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本上人佛書著作-臨終遺囑
『死亡』這兩個字眼,看起來心裏很不舒服,聽起來令人心驚膽跳,有不自在的感受;不舒服也好,心驚膽跳也好,不自在也好,你總是要面臨它的,逃也逃不了,避也避不開,也由不得你逃避。
因爲『死亡』是人生最現實的問題,最現實的問題就是死亡,中外古今,聖賢與凡夫,智慧與愚癡,國王與乞丐,千篇一律,都要經過死亡的階段,平等平等!
任憑你有多大權力,多大神通,多大特權,對死亡來講,是無法赦免的,是無奈的,避不開閃不得,你又能如何呢?
既然生來人間,就必定死于人間,是理所當然;除非不生來人間,既不生人間,何有死于人間!有生就有死,無生就無滅。
這本臨終遺囑出書宗旨,乃闡明臨命終者,在死亡前後應有的正確觀念,現生當中,就能得知往生真義,心裏無所疑惑,命終之際,就能正念提起,順利達成往生淨土,無障無礙。
再加上家人眷屬,從中助緣,一拍即成,如鳥翔空,自在無礙;如虎添翼,神威自得;如貧得寶,如暗得明。
本書前後分爲十個綱目,引經據典,細膩分析,讓諸大善信,能正見生死真相,對自己的生死,如何妥善處理,心中有個盤算,冷暖自知。
若能如此正見生死真相,與心中有個盤算,當下就是對自己的生死,有個保障,愛護自己,尊重自己,免墮落輪回,受苦無量!
同樣的理由,若不能正見生死真相,心中毫無打算,不知如何妥善處理自己生死大事,當下就是對不起自己,令自己無所保障,嚴重傷害自己,不尊重自己,使自己墮落,輪回六道,永劫受苦。
因此臨命終者,對家人眷屬,交代遺言,空口無憑,爲了保障自己生死大事,免受輪回大難,應該立下遺囑,交給家人妥善保管,臨終遺囑,自保障自己最有效的契書,是命終者,在往生的剎那間,得到最有力的助緣,如同往生淨土的護照(通行證),是往生與不往生,有著密切關聯。
臨命終者,若不立遺囑,家人眷屬,胡搞亂爲,弄得烏煙瘴氣,把自己往生的意念搞砸了,豈不是吃虧者,還是自己嗎?
障礙往生淨土者,何嘗不是自己呢?輪回受苦者,不是自己又會是誰呢?
諸大善信們!人生只有死亡一次,要把無量劫輪回生死,在今生此世的生死中,當做最後的一生,當下生死一起了辦,生死重任,何人可擔當得起?是故,要立臨終遺囑,爲保障自己生死大事,豈可放縱不顧!豈可不慎哉!
--------------------------------------------------------------------------------
人生的意義
普天之下,世間上的人,思想觀念是難以統一和諧的,有些人活在人間,是抱著獨善其身的立場來爲人處事;有些人是懷著自利利他,自度度人的心胸,因而兼善天下來爲人處事;有些人是一世觀念,有些人是兩世觀念,有些人是叁世(梵語 trayo-dhvanah )觀念,有些人是無量世的觀念。
有些人心存邪惡,與人仇對,過著極端的生活,因而不滿現狀,破壞社會國家,心裏不平衡;有些人心地很善良,樂善好施,敦親睦鄰(族),修心養性,利濟社會國家,忠民忠國。
總而言之,人生觀在個人思想領域,中外古今,亦然無法統一,有圓滿的說法,有以偏概全的說法,有凡夫(梵語 prthag-jana )的說法,有諸佛菩薩聖人的說法,人生的意義,站在各人的立場,是多角度的,是多層面的,但是在人生多角度與多層面的立場來說,總要有歸結的一天,有落幕的時候,有太陽西下的一刻,這就是所謂人生最大的一件事,『死亡的來臨』。
這是誰也免不了事實,誰也頂替不了,誰也無法赦免,誰也無法享受特權的!
這是無可奈何的,同時也是世間的真相,我們沒有能力與權利來動搖死亡不來臨,眼睜睜的要面對它,必然要經過的。
人的一生,成功與失敗,潦倒與得志,功名與罪過,榮枯盛衰,富貴與貧賤,美與醜,猶如一場場春夢,一無所有,一筆勾銷,一網打盡,空幻的人生,是不牢固的,是暫時性的;人的生命旅程,更是呼吸之間,一口氣不來,一觸即發,一息奄奄,神仙難救無命客;此時此刻正是我佛門所說的一句話:『業障(梵語 karmavarana )現前、娑婆(梵語 saha )業盡、無常來臨、隨業流轉。』
正當此時,對一位將要臨終者,應如何適當的處理!如何處理得如理如法!處理得有實際意義!這是臨命終者所需求的,陽上的眷屬,更應該爲臨終者,處置得盡善盡美,圓滿無缺,使命終者得生善道,或往生淨土;免受來生又輪回(梵語 samsara )六道,受無量苦,一生又一生,窮窮無盡。
若能如是而爲,是名亡者所幸,乃上上策之計,爲人子女,兄弟姊妺,親戚朋友眷屬,夫妻公婆媳婦,應如是知,如是見,與佛法相應,普令亡者消災增福增慧,以
到圓滿超度爲目的,是名功德無量!
人命無常 國土危脆
無常經 雲:『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法,不被無常吞。』
人生與宇宙都是因緣果報所成,上至虛空日月星辰,下至山河大地,乃至一切有情生命者,無非是因果的呈現,是由造善業造惡業累積的果報,因此構成緣起(梵語 pratitya-samutpada ),成就一切諸法,成就森羅萬象,是故,有人生觀有宇宙觀。
但是我們更要進一步的認識與透視,一切萬法,一切因果當下是無體性的,是可壞性的,是不自在性的,不是獨立性的,是變遷性的,是空性的,乃是無常的事實。
日月星辰總是會毀壞的一天,地球更不能例外,要經過成住壞空的階段,是名國土危脆。人的生命是無常(梵語 anitya )的,不是永恒不變,是不斷的生滅不已!
人自從懂事以來,經過多少的傷心事,多少的煩惱事,多少的不如意事,不堪回首的事,一切的一切,如今又何在?被無常所吞噬,被無常所吞滅。
乃至經過多少的快樂喜悅之事,多少滿意之事,多少如意之事,多少成功之事,如今又何在?皆已成夢幻泡影,空花水月,影塵回憶,落謝影像,幻化了不可得,被無常所吞噬,所吞滅。
那怕我們有多大的的權力與神通力,在無常的浸蝕之下,是俯首無奈的,無常是世間可怕的枭雄,也是世間本來的面目,諸位同仁!你們是否有同感呢?
所以說,無常能腐蝕世間森羅萬象,能吞滅一切萬法,一切順境與逆境在無常之下,終歸于烏有。
正如釋迦牟尼佛(梵語 Sakya-muni buuddha )所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正是此意。
金剛經 雲:『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金剛經 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華嚴經 雲:『諸法從本以來,常自寂滅性。』
佛門弟子若能正見生命無常,國土危脆,就不應該猶豫不決,徘徊十字路口,更應該爲生死大事著想,辦好自己的輪回(梵語 samara )葛藤,斬釘截鐵爲跳出叁界牢獄而努力,爲證悟菩提而發願,這樣一來,方不愧是我佛門弟子,不愧是大丈夫行爲表現,乃流露出修行者本有的風範與宗教骨氣。
何謂死亡?
死亡的類型有叁種,何等爲叁種類型呢?現在分別敘述如下:
死亡叁類型:一 、 大生死流。 二、 分段生死。叁 、 變異生死。
所謂大生死流者
指無始劫輪回生死以來,一期一期的生死,一世一世的生死,于六道中往返不休不止,時而天道(梵語 deva-gati ),時而阿修羅道(梵語 asura-gati ),時而畜牲道(梵語 tiryagyoni-giti ),時而餓鬼道(梵語 preta-gati ),時而地獄道(梵語 naraka-gati ),窮盡未來,始終于叁界中流浪生死,終無解脫時,是名大生死流。
所謂分段生死者
指凡夫衆生于此叁界(梵語 trayo dhatavah )內,身體的一期生死,分成一段一段的生死,故名分段生死。
所謂變異生死者
指菩薩已超越出叁界(梵語 trayo dhatavah ),證成菩提果位,但精神上的心念亦然有分別生滅,此心念生滅,稱之變異生死。
因此,在佛門中所說的生死,不只是一期的生死而已!應該總攝有叁種類型;一般民間通常所說的死亡,是指一期生命的結束,是爲死亡;也就是母親生下我們的身體,一直到陽壽命終爲止,稱爲死亡。
如此而言,太過于狹義的說法,應該是說死亡有叁種類型才對,在修行的過程,若能證悟菩提(梵語 bodhi ),了辦變異生死的話,那麼,分段生死與大生死流同時也就了辦成就,因爲變異生死是一切生死的根源,根源一旦解除,一切的枝末生死也就同時一起休止了。
如何判斷死亡?
佛教(梵語 Buddha-sasana )判斷死亡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假使判斷命終者有所差錯,帶來的後果,會遺憾終身,慘無人道的,正因如此,現在分別敘述如何判斷死亡的步驟,供給大家共參:
判斷死亡四步驟:一、呼吸停止。二、全身冰冷。叁、…
《臨終遺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