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兩人,到了太平間,把屍體拖出一看,屍體好好的,並無變樣,再仔細觀察一番,她母親將女兒屍體的下褲拉開一看,不得了啦!果然一切如夢所聞,毫無差錯,女屍陰部遭受摧殘,留下淩亂痕迹,處處皆有證據可尋可驗,請法醫檢驗屍體,確實證據十足,經法庭宣判,以強暴罪判刑,一切真相大白,水落石出。
正因如此,死亡後絕對不可即時送入太平間冰凍室,這些殘忍舉動,對神識未脫離肉軀,仍有知覺者,可說受盡慘毒虐待,家人眷屬所行所爲,實在贻害命終者不淺!
十一 、 死亡在七天後火葬或土葬。
死亡後應在七天之後行火葬,理由就是深怕神識尚未離去,或者有回陽可能,所以須要七日之後,方行火葬;一般的情形,氣絕之後,兩叁天即行火葬,那是很危險而且殘忍之事,應該慎重。
如果天氣太熱,易于腐爛發臭,可以酌量提早;如果天氣寒冷,亡者尚未變色,亦未發臭,惟恐猶有余識,可觀情況延續若幹日,方行火葬。
十二 、 喪事期間,不可動用葷食吊祭,應用素食。
辦理喪事期間,千萬不可用葷食祭典,應用素食供祭;命終者現在生中,忠厚老實,安分守己,爲善樂施,命終之後,應用素食供奉叁寶與亡者,這樣能利益亡者,增長大福報;慎勿葷食祭典,以免障礙命終者的善根,因而無法得生善道,乃至障礙往生淨土之危機!
命終者,若現生中,爲人奸詐狡猾,不奉公守法,犯科累累,殺盜淫妄,五逆十惡(梵語 dasakusala-karma-pathani )者,更不應該用葷食,因爲現生當中,已經造了無量罪惡,若再度爲之殺生來祭典,只有增加命終者,罪惡更深重而已!
凡夫(梵語 prthag-jana )無知,廣泛以酒肉五辛,吊祭亡者,這是不如法的,乃爲亡者繼續增加罪業;更不可爲亡者焚化錫箔紙錠冥錢,勿燒紙造房屋用具冥物,這是希望命終者墮入陰間鬼道的愚昧舉動,應該徹底戒除。
殺生(梵語 pranatipata )之葷食肉類,來拜祭亡者或鬼神,唯有增加亡者之罪業,現在摘錄地藏菩薩本願經,一段經文供給諸大善信,恭讀熟知,分別敘述如下:
地藏菩薩本願經 雲:『地藏菩薩勸于閻浮提衆生,臨終之日,慎勿殺害,及造惡緣,拜祭鬼神,求諸魍魉,何以故?爾所殺害乃至拜祭,無纖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結罪緣,轉增深重。
假使來世或現在生,得獲聖分,生人天中,緣是臨終被諸眷屬造是惡因,亦令是命終人殃累對辯,晚生善處。
何況臨命終人,在生未曾有少善根,各據本業,自受惡趣,何忍眷屬更爲增業;譬如有人從遠地來,絕糧叁日,所負擔物,強過百斤,忽遇鄰人,更附少物,以是之故,轉複困重。』
由此可知,殺害衆生,以衆生肉祭拜亡者或鬼神,絲毫不能利益亡者,反增罪業加附亡者,讓亡者負擔累累,障礙投生善道,乃至遮蓋往生淨土。
大地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梵語 buddha ),殺害衆生的生命,吃衆生肉,飲衆生血,啃衆生骨,當下即喪失大慈悲心,斷佛性種子,隔絕善根;同時與衆生結下惡緣,落入窮劫因緣果報。
梵網經菩薩戒 雲:『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衆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衆生見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衆生肉,食肉得無量罪,若故食者,犯輕垢罪。』
菩薩(梵語 bodhisattva )度化衆生都來不及了,菩薩將身口意皆投入度衆生,爲衆生著想,何況殺生害命呢?菩薩觀衆生苦,興起大慈悲心的流露,窮盡未來劫,廣度無量衆生,憫懷著,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自己求安樂的志願。
在自度度人,自利利他邁進,了知一切衆生,在無量劫輪回中,皆曾經與自己有結過父母之緣,兄弟姊妹之緣,眷屬親戚朋友之緣,因此,由衷邀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同胞愛,救度苦難衆生,破迷啓悟,轉凡入聖。
更無殺害一切衆生之理由,若殺害一切衆生,吃衆生肉,飲衆生血,啃衆生骨,當下就是殺害自己父母,兄弟姊妹,親戚朋友與眷屬;當下就是吃自己父母,兄弟姊妹,眷屬親戚朋友之血肉與骨頭,是故:
梵網經菩薩戒 雲:『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應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衆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
叁藏(梵語 trni pitakani )聖典,佛陀也一再強調,佛弟子不得殺生,殺生得無量罪,有如此見證,唯願諸大善信,于喪事祭典,千萬不可以葷食(衆生之血肉)拜祭,若以葷食祭典,只有增加亡者之罪業,沒有絲毫功德與利益來助于亡者;若欲爲亡者增福增慧,消災解厄,爲亡者著想,應如是知、如是見、是名正見,慎重!慎重!
十叁 、 爲亡者做功德。
爲亡者做功德(梵語 guna ),是一件很重要之舉,莫敷衍了事,做表面工作;對亡者喪事,要很認真,很誠懇以待,如理如法妥善辦理。對尊敬長輩來說,是行孝道,有倫理道德滋潤;對功德利益來說,有助于投生善道,與往生淨土之助緣。
剛命終者,現在非大修行,又非大善大惡,往往臨命終者一旦死亡,不會馬上投生他道,在七七日中,也就是四十九天以內,尚未投胎,心裏憂戚恐懼不安,于幽冥界,漂流遊蕩,如同孤魂野鬼一般,念念之間,極須家人眷屬爲之超度,爲之做功德,廣植福報回向(梵語 parinama )給他,讓他早日脫離幽冥界之痛苦。
從死亡到投胎以內的生命期間,稱爲中陰身,超度就是超度中陰身,普令中陰身早日得以投生善道,或往生淨土,現在摘錄地藏菩薩本願經之經文,供給諸大善信共參,分別如下:
地藏菩薩本願經 雲:『亡者神識,七七日內,如癡如聾,或在諸司,辯論業果,審定之後,據業受生,未測之間,千萬愁苦,何況墮于諸惡趣等!
是命終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眷屬,與造福力救拔;過是日後,隨業受報。』
佛門強調亡者神識,在命終後四十九天以內,亡靈業識,未肯定受生何道期間,是惆怅不已!百般憂苦,時時刻刻都希望家人眷屬,爲他廣植福田,爲他做諸功德,來超度救拔他。
因此,在命終者死亡的四十九天以內,家人眷屬應爲亡者,造諸功德(梵語 guna ),如放生、印經、救濟貧困、建造佛寺、發菩提心(梵語 bodhi-citta )、喜舍布施,普令道場早日圓成,讓大衆皆可來佛寺參拜,聽經聞法,離苦得樂,破迷啓悟,證成菩提,如此護持叁寶功德,一一回向給亡者,憑此造就功德力與福德力,必然可拔救超度亡靈,讓亡靈受生善道,往生淨土,增長福報。
恭敬叁寶,禮請出家師父,爲亡者做誦經超度,說法利益亡者,消業障獲超升;叁寶威德難思議,能爲現生之人做大明燈;如燈塔,能引導迷失方向的船只,駛入港口;衆生迷戀五欲六塵,叁寶能淨化衆生,普令衆生覺悟,不沾不染五欲六塵,汏而斷生死,證菩提。
同樣理,叁寶(梵語 tri-ratna )功德力,能爲亡者作歸依(梵語 sarana ),爲亡者做超度拔救功德力,令亡者離苦得樂,得生善道,乃至往生淨土;因此命終者當氣絕之後,應爲亡者虔誠恭請出家師父,爲亡者誦經超度,乃至說法,消業障獲超升;家人眷屬志心勤懇,共同參與誦經拔度,如是之人,存亡獲利。
十四 、 死後神識投生何處?
空間是無邊際的,時間是無窮盡的,在這廣泛無邊與無盡的時空中,一切亡靈業識所變現的境界如何!就感召受生如何的境界,這境界是無量無盡的,在佛法裏,可分十種不同的境界,這十種境界,是亡靈迷悟染淨之差別所感應,有聖人與凡夫,有解脫與業力束縛;這十種境界,有四聖六凡,也就是四種聖者的境界,與六種凡夫的境界;這四聖六凡都是自心所作,自心所現之果報,即所謂:萬法唯心所造正是,在佛經有如是記載:
十地經雲:『叁界(梵語 trayo dhatavah )無別有,唯是一心作。』
衆生一念心生即入叁界,衆生一念心滅即出叁界,叁界的受生與不受生,肯定在一心的動與不動,作與不作;出叁界即出世解脫,成爲四聖;入叁界即染欲生塵,束縛輪回,成爲六凡。
四聖即佛(梵語 buddha )、菩薩(梵語 bodhisattva )、聲聞(梵語 sravaka )、緣覺(梵語 pratyeka-buddha )不出一心,六凡(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牲)不出一心,一心能生四聖,一心能生六凡;四聖與六凡皆一心作,一心所生,是名一心十法界。
十法界者,乃唯心所作,唯心所現,是每個人所能行,所能作,所能成。要成四聖,要成六凡,此十法界,肯定在我們自己所爲,別人沒有權利幹涉,更沒有辦法主宰我們的成聖成凡,不能幹涉我們上升與墮落;迷悟染淨,全靠自己,別人不能參與我們的行爲,更無法主宰我們的權利與行爲,是名平等!如此一來,活得才自在,活得才快活,活得才爽快!
死後神識投生何道?就靠自己無量劫所造作的善惡行爲,與今生所造作善惡行爲,一連串的累積,迷悟染淨,解脫(梵語 vimoksa )與系縛,來決定他投生之去處,隨業流轉,其所去之處,就是四聖六凡是也。四聖六凡,就是在死亡後神識所投生之處。
造什麼因(梵語 hetu ),得什麼果(梵語 phala ),不造因,則無果;欲得四聖之果應造四聖之因;欲得六凡之果,造作六凡之因,一切平等,無偏無缺,圓滿無礙!是名佛教特色,佛教特德,佛教平等!最後恭祝諸君,往生無礙,速證菩提(梵語 bodhi ),福慧圓滿,功德無量!
《臨終遺囑》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