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容易。根據經典裏面記載,若以小乘四種果位來說,在家弟子好好修行,堅持戒律,可證悟叁果阿羅漢,也就是小乘的第叁果位阿那含果。
現在將出家修行與在家修行有何差別?分類爲四點,即可明白出家與在家修行有差別,立場不同,是故垢累有輕重,先敘述出家修行,已無垢累之障,分別如下:
一、出家修行,首先割愛辭親、淨化感情,已無父母、妻子、眷屬之垢累爲障。
二、出家修行,以道爲務,不須經營士、農、工、商各行業之利,不受物質與金錢之累障。
叁、出家修行,住于僧團,與六和合梵行僧爲道友,生活單純,因此,不受社會複雜人際關系之累障。
四、出家修行,以開悟佛道爲主,不必受生活奔波而帶來煩惱障。
在家修行,累障多,關系複雜,俗務糾纏,幹擾道業,分別如下:
一、在家修行,有父母、公婆、妻子、兒女、眷屬之累障。
二、在家修行,爲了生活,必須經營士、農、工、商等各行各業,爲物質、金錢的驅策。
叁、在家修行,身居社會,與各色人等爲伍,人際關系複雜,是非最多,對道業大受幹擾。
四、在家修行,家境裏外皆須經理,因世俗之務所纏繞,疏于修道。
由以上敘述可知,出家修行與在家修行,在各方面皆有差別,在家修行比出家修行累障爲多,惡因緣纏繞亦多,所以,更應該爲道業而努力,勇猛精進,早登菩提,謹慎莫放逸!
出家有幾種分類?
出家(梵語pravrajya)修行,其動機在于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這是出家修行者共同的目標,別無爭論,這裏爲什麼說出家有幾種分類呢?因爲出家衆的根機、動機、傾向、習性、宿根等有所差別;所以,在叁藏聖典中,也時常提到出家有幾種類型的迹象,現在就瑜伽師地論將沙門分類爲四種類型,敘述如下:
瑜伽師地論四種沙門:
一者、勝道沙門。
二者、說道沙門。
叁者、壞道沙門。
四者、活道沙門。
一者、勝道沙門(梵語margajinah):
梵語沙門,華言勤息。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是也。所謂勝道沙門:就是禀佛出家,能滅貪瞋癡等煩惱,得證勝道,是名勝道沙門。此等沙門可說是斷了叁毒(貪瞋癡)的聖僧,親證諸法實相本體,悟證實相勝義谛,如佛陀當時有無量阿羅漢弟子,就是因斷了叁毒,親證勝道;以及曆代的高僧大德,皆能斷叁毒,親證如來所宣說的諸法實相本體,皆名勝道沙門。
二者、說道沙門(梵語margadesikah):
已能調伏貪瞋癡等煩惱,而能宣說如來正法,使衆生入于佛道,是名說道沙門。此等沙門,能調伏自己的貪瞋癡等煩惱;但還未斷貪瞋癡等煩惱;只是調伏叁毒而已,不是斷叁毒。雖然只調伏貪瞋癡等煩惱,而能精通如來正法,廣爲大地一切衆生宣說一切佛法,普令衆生發大菩提心,因而行菩薩道,究竟圓滿無上佛道,是名說道沙門。此等沙門如佛陀當時的諸大弟子,及曆代高僧大德,能弘宗演教,講經說法,大開圓解,住持佛法,普令衆生入于佛道,是名說道沙門。
叁者、壞道沙門(梵語margadusi):
謂破諸禁戒,行諸惡法,非是梵行,自稱梵行,是名壞道沙門。此等沙門,雖然已經出家,不如法受持如來戒律,身心犯了禁戒,所做所爲不合佛道,所做皆爲惡法。破戒不清淨,已經不合梵行條件,還自稱持戒清淨,是名壞道沙門。
四者、活道沙門(梵語margajivi):
能調伏貪瞋癡等煩惱,勤修正法,所行善法,堪能生長智慧命根,是名活道沙門。此等沙門出家修行,能調伏貪瞋癡等煩惱,日夜精進勤修如來正法,所做所爲的一切善法,都能夠增長智慧,因有智慧而破一切煩惱,逐漸證悟諸法實相,此等沙門因爲很踏實用功修行,以如來正法滋潤增長智慧命根,可以說是老修行者,是名活道沙門。
瑜伽師地論將出家分類有四種沙門,我們既然發心出家當沙門,就應該正見受持如來正法,爲成就道業而刻苦精進,以成就無上菩提爲究竟宗旨。當然我們要選擇勝道沙門爲我們的模範,爲我們的標准,好好的修行。因地真、果地亦真,有一天我們也會成就勝道沙門的。因爲勝道沙門也是凡夫地發心修起的,今天得證勝道,當了聖僧是果,在凡夫地發心學佛的開始是因,構成因果的事實。
同樣的理由,我們既然發心來出家當沙門,就應該眼睛張亮點,不要看錯了,不要走錯了,不要被引導錯了,不要模仿錯了,不要莫名其妙的挑選壞道沙門來當呢!
瑜伽師地論告訴我們,壞道沙門,是一面鏡子,很光亮的鏡子,照明壞道沙門的蹤迹,使壞道沙門所犯的種種戒律暴露出來,警策出家沙門不可步入其境,甯可步入火坑刀山地獄,也不甯願與壞道沙門爲伴爲伍,這話如何而說呢?
因爲與壞道沙門爲伍爲伴,自己修行的定力功夫不夠,不但無法影響他入如來正法,反而被他染汙成習,你也成爲一位標准的壞道沙門,有時候,你變本加厲,比他壞得更嚴重,更不可思議!
所以佛陀常呼籲我們出家修道者,要親近勝道沙門,也就是善知識(梵語kalyanamitra),因爲善知識能引導我們步入如來正法,因修如來正法,而證悟甚深諸法實相義谛,究竟圓滿無上菩提;出家修道者,要遠離壞道沙門,也就是惡性比丘,因爲惡性比丘,破諸如來禁戒,身心所行所爲皆不如法,行動怪異,與之相處共住,耳熏目染,日久成習,不以爲然,同樣破了如來清淨禁戒,這時候,與惡性比丘正等無異。
像這種清況,我們發心出家修行,怎麼可以不謹慎呢?學習壞的方面很快,就像時代的流行病一般,一下子傳遍了整個區域,防都防不住,阻都阻不了,就這樣的混下去了,終了果報還是自作自受,誰也頂代不了。
所以,瑜伽師地論將沙門分四類,如同四面明鏡,我們有這份福報因緣得以出家修行,應該珍借今生此世修道的美好因緣,選擇勝道沙門,說道沙門,活道沙門而修而證;不要學習壞道沙門,不要與壞道沙門爲伴爲伍。
現在引用十輪經裏面所提到的四種僧,節錄出來,可供給我們出家學道者所學習與認識;同時,有心欲出家者,也可以正見四種僧,你以後要當那一種僧,心裏有個正見,才不至于出家實質本懷,現在分別敘述如下:
十輪經四種僧:
一者、勝義僧。
二者、世俗僧。
叁者、啞羊僧。
四者、無慚愧僧。
一者、勝義僧:
謂諸佛世尊及諸菩薩、緣覺、聲聞等衆,其德尊高,于一切法通達無礙,而得自在,是名勝義僧。佛、菩薩、緣覺,聲聞是所謂的四聖,已超越叁界(梵語trayo dhatavah),脫離六道之聖者,示現人間而爲僧相,度化無量衆生,普令衆生得離苦海,速證菩提;聖僧其德尊貴高尚,成就一切如來正法,通達無障無礙,而得自在,世所稀有,可尊可貴,難遭難遇,是名勝義僧。
二者、世俗僧:
謂剃除須發,披服袈裟(梵語kasaya),成就出家威儀,能持佛之禁戒,是名世俗僧。未證得果位的出家衆,也可稱爲凡夫僧;雖然是世俗僧,一旦露出僧相,剃除須發,披上如來袈裟,因而成就出家威儀。堅固道心,奉持解脫法,秉持佛之禁戒,是名世俗僧。
叁者、啞羊僧:
謂愚癡魯鈍,不能了知根本等罪犯與不犯,及于微小之罪,不能發露忏悔,是名啞羊僧。此等出家後,因業障深重,智慧不能彰顯,被愚癡所蓋,因此不能明白根本重戒(殺、盜、淫、妄)的犯與不犯,以及微小之罪,不能發露忏悔,像這種情況而出家,不明白戒律開遮持犯,又加上愚癡魯鈍,對根本重罪有犯無犯不能得知,及微小之罪,亦不能發露忏悔,實在很危險,一不留意,隨時皆可能觸犯戒律,是名啞羊僧。
四者、無慚愧僧:
謂若有人投佛出家,于所受持佛之禁戒,一切毀犯,無慚無愧,不畏後世苦果,是名無慚愧僧。此等出家僧,跟佛出家,出了家之後,也受了如來的戒,而又毀犯如來的一切戒,心裏一點慚愧心都沒有,不怕後世的因緣果報,此等出家者,是名無漸愧僧。
出家沙門十輪經分爲四種僧,上面所引錄即是,由于四種僧當中,有好有壞,有優有劣,良莠不齊,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爲出家衆是來自叁教九流、五湖四海、五花八門之不同角度,各式各樣都有,有智慧高深的、有愚癡的;有善根深厚的、有善根剛萌芽的;有無量劫修來的、有修一世的;有聖僧、有凡夫僧。
因此,在僧團當中免不了有智愚、優劣、聖凡、深淺、高低之別,我們看見聖僧要尊重頂禮,因爲聖僧能引導我們入佛知見,得正見而出離生死煩惱,得大解脫。
我們看見凡夫僧,也同樣要以平等心尊敬頂禮,這話怎麼講呢?因爲凡夫僧當下能落發,披如來袈裟修清淨梵行,堅持如來禁戒,縱然沒有開悟,是一位凡夫僧,這就不容易啦!
我們當下看了之後,可遇不可求,自己辦不到,心有余力不足,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慨,俗緣想擺脫也擺脫不了,真是欲罷不能;就算能擺脫,我們有善根可出家嗎?有勇氣剃除須發嗎?層層的障礙,累累的罣礙,出家不是用嘴巴講一講就算出了家呢!真正出了家,一心一意安住在如來的正法,梵行清淨,爲證悟無上菩提而精進。
出家不是電影電視演戲,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那麼簡單呢!要具足無量劫的菩提善根因緣,才得出家成就,很多人想出家,但是出不了家,這就是因緣不具足,條件不夠。
高僧大德雲:『莫謂袈裟容易得,只因累劫種福田(梵語punya-ksetra)。』要穿上如來福田衣,實在不容易,只因累劫種福田…
《出家功德與利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