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地都會向我們討債的,所以我們不可以抱著僥幸的心理,以爲冤親債主要找到我,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因此就可以免受冤親債主的討債或摧殘,如果我們有這種心理意識的話,這樣是不對的,我們什麼時候被冤親債遇到,這很難預測,隨時隨地皆有可能的時候,所以,正信的佛門弟子,萬萬不可抱著僥幸的心理。
民國六十九年,來受戒的兩位新戒弟子,剛好一老一少;一個在報名登記時,當下發瘋,精神錯亂,大吼大叫,業障現前,被冤親債主找到了,這個浩劫逃脫不過去,受戒不得成就,擡回常住;一位將要受沙彌戒的前一天,卻當下突然暴斃,業障現前,冤親債主找到人,向他索命,整死了。
這是民國六十九年,傳受叁壇大戒,兩位新戒弟子的情況,一老一少,一瘋一死的因緣果報。
一子出家,魔宮震動。魔就是具有阻礙的意思,有破壞的意思,有邪見的意思,有染汙的意思,未出叁界的意思,宮就是周遭環境的意思。
我們一旦發心要出家修行,那就不得了,我們四周的人,都一齊來阻礙、破壞、誹謗我們出家行動與動機,令我們無法脫離叁界的牢獄,永遠沈淪六道當中,浪迹天涯。
所以出家修行實在是不容易的事情,考驗太多啦!如果沒有相當具足大雄大力之大丈夫行爲,是出家不成的。
所以,自古以來,多少英雄豪傑,屢次欲得出家修行,終不得成就;由此可知,出家要具有大福報,以及大勇猛之心,大魄力之心,大智慧之心,才能突破重重難關。
徑山禅師雲:『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之所能爲也。』正是此意。
出家憂道不憂貧
出家剃度而修行,宗旨在于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如果能秉持這個目標而精進辦道,貫注精神,一心一意,安住如來正法當中,爲證悟菩提而邁進,爲度化無量衆生而誓願,不達目的絕不終止。能如是而發大願心,是名真佛子。
出家而修行,不應該爲了貧困而憂惱,人貧道不貧,憂道不憂貧;我們出家修行,參研佛法,體悟本性,日夜不休,未曾懈怠,始終一心,如果還不能開悟本性,內心是很憂傷的,不得自在安甯,是很悲痛的,因爲修行尚未開悟證果,是肯定要受輪回生死,一旦受輪回生死,當下就是無量劫,就要受無量劫的輪回生死之苦。
所以曆代高僧大德,在修行的過程當中,是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爲了要開悟本性,對自己很嚴格,不隨便寬恕自己,克期取證,以種種苦行抖擻精神,道心之切,非在言下所能形容。
爲什麼高僧大德要那麼辛苦呢?因爲今生此世不開悟,來生不知道輪回那一道去啦!實在是茫茫渺渺。高僧不愧就是高僧,他能正見出世解脫而克期取證,把所有的意志力,都投資在開悟本性的一端,這是根本問題,是生死大事,天下之間沒有比這件事情更重要,也是最現實的關鍵問題;開悟證果,當下脫離生死輪回,免受無量輪回生死之苦;未開悟證果,就要承受生死輪回,因而受輪回生死之苦。
出家修行者,應該爲道而憂,不應該爲貧而憂。一個真正發心修行的人,他絕對不會把貧困放在心裏,耿耿于懷,因而憂愁煩惱;他會把修行當做第一件要事,其它都是枝末問題,貧困更不是問題,早就淡淡如水,開悟證果都來不及了,那有閑功夫想貧困。
出家人好好的用功修行,一心一意的安住如來正法當中,堅持戒律,不用憂慮衣食所須,自自然然的,佛菩薩就會擁護,天龍八部就會護持,把我們照顧得好好的;如同父母關心子女一般,不令子女有欠缺。諸佛菩薩,天龍八部,護持出家修行者,亦複如是。
佛藏經雲:『若有一心行道比丘(梵語bhiksu),千億天神,願共供養;但能一心行道,終不念衣食所須,如來白毫相中,百千億光明其中一分,供諸弟子。』正如此意。
唐朝有一位道心堅固的比丘,爲了解脫生死,爲了開悟本性,因而遠離繁華愦鬧的人間煙火,獨自一個人,步入窮鄉僻壤,走入深山幽谷,在適當的地方,搭建小茅蓬,因而安居,一切都很簡陋,生活極爲困苦,可是他的菩提道心還是堅定如故,惡劣的困境阻擾不了他修行的志向,就這樣日以爲常,按部就班參禅悟道,刻苦精勤,爲證悟菩提自性而努力,因而從不懈怠;獨自一位苦行比丘在山上,帶到山上的道糧早就用光了,這位精進用功的出家比丘,就采取山上的野菜來充饑,一日複一日,由于他堅強的菩提道心所感召,卻感動了天人,即刻來到人間,很敬重這位老修行的出家比丘,每天都很虔誠供養這比丘的午餐,日日如是,令比丘一心一意,安住如來正法,證悟無上菩提,免受饑餓之憂。
這就是一心一意行道比丘,持戒精進,安住如來正法而修行,自然就能感應天人來供養的例子。
所以我們出家修行的人,不用怕貧窮,不用怕貧苦,只要好好的修行,聽佛陀的話,持戒精進,安住如來正法,那麼,諸佛菩薩、天龍八部,絕對不會耽誤我們衣食所須。因爲,佛之所以稱爲佛,就不愧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憑佛所說的這些話,就夠莊嚴了,別無議論了!
民國六十九年,是我出家剃度的那一年,當初,我身上只帶兩佰伍拾元出家,由屏東坐普通火車到桃園,差一點就不夠錢可買火車票,既然買了車票就上火車,那天是假日,上下車的人很多,一上火車就開始找我的座位,我的座位是找到了,被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伯伯占去,我只好立正不說話,心裏默默的念著: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默念了一段時間,火車已到了臺中,那時候的我,肚子一陣又一陣的饑餓起來,身上光光如洗,錢沒有了,福報也盡了,在火車上,受饑餓的煎熬,前後長達五小時左右,看到別人吃東西,我也很想吃它一口,可是東西是別人的,我只能看,而不能吃它,我實在是太饑餓了,餓得全身直發抖,又站立五小時,那種饑餓的可憐相,狼狽不堪,潦倒至極,實在跟餓鬼道的餓鬼沒什麼兩樣,正等無異;火車從早上由屏東出發,到了桃園火車站,已經下午黃昏夕陽西下的時候。一路上所經過的饑餓與困境,一切都是無常法,因緣所生,因緣所滅,幻化了不可得,這一切的情景,如今已成影塵的回憶,空幻不實,在腦海中僅能成爲落謝影像而已!
因緣成熟,就在民國六十九年四月八日,在桃園宏善寺,出家剃度,剃度恩師上淳下(日告)上人,乃幼年出家,博通法義,心懷悲智,出世之堅,堪稱善知識(梵語kalyanamitra)爲我取法號,名曰如本。
這是我出家經過的一小段因緣,身上只帶兩佰伍拾元,當下就出家了,沒有什麼可考慮與擔憂的,大前提就是要出家修行,爲證悟無上菩提而發心出家,而不是爲了錢少就顧慮不敢出家,假使爲了錢少就不敢出家修行,這叫故本末顛倒,舍本逐末。
社會上有很多人士,包含在家學佛的人,常常聽到他們這樣子說:『好好賺一筆錢,以後出家修行,這一筆錢,可以當做和尚的本錢,或尼姑的本錢。』像這種情況的心理意識,可以說,連一點道心都沒有,不能堪稱出家修行,這種出家的動機是以錢爲後盾,沒有後盾就不敢出家,以錢爲他的保險公司,他怕出家後遇到不如意的時候,錢在那時候,就是老大,可以解決問題。生命以錢爲中心,生命以錢爲依爲命,在他的心目中,早就無法信賴別人,完全信賴自己的金錢;口裏念念要修行,心卻考慮金錢問題,而不以修道爲重;如此而出家,是名不如法出家,無道心出家,爲錢而出家。
如果沒有錢就沒有勇氣出家,這完全是大顛倒,他的心意識早就沒有道心可言,內心恍恍惚惚,沒有辦法提起正知正見,隨著人雲亦雲的態度,此輩之人,甚爲可憐!
總而言之,出家修行者,宗旨在于了生脫死,證悟菩提,深怕不能證成菩提而憂,不以貧乏欠缺而憂;一心一意安住在如來正法當中,堅持戒律,依教奉行,一切如理如法,諸佛菩薩,天龍八部必然擁護垂慈,令出家修行者,衣食所須,無令虧欠,得以安穩!是故,出家憂道不憂貧。
全世界的人都出家,士農工商誰來做?人類啓不是絕嗣了嗎?
曾經有一位仁者問我而說:『師父啊!假使全世界的人都出家了,士農工商誰來做?人類豈不是絕嗣了嗎?』
我回答說:『首先我問你一個問題,你想不想出家當和尚,萬緣放下,踏實爲開悟本性而努力呢?』
仁者說:『這怎麼可能?我從來都沒有想過要出家當和尚,連做夢也沒夢過,怎麼可能出家去當和尚去修行呢!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嘛!』
我說:『我的答案已經給你啦!而且你已經代替我回答你的答案了。』
仁者說:『師父啊!我聽不懂你的意思,請師父慈悲開示佛法,令弟子明了而除惑!』
我說:『你是第一號人物,你當下就不想出家當和尚,而且連做夢也沒夢過的人,那天下之間的人,更何況全世界的人,怎麼可能出家呢?話又說回來,全世界的人都出家了,你亦然尚未出家!因爲你是我第一位問的人,竟然第一位所問的人,都不想出家,那麼,我們可以盡管放心,因爲世間上,最起碼還有一位不想出家的人,而且連做夢也沒夢過哩!』
仁者說:『師父啊!根據你這麼說,全世界的人都不可能全部出家嗎?』
我說:『這答案有兩種:一者不可能全世界的人都出家。二者有可能全世界的人都出家。』
仁者接著又問:『師父啊!第一種的答案是全世界的人,都不可能全部出家,我們已經知道了,那麼第二種答案,全世界的人都有可能全部出家的話,請問師父,士農工商誰來做?既然沒有人來參與士農工商,師父你所吃的飯從何而來?』
我說:『你問得很好,這也是天下之間,每…
《出家功德與利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