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出家功德與利益

  

  如本上人佛書著作-出家功德與利益

  

  

  

  十輪經雲:『出家僧相,乃穢惡世間清淨幢相。』這幾句經文說得很莊嚴、很明朗、很爽快,當下說出了出家僧相,在穢惡世界裏所扮演的身份與角色,是具有相當深厚的意義,以及啓發我們對出家僧相的深思,有所感懷。

  

  我們這個世界,稱爲娑婆世界,也就是堪忍的世界,五濁惡世的世界,或稱穢惡的世界。是由大地一切衆生,造業所感召的世界,既是由衆生造業所感召的世界,是不理想的世界,是美中不足的世界,是多缺陷的世界,是無常的世界,是變化不實的世界。

  

  在這種種不理想的世界裏,有出家僧相在人間,豈不是很特殊嗎?好象是一種征兆,又好象是一種象征,給別人感想特別多,似乎心裏有好多話要說,卻一時有說不出來的感受,出家人出現在人間,實在不可思議,給人類的感觸,若站在叁百六十度的角度來看,再怎麼看,實在也難看出出家人的實際意義,畢竟形象太特殊了,所以在這穢惡的世界裏,最能引發每個人內心的感觸。

  

  這也就是爲什麼十方叁世諸佛,示現穢惡世界度化衆生,皆以出家僧相出現的根本原因。舉個例子來說,當你看到出家人的時候,你的內心很喜悅,很想跟他說話,出家人好象很有吸引力,像這種情況叫做善根流露。你的善根流露,是出家人的形象把你引發出來的,把你的善根鈎出來,你就不得不喜悅,不得不高興。

  

  再舉個例子來說,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內心很煩惱,悶悶不樂,當你看見出家人的時候,出家人的形象當下就是一種象征性的,好象在告訴你說:人生無常啊!人生苦啊!人生多缺陷啊!人生美中不足啊!要好好修行,解脫生死啊!當下就能開拓別人的善根,使別人的善根流露而出。

  

  這就是出家僧相,在穢惡世界裏所扮演的身份與角色。出家僧相,讓別人的感受含蓋很廣,具有看破放下、自在、解脫、清淨、苦、空、無常‧‧‧每個人的心境不同,對出家僧相的感觸,在角度上就有差距之別。

  

  出家人只有一個,讓人的感觸卻是千差萬別,多角度來看,亦然摸不清楚,這個千差萬別就有很多學問在裏頭,有千千結的迷惑感,實在有必要我們去探討它的真相。這本出家功德與利益的完成,可以爲我們很細膩的解說,從中可以得到我們想要知道的答案,前後有十二個綱目,作爲有系統、有組織的方式,因而排列組合成書。

  

  諸位看完這本書後,當下就能明白出家修行實質的思想觀念,對于自己的人生觀,會更加肯定,有淺移默化的作用。能由世間而出世間,由邪見入正見,由迷轉悟,由苦得樂,由煩惱轉菩提,由在家而出家,由憂郁而清涼,由凡入聖。

  

  出家功德與利益,能引發我們,淨化我們,透視我們內心深處的謎底,當下揭開內心的疑惑,使菩提善根因而流露,如湧泉一般! 最後

  

  願叁寶加被使您菩提善根流露。

  

  願您無量劫以來菩提善根流露。

  

  願這本書帶給您菩提善根流露。

  

  

  

  --------------------------------------------------------------------------------

  何謂功德?

  

  

  六祖壇經雲:『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爲功德(梵語guna)。』

  慶幸能出家修道,禀持這宗旨而參悟,方不愧大丈夫出家兒;內心謙下是功,外行于禮是德。

  

  徹悟佛性(梵語buddha-dhatu)者,行住坐臥中,表裏是一致的,是一如的,而不是心是口非的;清淨自性能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說法施爲動作,不離自性是功,自性應用無染是德。修行者欲證菩提,欲覓功德法身,但依此而作,是名真功德,是名真解脫。

  

  功德(梵語guna)不可心外求法,功德要當下明心見性,若不見本性,如是累生累劫還是迷性,迷了本性的人,心外求法,背覺合塵,染境生心,不名功德,永遠無法見道。道(梵語marga)即是性,性即是道,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乃至未來際亦無法會道。何以故?離性無道,離道無性,性即是道,道即是性,道與性同體。是故,不可心外求法,心外求去當下就錯了,因爲清淨自性能生萬法,萬法不離自性;自性念念無染無雜,步步無生,常見自性,自性自修自得自成佛道,是名真功德。

  

  達摩祖師初化梁武帝,梁武帝是一位很虔誠的佛門弟子,一生奉獻于叁寶(梵語tri-ratan),安僧建寺,叁裏路就建佛寺一間,令出家衆安身立命修道,並且如法護持叁寶,佛法在當時,曾經有過輝煌燦爛一時的盛況。

  

  梁武帝問達摩祖師雲:『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梵語dana)設齋,有何功德?』

  

  達摩祖師回答:『實無功德!』

  

  達摩祖師乃是聖僧,爲什麼當下爲武帝潑下冷水呢?因爲武帝不明真實功德,心邪染境,不知如來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爲求福,絕對不可以將福稱爲功德。功德在清淨法身中,不在修福。

  

  迷了佛性,心外求福德,是有爲福德,是有漏福德;念念染境,是名人天福德,是有爲福德,是有漏因果,不足堪稱真實功德,還是免不了生死(梵語samsara)輪回。這爲什麼呢?因爲武帝尚未見性之輩,所求無非是福德人天之果,福德與功德有差別,武帝不識真理,非達摩祖師之過。

  

  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宗旨在于開悟本性,若不以開悟本性,就不足以說修行,說修行就要開悟本性。那麼,如何開悟本性呢?我們要知道,當下施爲動作,一切時中,一切處所,都是本性之用,性即是佛,佛(梵語Buddha)即是性,除此之外,終無別佛可得,離此性外覓菩提涅槃,無有是處。

  

  佛是自性作得,不應該離本性,向外求佛覓佛。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只說此性是佛,本性外無佛,佛外無性,當下性就是佛,佛就是性,性佛是一體,不可舍本逐末。若明白自性是佛,就不應該性外找佛,佛不度佛,頭上安頭是病,將性找佛是不認識佛;若欲找佛,須要見性,見性即是見佛。

  

  見性之人,一切時中,一切處所,衣食住行,行住坐臥,運動搬柴挑水,都是佛性的作用,不染五欲(梵語panca kamah)六塵(梵語sad visayah),當下本性光明,處處菩提路,頭頭功德林,不離當處常湛然;此時此刻,見性之人,佛性在塵勞,不爲塵勞所染汙,如白玉投入泥沼,其色不改變。

  

  修行者見性之後,一切所做所爲,了了見自性,皆不離本性,稱性作用,稱性起修,修不離性,性不離修,性修不二;當性起修時,性在修中;當性之時修在性中,性修無別,不一不二。

  

  若能如此而修行,那麼,當下處處菩提,處處解脫,離生死輪回,越叁界(梵語trayo dhatavah)、脫六道,一切所做所爲,都是菩提自性所流露,不染不雜,無惑無動,自性當下自在,是名真實功德。

  

  

  

  

  

  出家的動機何在?

  

  『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是出家修行者的根本動機。對自己而言,從無量劫以來,沈淪五欲六塵,貪戀世間之欲,造業無量,受業力而流轉,因業受報,因報得苦,甚難自拔;今生此世有緣能得聞如來正法,出家(梵語pravrajya)學道,應把握難得的人身,爲證悟無上菩提而努力,也就是上求佛道之義。

  

  我們有生死輪回,有無量苦痛,沈迷五欲六塵,貪戀世間之欲樂,造業受苦,浪迹天涯,輪回六道;那麼,一切衆生也是如此,更無例外,別無特權可免,同樣受業力支配,造無量業,受無量苦,六道輪回往還不停,不休不止!所以,出家要發起大慈悲心,下化衆生之願。

  

  四十二章經雲:『辭親出家(梵語pravrajya),識心達本,解無爲法,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爲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曆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爲道(梵語marga)。』出家學道若依此而進修,必得道果,去佛不遠。

  

  曾經有一位仁者問我:「師父啊!你爲什麼要出家呢?」

  

  我說:『我爲什麼要出家,這不是叁兩句話就能表達清楚的,所謂牽一發動全身,總說一句話:人生苦短,生命無常,生死輪回;爲求解脫生死,爲求明心見性,爲證悟無上菩提而出家。』

  

  他說:『人生本來就是苦嘛!既然來到人間,就是要吃苦,忍受苦,不要逃避苦才對呀!太消極了吧!』

  

  我說:『出家人吃苦受苦,不覺得有苦,因爲有佛法的滋潤,有佛法的啓發,佛法要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生活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生活,因此,苦中有樂呀!』

  

  他說:『既然是吃苦,又是受苦,如何有樂呢?』

  

  我說:『出家學道是爲了什麼而出家!要搞清楚,搞不清楚就不要出家,居士啊!請您冷靜聽我說幾句話,好嗎?』

  

  他很高興的連連點頭說:『太好啦!今天有福報,聆聽師父的開示,請師父慈悲!』

  

  我說:『出家學佛者,每當逆境或順境臨逼之際,皆能以智慧觀破真相,不被其境所惑動,每當苦的果報來臨,就以大智慧劍透視苦,了解苦,明白苦的來龍去脈,解剖苦的真相,在苦的深淵根源處,連根帶拔,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趕盡殺絕,不留禍根。苦(梵語duhkha)的本質也是幻化了不可得,空幻不實,緣起性空,沒有實體的,故苦亦不可得,得也得不住,徹底的解決苦的果報,以達到知苦離苦,離苦而得樂,我佛門就是要我們透視苦的真相。因此,離苦得樂,破迷啓悟,…

《出家功德與利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臨終遺囑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