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出家功德与利益▪P15

  ..续本文上一页同本头被燃烧后的灰烬,什么都没有了,一

  否认有来生的观念!因而容易由心里激发他的纵欲主义,或走极端的偏见,不信道德,否认因果,个性怪异,不容易与人相处,孤僻而且任性,或走独善其身的历程,社会上不是有很多人是如此吗?

  

  他们对修行是绝对消极的,不去看一眼,不去了解一番,不信有佛菩萨的存在,不信因缘果报,修行的道理听不下去,也不想听,唯信自己,今生有钱最好,好好享受,吃喝嫖赌,浪漫了此残生,这也是他的人生观,甚为可怜!

  

  我们说他很可怜,他也会说:『你们更加可怜,有得吃你们不吃,有得喝你们不喝,有女人可以玩你们不玩,有得赌你们不赌,世间这么美好,你们不享受,是你们可怜,还是我可怜呢?是你们傻还是我傻呢?人生在世只不过数十年,这些现实的东西,要尽情的欢乐享受才对。把握人生,享受人生!』

  

  这些话听起来蛮有道理的,再仔细想一想,当下问题重重,似是而非,容易混淆视听,这一连串的话,充满了造恶业的因种,这种思想观念,假使不经过一番的过滤,净化改革,则永远随顺他的错误思想观念而走,佛菩萨慈悲欲救度他,亦然束手无策,欲救不能呢!

  

  在家无学佛者,往往多数人,对慈善济世消极而不做,譬如放生、印佛书、建筑佛寺不肯发心、贫民救济、孤儿院、残障伤患,他有充足的理由与观念,对这些慈善不肯发心去做,善根流露不出来,善根被他自己邪见的理由与观念障蔽,因此,善根一旦被障蔽就不能萌芽,不能开花结果;善根

  然无法流露出来,当然无法生出慈悲心,慈悲心生不出来,自然就无法积极去做慈善济世的工作。

  

  由以上所

  述,在家无学佛者,对修行是消极的,对慈善是不乐观,是消极不做的;如果要他们能发心修行,与积极的做慈善济世工作,这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启发他们的善根,要长时间培养。大圣佛陀说得很正确:修道者,能够发心修行积极而为,乃至善根能自然流露之人,此人于无量劫前,已曾经在佛门中修行广植无量福田,是故,今生能善根大展流露,兴大慈悲心,救济一切苦难的众生!

  

  四者在家无学佛者,对积极的看法:

  在家无学佛的人,根本上就不知道有因果,因此天天犯因果,自己却不知不觉;因果(梵语betu-phala)的存在性,不是用辩驳得来的,也不是释迦牟尼佛创造出来的,更不是任何神权所能变现而出,我们要正见因果,因果的存在性是由各人所作,各人所受,称为自作自受。

  

  自己没有造恶因,当然没有恶的果报,别人造的恶因,别人要自受果报,绝对不会嫁祸在我们的身上;假使别人造恶因,果报却临难在我们身上的话,这叫做不合因果,没有这回事。

  

  我们要知道,因果很准确,丝毫不差,因果不会错乱,假使因果错乱,那还得了,天下之间就大乱不休,没有规律,没有界限,乱了伦次,人心惶惶,不得安宁,因为别人所造的恶因,有可能随时嫁祸在我身上,倒楣在我身上,这样子活在世间多可怕,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幸好因果平等,因果不会错乱,天下之间没有倒楣的事,倒楣也有因果,因果是有规律的,一切的因果都在自作自受当中消散。

  

  我们正见因果之后,不必恐惧,没有造下恶因,绝对没有恶的果报,这点我们可以安如泰山,心地如如不动;同样的理由,如果我们有造下恶因,当然要接受恶的果报,因果的报应,谁都逃不了的,也避不开的;假使因果逃得了,避得开的话,岂不是否认因果,断灭因果,抹杀因果!可惜因果是宛然的存在世间,丝毫不紊乱,不参不杂,规规矩矩,绝无错乱之有。

  

  我们相信有因果,因果也得存在;不相信有因果,因果也得存在。因果不是我们信不信的问题,而是自作自受的问题,若能如是正见因果,是名真佛子。

  

  一切都是自作自受。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在家无学佛的人,很积极的犯杀生业,譬如杀鸡、鸭、狗、牛、羊、以及水族动物,野生动物,都包括在杀生业之因。

  

  在政府机构服务,有一些当大官的,财迷心窍,很积极作案,当经济犯,拿政府百姓的血汗钱,偷渡出境,在国外享受,消遥法外,造这种恶因,以后的报应是惨不忍睹的。

  

  在五浊恶世里,有一些人很积极的造恶业,与人同居犯邪淫,找有夫之妇,淫良家妇女;找有妇之夫,同行淫事;诱拐年少女子入娼寮卖淫,可以说是无恶不作,这种因缘果报,将后必然自作自受,谁也顶代不成。华严经云:『邪淫之罪,能令众生堕三恶道,若人生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妻不贞良。二者得不如意眷属。』由此可知邪淫之罪,果报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罪福报应经云:『淫人妇女者,死入地狱(梵语naraka),男抱铜柱,如卧铁床,从地狱出,常生下处,堕鸡鸭中。』

  

  佛经又云:『淫人妇女者,得绝嗣报。』这很显然的把淫男淫女的因缘果报,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造淫欲的因,必然感应淫欲的果报。因果报应,如影随形,丝毫不爽,可不慎哉!

  

  以上所说,就是在家无学佛者,往往积极造恶业,而不自觉,假使不亲近三宝(佛法僧),就难以觉悟,日积月累,积极的造恶业,不休不止!

  

  佛门是觉悟之门,能入佛门者,福报是最大的,入我佛门就不得不觉悟,一旦觉悟之后,善根当下就能流露,就能明因知果,不会去积极造恶业(梵语akusala-karma);同时,能以积极造恶业之心,转变为积极造一切善业(梵语kusala-karma),为菩提大业而精进,若能如是而为,此人难能可贵,值得赞叹,值得鼓励。

  

  

  

  

  

  

  出家功德与利益

  

  菩提道心成熟,因而发心出家修行,为证悟无上菩提,为普度无量众生而发大菩提心,出家修行者能与菩提心相应,安住于如来正法,即能成就无量功德,无量利益;无量功德与无量利益,是由精进修行的累积;出家修行最初入门首先要清净身心,割舍俗缘,摒弃俗念,方能入佛道。

  

  诸德福田经有记载要出家修行,心须具备五种净德,那五种净德呢?现在分别叙述如下:

  

  诸德福田经‧僧五种净德:

  一、发心离俗。

  二、毁其形好。

  三、永割亲爱。

  四、委弃躯命。

  五、志求大乘。

  

  一者发心离俗:

  出家之人,发勇猛心,脱离凡俗,学习佛的菩提道,而能怀佩道妙,为世福田,是为初净德。

  

  二者毁其形好:

  出家之人剃除须发,毁其相好,去世俗之尘衣,着如来之法服,具佛威仪,为世福田,是为第二净德。

  

  三者永割亲爱:

  投佛出家修行,应该割绝父母亲爱之情,一心精勤修道,以报父母生成之德,兼能为出世福田,是为第三净德。

  

  四者委弃躯命:

  出家之人,能委弃身命,无所顾惜,惟务一心求证佛道,兼能为世福田,是为第四净德。

  

  五者志求大乘:

  出家之人,常怀济物之心,专志勤求大乘之法,度脱一切有情,为世福田,是为第五净德。

  

  出家修行者。第一步工作能具备这五种清净德行,就能逐渐踏入佛门,与如来正法相呼应,因为这五种净德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必经的过程,

  然是诸佛所必经的过程,我佛门之弟子亦不例外,遵佛所言,遵佛所行,遵佛所意,必得道果,一切功德与利益,是由此引发而生。

  

  同时,也是出家剃度的第一关键所在,此关键若无法突破的话,那么,将后关关亦无法突破,也就永远无法入道出家修行。

  

  既然出家第一关键能够顺利圆满达成,因而成就庄严的出家比丘僧,紧接着,就要发大菩提心愿,为上求佛道,度化无量众生而勇猛精进,因此,就要行菩萨道(梵语bodhisattva-carya),成就菩萨道,圆满菩萨实德,在大宝积正法经有提到四种法门,可庄严菩萨的实际德行,以这四种法门为菩萨实践入道证道之法,是那四种法门呢?现在分别叙述如下:

  一、入空解脱门。

  二、入无我无愿门。

  三、巧施方便门。

  四、施不求报。

  

  一者入空解脱门:

  菩萨观一切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缘生无自性,无作无受,如是通达,是名空解脱,是为菩萨实德。

  

  二者入无我无愿门:

  菩萨观一切法,皆无有我,皆无有诸法皆无自性空,而能于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中,无所愿求,虽得涅槃,发起大慈悲心,乐度无量众生,是为菩萨实德。

  

  三者巧施方便:

  菩萨广运慈悲之心,于三界中巧方便,不住涅槃,仍复出入生死,化度众生,是为菩萨实德。

  

  四者施不求报:

  菩萨广运慈悲之心,怜愍诸有情,广行给施。平等无厌,了达性空,而不求于果报。是为菩萨实德。

  

  出家修行,发大菩提心,是名菩萨。要当菩萨的条件,就要发菩提心,因而行菩萨道;出家修行,而不发菩提心,不名菩萨。

  

  华严经云:『修行者,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菩提心(梵语bodhi-citta)就是成佛之心,出家修行就是为了成就佛道而来,

  然是为了成就佛道而来,

  不发菩提心,又忘失菩提心,失去了方向,失去了宗旨,失去了目标,所修的一切善根,与佛道不相应,当然要堕落魔业了,所以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要念念菩提心,不能忘了菩提心。

  

  梵网经菩萨戒云:『当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发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轻垢罪。』正如此意,发愿成就菩提心,有愿力就有力量、有希望、有目标。依愿而励行,因励行而庄严菩提心,究竟成就佛道。

  

  古德高僧云:『修行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播种。』这就很明显告诉我们,发菩提心的重要性,要成佛与不成佛,…

《出家功德与利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临终遗嘱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