于还须要比丘为之照顾。

  

  驱乌沙弥的标准年龄是七岁至十三岁,应法沙弥是十四岁至十九岁,名字沙弥是二十岁至七十岁。七岁以下不得出家,就是未达标准年龄,驱乌沙弥的年龄也要七岁以上,方得剃度为之受戒,是故,七岁以下者不听出家。

  

  二者五官不端庄,身体不健全不听出家:

  五官要端庄,身体要健全,若不合乎这条件,不得出家。理由很简单,佛陀为什么要制定五官不端庄,身体不健全不许出家呢?

  

  是不是佛陀不慈悲?不平等呢?不是的,佛陀很慈悲,而且很平等,假使佛陀允许那些五官不全的人都出家,有的鼻子往上翘,有的少一个耳朵,有的嘴歪曲一边,或兔唇翘嘴巴,还有独眼龙;这么一来,佛教像什么话!佛教岂不是像垃圾桶一般!装了一些杂废的垃圾,破铜烂铁一大堆;社会上的人士,光是看了这些江湖好汉,被笑死的就不计其数,笑而不死受重伤的,也无法估计。出家人竟然都是歪鼻子的,都是独眼龙,或是嘴巴往上翘的,或是少一个耳朵的,像这种没有气质的出家人,诸位想想看,社会上的人士会产生恭敬心吗?会向这些英雄好汉请问佛法吗?我看没有诽谤佛教就很不错啦!有的甚至于看了这些阴阳怪气的出家人,吓都吓坏了,连奔带跑,逃之夭夭,不见为妙,免得晚上睡觉做恶梦。

  

  所以说,五官不端庄是不能出家的,佛陀有大智慧、大慈悲、有远见,知道众生会因此诽谤佛门,对出家人不会产生恭敬心,同时也会因此断绝在家人的善根,蒙蔽善根,这也就是为什么佛陀不许五官不全的人出家的理由,这是佛陀的大慈大悲心所流露啊!

  

  下面说身体不健全不得出家,身体有极大缺陷,有严重的毛病不听出家。

  

  譬如有羊癫症者、小儿麻痹者、瘸(ㄑㄩㄝˊ)手瘸(ㄑㄩㄝˊ)脚者、驼背者、歪头者,像这些人物统统不能出家,一旦出家会闹出笑话来,在佛门中,天天都有笑话可献丑,诸位不相信吗?

  

  举一个例子来说:如果一位有羊癫症的出家人,与你在交谈佛法的当中,突然间莫名其妙的晕倒在地上,嘴巴流出污秽的泡沬来,全身躺在地上不停的抽筋,羊癫症一发作就是将近半个小时左右,你对这位出家人的来历不清楚,头一次见到的出家人,竟然莫名其妙的连一句话都没有交待清楚,当下就晕倒在地上,假使连续看了三位这种宝贝的出家人,来一位晕倒一位,来两位晕倒一双,在这种情况之下的你,看到最后,你也会心惊胆跳,脸都变绿色了!

  

  由不得你,你被境所转,随着你也晕倒在地上,等你一醒过来,出家人不见了,你还以为看见了鬼呢!以后这种恐怖的阴影,时常在你的脑海中萦绕,拋不开、舍不掉,出家人丑陋的形象,带给你寒心与畏惧。

  

  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正是此意。

  

  所以我们说,出家人的形象要端庄,素养气质翩翩,要有仙风道骨的风范,道貌岸然的典型,行、住、坐、卧、四威仪凛然达观;这样的出家众就能够自度度人,自利利他,方不愧是出家大丈夫,能吻合佛制的戒律,达到戒律的标准。

  

  玉的品质越好,就能雕刻出精美的佛像;同样的理由,出家人的条件与戒律的标准打成一片,这么一来,佛门中的人才就能频频而出,修道开悟者屡屡倍增,佛门中的龙象,素养会普遍提高,这话如何而说呢?

  

  因为我们佛弟子,皆以戒为师,正法久住故;正法久住,佛法方能兴盛于世,众生得大利益,流传人间,当然佛门中的人才也好,开悟者也好,龙象也好,有道德学问也好,自自然然,就能开花而结果,这显然种如是因,而得如是果的明鉴。

  

  四分律云:『毗尼藏(梵语vinaya-pitaka)者,佛法寿命,毗尼若住,佛法亦住;毗尼若亡,佛法亦亡。』

  

  由这几句律法所流露而言,就够庄严,就够我们深思了,启发我们学佛的人,对如来戒律的肯定与纳受。

  

  毗尼藏者,就是律藏,也就是戒律学的总称。律藏明目说得很清楚,佛法的住世与不住世,要看戒律的住世与不住世而定;如果戒律灭亡了,佛法也就灭亡了,戒律若住世,佛法寿命就保得住。

  

  因此,大家若想要出家的话,就须要合乎戒律的标准条件,要好好的过滤一番,佛法方能有兴盛的展望,不然的话,随便抓过来就剃度,不问是非黑白,不论年龄的老少,鳏寡孤独,千篇一律,大大小小,随便就剃着光头…

《出家功德与利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临终遗嘱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