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出家功德與利益▪P14

  ..續本文上一頁平穩而緩流,大海之水減了一大半,成爲平原的陸地;大地無人耕種,自然五谷豐收,蔬菜水果無人種植,自然生長,開花又結果;可以說衣食所須,不用憂惱愁慮;這就是依報莊嚴,然依報莊嚴是由正報莊嚴所感召。

  

  同時,人類壽命有八萬歲之長,身高有十六丈之高,男女五百歲才婚嫁;畜牲道,牛馬豬狗,都會講話;彌勒菩薩就在人壽八萬歲的時候,示現人間成就無上佛道,那時候才稱爲彌勒尊佛。彌勒菩薩目前尚未成佛,果位在等覺菩薩的階段,當今就在第四天的兜率陀天,于彌勒內院爲天人演說佛法,以後示現來人間的時候,才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也就是成就佛道,那時候才可以稱爲彌勒尊佛。此佛在人間演說叁大會的佛法,度化無量衆生,第一大會度九十六億衆生,第二大會度九十四億衆生,第叁大會度九十二億衆生。此叁大會就是我們很熟悉的龍華叁會,當然中等以下的演說佛法,也是枚不勝舉,多得不可爲喻,這一切就是正報莊嚴。

  

  由以上所舉的人間淨土之例,我們可以知道,大家都遵守十善業,就能感召大地人間,有這麼殊勝的果報了,更何況全世界的人,大家都能夠出家修行,整個世界當下就會有所轉變,有所變化,因爲整個世界成爲出家修行者,沒有俗人,你想想看,能夠出家修行,福報是非常大的,累積大家的出家福報,這福報之大,無量無邊,這整個世界當下就會轉變過來,要比彌勒菩薩來人間的淨土,更加殊勝,更加不可思議;這話怎機講呢?因爲那時候,人間只守十善業,當然大地的果報,也只是蒙受十善業所感召之果而已!我們這裏的情況不一樣,當下就是全世界的人,都全部出家修行,出家的戒律很多,不只是十善業而已,超過二十五倍以上,當然所得到的大地果報,也就遠比十善業的果報殊勝,更加無上莊嚴。

  

  那麼,能夠了解這個道理,全世界的人,全部都出家修行,我們還怕士農工商沒人來做嗎?不用擔憂,不用害怕!諸佛是聖中聖,聖中聖就是諸佛,佛不會騙我們的,佛也不需要騙我們,佛是過來人,佛所說的話,我們深信不移,則能入道。

  

  華嚴經雲:『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正是此意。

  

  世間上的好話,佛都已經說盡了,佛是聖人,佛告訴我們的話,我們竟然不信,請問我們自己,誰的話才能相信呢?

  

  佛經雲:『修行者,能對佛所說的道理,能深信肯定,而不疑惑,不動不搖,心能安住在佛的正法當中,此人已經累生累劫,親近過無量諸佛,恭敬供養過諸佛,是故,今生信心不退轉(梵語avinivartaniya)故!此人不久,當得證成無上菩提。』以上所說,已經略述一番,不知仁者,心裏是否明白了?』

  

  這位仁者聽了這一席的佛法,心裏有所領會,從開始講佛法,他的頭就一直點個不停,直到我講完佛法,他才停止點頭,他聞法很專心,又很虔誠,實在是一位很踏實的在家居士,不久之後,這位精進的居士,就出家落發修行去了!

  

  

  

  

  

  出家對消極與積極的透視如何?

  

  出家修行者,往往身份比較特殊一點,所以在形象上、行動上、宗旨上,不能與在家人一概而論,所以,特別將出家修行者對消極與積極的看法,提出來

  述,俾使社會人士與佛門弟子,能對出家修行有所正見,不至于節外生枝,龜毛兔角,道聽塗說,因而誹謗造業,因造業而墮落,因墮落而受無量苦,現在分別四點敘述如下:

  

  一者出家修行者對消極的看法:

  出家人看起來的確很消極,沒有錯,的確出家人很消極,但要要明白出家人是那方面消極,不能一口咬定說,消極就消極,就把出家修行者,當做避世、厭世、失意,受了重大的打擊,才遁入空門,落發出家,清磬紅?,了此殘生。

  

  一般人都認爲,出家修行者都是此流之輩,這種觀念,絕對不是出家人本有的志願;但也無可否認,的確有這種人物,進入佛門出家,這些人物進入佛門之後,不會有很大的建樹,也不會對佛門多大的破壞,然而,社會上形成對佛門出家修行者,有若幹的歧視,也就是由他們而來!

  

  出家修行者,對于造惡業很消極,他絕對不會去做的,譬如五欲(梵語panca kamah)(財、色、名、食、睡)他不做,他很消極不去做它,出家修行者不會去貪財,不會去賭博,走法律漏泂,欺詐他人,殺人搶奪,他很消極不去故它;出家修行者不會去玩粉味、戲弄女人、挑釁良家婦女,他很消極不去做它;出家修行者不會去爭名譽,參與總統競選,國大代表,立法委員,省、縣、市、鎮、鄉、村、裏長競選,他很消極不會去做它;出家修行者不會爲了吃而

  欲,吃的方面,粗茶淡飯,爲了修道充饑而已!他很消極不會爲食而

  欲;出家修行者不會爲睡眠而貪睡,對睡眠節製的恰恰好,他很消極不會爲了睡眠而過度貪睡;修行者若貪著五欲,就無法入道,無法證悟菩提;五欲如膠如漆,會染汙修道者的心性,使心性不清淨,因而有墮落的危機!

  

  佛門中有句話說:『五欲就是地獄五條根』即是此意。

  

  我們尚未證悟涅槃,對五欲六塵要防犯,莫染于五欲(梵語panca kamah)六塵(梵語sad visayah),如避火坑,消極以對;諸佛菩薩對五欲六塵能自在,染汙不了佛菩薩的心性,具有出汙泥而不染的功夫;我們是凡夫衆生,功夫未到家,一碰到五欲六塵,心就動搖,染汙自性,不得自在,所以我們要消極不去貪染五欲六塵之境。

  

  出家修行者,對消極的看法就是如此這般,對造惡業他消極不做,一做就造業了,當然他不做,總不能叫出家人去參與總統競選,國大代表競選,畢竟形象太特殊了,宗旨也不一樣,假使參與選的話,出家和尚當下就出盡了風頭,明天報章雜志,拚命的刊登,而且又是第一版的,排列右上角處,用紅虛線框起來,目標比較明顯,引人注目,大方的誹謗,找些刻酸的詞句猛批評:『和尚六根不清淨,出了家還放不下,出了家等于沒出家,爲名爲利,看不破,放不下,跳不過,竟然還跟社會上的人,參與競選……。』這麼一來,像這種情況,出家修行者,當然對此事要消極不做它;對于給衆生起誹謗之事,他消極不做;給衆生起譏嫌之事,他消極不做它,這是正確的態度,別無議論。

  

  出家修行者,形象上與社會上的人有差別,行動上也有差別,宗旨上也與俗人有異,所以,出家修行者的一舉一動,要遵守如來戒律,遵守如來戒律,就是消極不做一切惡業,不去做被衆起誹謗,譏嫌之事,染汙五欲六塵之事,消極不做。

  

  往往社會上的人士,最喜歡挑剔出家人的毛病,出家人走一步,社會上的人就把出家人算到十步去了,像這種豆腐中挑骨頭的心理毛病,是不好的,會斷了自己的善根,會斷了自己與叁寶(梵語tri-ratna)的緣份,是很嚴重的對不起自己,使自己墮落,永遠無法聽聞到如來正法,漂流在叁寶門外,永受沈淪,長慮黑暗,不得解脫。

  

  二者出家修行者對積極的看法:

  現在來說,出家修行者對積極的看法,實質上,出家人常下能看破,放下、跳過、自在,這段的曆程,就是發露了積極的表現,出家人能正見世間的無常,空幻不實,爲解脫五欲六塵的束縛,因而積極欲達到證悟涅槃的境界;這似乎給人一種柔弱消極的意味,不能振作起精神面對現實的世間,會讓別人有這麼一種感受。往往善根未成熟的人,對出家修行的實際意義無法起正見,看錯覺了,聽錯了,或者以偏

  全;實際上,我們再度冷靜思惟一下,我們可以正見出家人的本來面目,出家人似乎柔弱消極,但在柔弱消極中帶有堅強積極的奮鬥精神,這不是一般人所能辦得到的,比方說:五欲受樂會生愛染心,染汙了本性,本性就不得自在,不得自在的心,就是生死心,有生死心就沈淪五欲中;難以自拔,墮落生死深淵。

  

  出家人就消極不做五欲之樂,發揮勇猛精進的心,不沾染五欲六塵,五欲之樂消極不做的當下,就是積極奮鬥史,讓自己不墮落生死輪回之網,這樣子做是保障自己,救了自己,所以說,消極的當下就是積極,退步的當下就是進步,這個道理有幾個人能會通呢?

  

  又比方說:農夫在稻田裏插稻秧,一定是兩腿往後退步,然後用手在前面插秧,邊退邊秧,只有退步才能插稻秧,如果往前走,只有踏倒稻秧的份,無法插秧,所以說,退步就是進步,退步就是成功,退步就是收獲。

  

  同樣的道理,出家修行者,對五欲六塵不貪戀、不愛染,表面看起來,好象是消極、逃避、柔弱、厭世、退世、悲觀、等死,好象是不敢面對現實,其實這是大錯特錯、錯得很嚴重。

  

  出家修行者,對五欲六塵不生貪戀,不愛染塵欲,這當下就發揮了修行者奮鬥志願,與五欲六塵的挑戰,這是無形無相的挑戰,是心理作戰、戰勝利了,心就能轉五欲六塵,而得自在;心戰敗了,就被五欲六塵所轉所惑動,而不得自在,這就是修行的功夫,心地上的功夫,活生生擺在我們眼前的功夫,這不是用嘴巴講一講而已!所以說,有幾個人能真正明白出家人,爲什麼要出家呢?實在少之又少!

  

  又有幾個人能明白修行境界的層次?在消極中見到積極,在柔弱中見到堅強,在厭世中見到入世,在退步中見到進步,在面對五欲六塵中見到心地的無染無貪;若能正見這個道理,則與佛有緣,與佛長相左右,去佛不遠。

  

  出家修行者,除了對自己積極淨化身心之外,對于弘揚佛法,興大慈悲心,普度無量衆生,更是積極而爲。對于教育、文化、慈善叁者之間不偏不倚,全心全力積極的推廣,令圓滿如來正法,普施大地一切衆生,皆得如來法雨,滋潤法身慧命,因而得證無上菩提。

  

  叁者在家無學佛者對消極的看法:

  在家無學佛的人,往往很多人都抱著一世論,以爲人死後如…

《出家功德與利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臨終遺囑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