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出家功德與利益▪P5

  ..續本文上一頁,累生累劫在叁寶中,不知種下多少善根福德因緣,今生此世才能如願披得如來袈裟,過去無量劫所種下的因種,今生出家的因緣自然就會成熟,出家成熟就是果,構成因緣果報,因而成就一位出家衆。

  

  所以,一位出家衆的出現,不是偶然的,不是自然的,不是天生的,而是有他的因緣果報的;所以僅僅提到『出家(梵語pravrajya)』兩個字,就震撼了你周遭環境的人,阻礙的阻礙,誹謗的誹謗,是非人我陸續而來,出家談何容易啊!

  

  只是一位凡夫僧我們就當不了,如何當聖僧呢?諸位仁者,你們說是不是啊!何況聖僧也是由凡夫僧精進用功,因而開悟成就聖僧的,也就是沒有凡夫僧就沒有聖僧,聖僧是由凡夫僧成就而得;是故,每當看見凡夫僧,要以平等心來尊敬頂禮。

  

  佛經雲:『尊重初發心的人,猶如一切智人。』初發心的人,從起步開始學起,有這點善根就不容易了,我們要尊敬他,猶如一切智人,一切智人就是佛,爲什麼要尊敬初發心的人,如佛一般呢?這有兩種意義:一、可消除我們輕視別人的心理意識。瞧不起別人,看輕別人,心理會生我慢貢高之心。我慢貢高是學佛人最大的通病,因此,看初發心的人,要尊敬如佛一般。

  

  二、初發心的人,眼前是初發心沒有錯,但是無量劫以來,我們無法知道他的來曆,或許是過來人(佛菩薩)也不一定,如果是過來人,我們豈不是失去親近這位初發心的人嗎?我們怎麼可以隨便輕視初發心的人呢?所以,佛陀要我們尊重初發心的人,猶如一切智人,正是此意。

  

  

  

  

  

  出家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出家(梵語pravrajya)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出家的,要具備足夠的條件方可出家,如果沒有具備足夠的條件而出家,是名不如法出家,爲佛所不許可,亦不得戒體。

  

  所以,在出家前心須觀察考驗一番,若觀察考驗(身心是否正常)合格方可出家,若觀察考驗不合格不得出家。

  

  在釋迦牟尼佛原始佛教時候是如此,乃至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再由印度傳來中國,一脈相承,代代相續,出家條件是有它的相當標准,不可儱侗含糊,不嚴格考核,一旦出家後,在佛門中龍蛇混珠,破壞佛門戒律,亂了佛門的次第,混淆視聽,把清淨的佛門搞得鳥煙瘴氣,成爲佛門的不幸。

  

  佛陀成道後,剃度出家弟子,綿綿不間斷,叁寶(梵語tri-ratna)得以延續,有須仰賴戒律來維持整個佛教團體,才不至于使佛教因而腐化衰敗,戒律的重要性,猶如防腐劑,能令佛法的實質本意鞏固完整不缺,因而延傳後代;出家法更是首要關鍵所在,因爲叁寶流傳人間,是僧寶的代代遞傳,沒有僧寶維持延續,叁寶早就消失于人間而無影無蹤了,所以出家衆的素質、條件、品格,都須要以戒律來審核,以達到一定的標准,才能荷擔如來家業,維持叁寶家風,令叁寶不斷故。

  

  假使出家衆的素質、條件、品格,沒有戒律來審核,懵懵懂懂就剃度一個人,糊裏糊塗就把一個人落發,這樣一來,佛門不提早滅亡也得衰敗不堪,不衰敗也得傷痕累累。佛門不像佛門、道不像道、僧不像僧、俗不像俗,混淆得一塌糊塗;現代的佛教,逐漸的豈不是有這種迹象了嗎?

  

  有時候進入不如法的佛寺,要睜一眼閉一眼的,假使兩眼都張開,看多了,會傷心的,因爲佛寺裏,不如法的事累累不堪;所以說,我們要以戒律爲標准,不要跟戒律唱反調,不要跟戒律過意不去,我佛門弟子跟戒律唱反調,就是跟佛陀唱反調,因爲戒律是佛親口所說,親自所製;不守戒律,怎麼能堪稱佛弟子呢?佛弟子之所以佛弟子就是以戒爲師,這是別無議論與爭端的,佛要臨入涅槃之際,亦然苦口婆心垂囑而言:『我如來在世,佛弟子以如來爲師,如來入涅槃後,佛弟子要以戒(梵語sila)爲師。』正是此意。

  

  若佛門弟子不以戒爲師,不能堪稱爲佛弟子,何以故?有違背佛意,怎麼可以稱爲佛弟子呢?應該稱爲佛逆子,違逆佛陀的戒律,有大喪如來正法,因此,佛之弟子應以戒律爲師。

  

  所以我們說:出家必須具備齊全的條件,要具備齊全的條件,就是以戒律來審核,審核到一定的標准,方可如願以出家,現在分別將戒律的標准,不可出家的情況,依據戒律列舉十點,供給大家供參,分別敘述如下:

  

  十點不聽許出家:

  一、七歲以下不聽出家。

  二、五官不端莊,身體不健全不聽出家。

  叁、黃門不聽出家。

  四、賊住入道不聽出家。

  五、同性戀不聽出家。

  六、男女不孕不聽出家。

  七、盲聾喑啞不聽出家。

  八、不堪造事、臥起須人、皆不聽出家。

  九、思想邪知邪見不聽出家。

  十、五逆罪不聽出家。

  

  一者七歲以下不聽出家:

  薩婆多論雲:『年六十不得受大戒,設師僧強授,亦不得戒,惟聽爲沙彌(梵語Sramanera),七歲以下亦不聽度,若度受戒,二具惡作。』

  

  這就很清楚的告訴我們,年齡若超過六十歲,就不得受大戒,受大戒就是具足戒,也就是比丘戒,假使師僧強行爲六十歲受具足戒,亦無法得到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只能出家當沙彌而已!

  

  七歲以下也不能剃度出家,若爲七歲以下剃度並受戒,佛所不聽許,那麼,二者師僧強行授戒與剃度,是名惡作。七歲的兒童不懂事理,幼稚無知,不堪作事,甚至于還須要比丘爲之照顧。

  

  驅烏沙彌的標准年齡是七歲至十叁歲,應法沙彌是十四歲至十九歲,名字沙彌是二十歲至七十歲。七歲以下不得出家,就是未達標准年齡,驅烏沙彌的年齡也要七歲以上,方得剃度爲之受戒,是故,七歲以下者不聽出家。

  

  二者五官不端莊,身體不健全不聽出家:

  五官要端莊,身體要健全,若不合乎這條件,不得出家。理由很簡單,佛陀爲什麼要製定五官不端莊,身體不健全不許出家呢?

  

  是不是佛陀不慈悲?不平等呢?不是的,佛陀很慈悲,而且很平等,假使佛陀允許那些五官不全的人都出家,有的鼻子往上翹,有的少一個耳朵,有的嘴歪曲一邊,或兔唇翹嘴巴,還有獨眼龍;這麼一來,佛教像什麼話!佛教豈不是像垃圾桶一般!裝了一些雜廢的垃圾,破銅爛鐵一大堆;社會上的人士,光是看了這些江湖好漢,被笑死的就不計其數,笑而不死受重傷的,也無法估計。出家人竟然都是歪鼻子的,都是獨眼龍,或是嘴巴往上翹的,或是少一個耳朵的,像這種沒有氣質的出家人,諸位想想看,社會上的人士會産生恭敬心嗎?會向這些英雄好漢請問佛法嗎?我看沒有誹謗佛教就很不錯啦!有的甚至于看了這些陰陽怪氣的出家人,嚇都嚇壞了,連奔帶跑,逃之夭夭,不見爲妙,免得晚上睡覺做惡夢。

  

  所以說,五官不端莊是不能出家的,佛陀有大智慧、大慈悲、有遠見,知道衆生會因此誹謗佛門,對出家人不會産生恭敬心,同時也會因此斷絕在家人的善根,蒙蔽善根,這也就是爲什麼佛陀不許五官不全的人出家的理由,這是佛陀的大慈大悲心所流露啊!

  

  下面說身體不健全不得出家,身體有極大缺陷,有嚴重的毛病不聽出家。

  

  譬如有羊癫症者、小兒麻痹者、瘸(ㄑㄩㄝˊ)手瘸(ㄑㄩㄝˊ)腳者、駝背者、歪頭者,像這些人物統統不能出家,一旦出家會鬧出笑話來,在佛門中,天天都有笑話可獻醜,諸位不相信嗎?

  

  舉一個例子來說:如果一位有羊癫症的出家人,與你在交談佛法的當中,突然間莫名其妙的暈倒在地上,嘴巴流出汙穢的泡沬來,全身躺在地上不停的抽筋,羊癫症一發作就是將近半個小時左右,你對這位出家人的來曆不清楚,頭一次見到的出家人,竟然莫名其妙的連一句話都沒有交待清楚,當下就暈倒在地上,假使連續看了叁位這種寶貝的出家人,來一位暈倒一位,來兩位暈倒一雙,在這種情況之下的你,看到最後,你也會心驚膽跳,臉都變綠色了!

  

  由不得你,你被境所轉,隨著你也暈倒在地上,等你一醒過來,出家人不見了,你還以爲看見了鬼呢!以後這種恐怖的陰影,時常在你的腦海中萦繞,拋不開、舍不掉,出家人醜陋的形象,帶給你寒心與畏懼。

  

  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正是此意。

  

  所以我們說,出家人的形象要端莊,素養氣質翩翩,要有仙風道骨的風範,道貌岸然的典型,行、住、坐、臥、四威儀凜然達觀;這樣的出家衆就能夠自度度人,自利利他,方不愧是出家大丈夫,能吻合佛製的戒律,達到戒律的標准。

  

  玉的品質越好,就能雕刻出精美的佛像;同樣的理由,出家人的條件與戒律的標准打成一片,這麼一來,佛門中的人才就能頻頻而出,修道開悟者屢屢倍增,佛門中的龍象,素養會普遍提高,這話如何而說呢?

  

  因爲我們佛弟子,皆以戒爲師,正法久住故;正法久住,佛法方能興盛于世,衆生得大利益,流傳人間,當然佛門中的人才也好,開悟者也好,龍象也好,有道德學問也好,自自然然,就能開花而結果,這顯然種如是因,而得如是果的明鑒。

  

  四分律雲:『毗尼藏(梵語vinaya-pitaka)者,佛法壽命,毗尼若住,佛法亦住;毗尼若亡,佛法亦亡。』

  

  由這幾句律法所流露而言,就夠莊嚴,就夠我們深思了,啓發我們學佛的人,對如來戒律的肯定與納受。

  

  毗尼藏者,就是律藏,也就是戒律學的總稱。律藏明目說得很清楚,佛法的住世與不住世,要看戒律的住世與不住世而定;如果戒律滅亡了,佛法也就滅亡了,戒律若住世,佛法壽命就保得住。

  

  因此,大家若想要出家的話,就須要合乎戒律的標准條件,要好好的過濾一番,佛法方能有興盛的展望,不然的話,隨便抓過來就剃度,不問是非黑白,不論年齡的老少,鳏寡孤獨,千篇一律,大大小小,隨便就剃著光頭…

《出家功德與利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臨終遺囑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