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同本頭被燃燒後的灰燼,什麼都沒有了,一
否認有來生的觀念!因而容易由心裏激發他的縱欲主義,或走極端的偏見,不信道德,否認因果,個性怪異,不容易與人相處,孤僻而且任性,或走獨善其身的曆程,社會上不是有很多人是如此嗎?
他們對修行是絕對消極的,不去看一眼,不去了解一番,不信有佛菩薩的存在,不信因緣果報,修行的道理聽不下去,也不想聽,唯信自己,今生有錢最好,好好享受,吃喝嫖賭,浪漫了此殘生,這也是他的人生觀,甚爲可憐!
我們說他很可憐,他也會說:『你們更加可憐,有得吃你們不吃,有得喝你們不喝,有女人可以玩你們不玩,有得賭你們不賭,世間這麼美好,你們不享受,是你們可憐,還是我可憐呢?是你們傻還是我傻呢?人生在世只不過數十年,這些現實的東西,要盡情的歡樂享受才對。把握人生,享受人生!』
這些話聽起來蠻有道理的,再仔細想一想,當下問題重重,似是而非,容易混淆視聽,這一連串的話,充滿了造惡業的因種,這種思想觀念,假使不經過一番的過濾,淨化改革,則永遠隨順他的錯誤思想觀念而走,佛菩薩慈悲欲救度他,亦然束手無策,欲救不能呢!
在家無學佛者,往往多數人,對慈善濟世消極而不做,譬如放生、印佛書、建築佛寺不肯發心、貧民救濟、孤兒院、殘障傷患,他有充足的理由與觀念,對這些慈善不肯發心去做,善根流露不出來,善根被他自己邪見的理由與觀念障蔽,因此,善根一旦被障蔽就不能萌芽,不能開花結果;善根
然無法流露出來,當然無法生出慈悲心,慈悲心生不出來,自然就無法積極去做慈善濟世的工作。
由以上所
述,在家無學佛者,對修行是消極的,對慈善是不樂觀,是消極不做的;如果要他們能發心修行,與積極的做慈善濟世工作,這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啓發他們的善根,要長時間培養。大聖佛陀說得很正確:修道者,能夠發心修行積極而爲,乃至善根能自然流露之人,此人于無量劫前,已曾經在佛門中修行廣植無量福田,是故,今生能善根大展流露,興大慈悲心,救濟一切苦難的衆生!
四者在家無學佛者,對積極的看法:
在家無學佛的人,根本上就不知道有因果,因此天天犯因果,自己卻不知不覺;因果(梵語betu-phala)的存在性,不是用辯駁得來的,也不是釋迦牟尼佛創造出來的,更不是任何神權所能變現而出,我們要正見因果,因果的存在性是由各人所作,各人所受,稱爲自作自受。
自己沒有造惡因,當然沒有惡的果報,別人造的惡因,別人要自受果報,絕對不會嫁禍在我們的身上;假使別人造惡因,果報卻臨難在我們身上的話,這叫做不合因果,沒有這回事。
我們要知道,因果很准確,絲毫不差,因果不會錯亂,假使因果錯亂,那還得了,天下之間就大亂不休,沒有規律,沒有界限,亂了倫次,人心惶惶,不得安甯,因爲別人所造的惡因,有可能隨時嫁禍在我身上,倒楣在我身上,這樣子活在世間多可怕,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呢?幸好因果平等,因果不會錯亂,天下之間沒有倒楣的事,倒楣也有因果,因果是有規律的,一切的因果都在自作自受當中消散。
我們正見因果之後,不必恐懼,沒有造下惡因,絕對沒有惡的果報,這點我們可以安如泰山,心地如如不動;同樣的理由,如果我們有造下惡因,當然要接受惡的果報,因果的報應,誰都逃不了的,也避不開的;假使因果逃得了,避得開的話,豈不是否認因果,斷滅因果,抹殺因果!可惜因果是宛然的存在世間,絲毫不紊亂,不參不雜,規規矩矩,絕無錯亂之有。
我們相信有因果,因果也得存在;不相信有因果,因果也得存在。因果不是我們信不信的問題,而是自作自受的問題,若能如是正見因果,是名真佛子。
一切都是自作自受。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在家無學佛的人,很積極的犯殺生業,譬如殺雞、鴨、狗、牛、羊、以及水族動物,野生動物,都包括在殺生業之因。
在政府機構服務,有一些當大官的,財迷心竅,很積極作案,當經濟犯,拿政府百姓的血汗錢,偷渡出境,在國外享受,消遙法外,造這種惡因,以後的報應是慘不忍睹的。
在五濁惡世裏,有一些人很積極的造惡業,與人同居犯邪淫,找有夫之婦,淫良家婦女;找有婦之夫,同行淫事;誘拐年少女子入娼寮賣淫,可以說是無惡不作,這種因緣果報,將後必然自作自受,誰也頂代不成。華嚴經雲:『邪淫之罪,能令衆生墮叁惡道,若人生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妻不貞良。二者得不如意眷屬。』由此可知邪淫之罪,果報是不可避免的事實。
罪福報應經雲:『淫人婦女者,死入地獄(梵語naraka),男抱銅柱,如臥鐵床,從地獄出,常生下處,墮雞鴨中。』
佛經又雲:『淫人婦女者,得絕嗣報。』這很顯然的把淫男淫女的因緣果報,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造淫欲的因,必然感應淫欲的果報。因果報應,如影隨形,絲毫不爽,可不慎哉!
以上所說,就是在家無學佛者,往往積極造惡業,而不自覺,假使不親近叁寶(佛法僧),就難以覺悟,日積月累,積極的造惡業,不休不止!
佛門是覺悟之門,能入佛門者,福報是最大的,入我佛門就不得不覺悟,一旦覺悟之後,善根當下就能流露,就能明因知果,不會去積極造惡業(梵語akusala-karma);同時,能以積極造惡業之心,轉變爲積極造一切善業(梵語kusala-karma),爲菩提大業而精進,若能如是而爲,此人難能可貴,值得贊歎,值得鼓勵。
出家功德與利益
菩提道心成熟,因而發心出家修行,爲證悟無上菩提,爲普度無量衆生而發大菩提心,出家修行者能與菩提心相應,安住于如來正法,即能成就無量功德,無量利益;無量功德與無量利益,是由精進修行的累積;出家修行最初入門首先要清淨身心,割舍俗緣,摒棄俗念,方能入佛道。
諸德福田經有記載要出家修行,心須具備五種淨德,那五種淨德呢?現在分別敘述如下:
諸德福田經‧僧五種淨德:
一、發心離俗。
二、毀其形好。
叁、永割親愛。
四、委棄軀命。
五、志求大乘。
一者發心離俗:
出家之人,發勇猛心,脫離凡俗,學習佛的菩提道,而能懷佩道妙,爲世福田,是爲初淨德。
二者毀其形好:
出家之人剃除須發,毀其相好,去世俗之塵衣,著如來之法服,具佛威儀,爲世福田,是爲第二淨德。
叁者永割親愛:
投佛出家修行,應該割絕父母親愛之情,一心精勤修道,以報父母生成之德,兼能爲出世福田,是爲第叁淨德。
四者委棄軀命:
出家之人,能委棄身命,無所顧惜,惟務一心求證佛道,兼能爲世福田,是爲第四淨德。
五者志求大乘:
出家之人,常懷濟物之心,專志勤求大乘之法,度脫一切有情,爲世福田,是爲第五淨德。
出家修行者。第一步工作能具備這五種清淨德行,就能逐漸踏入佛門,與如來正法相呼應,因爲這五種淨德乃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所必經的過程,
然是諸佛所必經的過程,我佛門之弟子亦不例外,遵佛所言,遵佛所行,遵佛所意,必得道果,一切功德與利益,是由此引發而生。
同時,也是出家剃度的第一關鍵所在,此關鍵若無法突破的話,那麼,將後關關亦無法突破,也就永遠無法入道出家修行。
既然出家第一關鍵能夠順利圓滿達成,因而成就莊嚴的出家比丘僧,緊接著,就要發大菩提心願,爲上求佛道,度化無量衆生而勇猛精進,因此,就要行菩薩道(梵語bodhisattva-carya),成就菩薩道,圓滿菩薩實德,在大寶積正法經有提到四種法門,可莊嚴菩薩的實際德行,以這四種法門爲菩薩實踐入道證道之法,是那四種法門呢?現在分別敘述如下:
一、入空解脫門。
二、入無我無願門。
叁、巧施方便門。
四、施不求報。
一者入空解脫門:
菩薩觀一切法,皆從因緣和合而生,緣生無自性,無作無受,如是通達,是名空解脫,是爲菩薩實德。
二者入無我無願門:
菩薩觀一切法,皆無有我,皆無有諸法皆無自性空,而能于叁界(梵語trayo dhatavah)中,無所願求,雖得涅槃,發起大慈悲心,樂度無量衆生,是爲菩薩實德。
叁者巧施方便:
菩薩廣運慈悲之心,于叁界中巧方便,不住涅槃,仍複出入生死,化度衆生,是爲菩薩實德。
四者施不求報:
菩薩廣運慈悲之心,憐愍諸有情,廣行給施。平等無厭,了達性空,而不求于果報。是爲菩薩實德。
出家修行,發大菩提心,是名菩薩。要當菩薩的條件,就要發菩提心,因而行菩薩道;出家修行,而不發菩提心,不名菩薩。
華嚴經雲:『修行者,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爲魔業。』菩提心(梵語bodhi-citta)就是成佛之心,出家修行就是爲了成就佛道而來,
然是爲了成就佛道而來,
不發菩提心,又忘失菩提心,失去了方向,失去了宗旨,失去了目標,所修的一切善根,與佛道不相應,當然要墮落魔業了,所以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要念念菩提心,不能忘了菩提心。
梵網經菩薩戒雲:『當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發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輕垢罪。』正如此意,發願成就菩提心,有願力就有力量、有希望、有目標。依願而勵行,因勵行而莊嚴菩提心,究竟成就佛道。
古德高僧雲:『修行不發菩提心,猶如耕田不播種。』這就很明顯告訴我們,發菩提心的重要性,要成佛與不成佛,…
《出家功德與利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