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點,供給大家共參,若有心欲得出家,看過之後,就大略能明白自己的條件,夠不夠出家標准,假使能夠合乎標准者,此人福報是很大的,無量劫以來已曾在叁寶門中有種下菩提聖因,今生此世方有出家成熟的條件。
有些人合乎這些條件,但是沒有勇氣與魄力跳出火宅;有的人勇氣足夠,但是家裏有老婆、有丈夫、有兒女、有公婆、有眷屬、有財産、有事業、還有累贅所牽纏,業緣層層無盡,這一連串的鈎鎖,讓你痛若而呻吟,也讓你喘不過氣來,這叫做業力因緣果報,終無解脫之時。
有些人已深入佛法,正見佛法,一股強而有力的菩提善根,很羨慕出家人,很向往出家修行的這一條路,但是身不由己,被家所困,心熱如火,想要急速沖出來,把頭向後轉一看,家裏有妻兒,一堆的眷屬,此時此刻,心都涼了一大半,但是出家的念頭,亦然耿耿于懷,從未間斷,等到有機緣成熟,便得出家,這種情況稱爲,心已出家身未出家。
梁武帝是一位虔誠的佛門弟子,曾經有叁次到佛寺想要出家,叁次都被其夫人牽回去,梁武帝欲得出家卻出家不成,這就是出家的福報不足所致。
一個人想要出家而無障礙,能隨心如願出家,此人福報不可思議,世所稀有,乃值得贊歎,值得嘉許!已于無量劫所種善根,是故,今生此世,周遭環境,無障無礙,因而能如願得以出家。
莫謂袈裟容易得、只因累劫種福田
佛門就是覺悟之門,入我佛門不得不覺悟,不得不清醒,不得不證悟無上菩提,但是佛門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入門的,入我佛門者,已于無量生無量劫前,曾經種下菩提聖因,今生才能得入佛門而修道。
我們要知道,信佛學佛不容易,是不簡單的一件事,這話怎麼說呢?諸位想想看,一個人要從世間上的觀念轉變爲佛法的觀念,談何容易!實在不簡單。
所以釋迦牟尼佛常說:『一個人能對佛法有信心,有所肯定,因而不退轉(梵語avinivartaniya),此人已于無量劫前,曾經親近過無量諸佛,聽聞佛法,恭敬供養過諸佛,是故,今生對佛法信心而不退轉。』
難怪社會上的人,佛法聽不下去,觀念轉變不過來,硬繃繃,堅硬得不得了,實在值得寬恕與同情,因爲過去無量劫或許沒有種下善根,當然佛法聽不下去,觀念轉不過來,這是理所當然的;社會上的人,還帶著強而有力的世間知識,這些世間知識障礙佛法,佛法稱爲世智辯聰。
何謂世智辯聰呢?就是憑著世間的聰明才智,很會說話,跟別人辯駁,就算理虧了,還是不認輸,因此佛法稱爲世智辯聰的人,也是八難之一,業障深重,困難入佛道,所以稱爲世智辯聰難。
社會上不是有很多學者,聰明才智,很會辯駁,自己的知識障礙了佛法,使得自己的善根流露不出來,永遠無法入佛門,也永遠漂流在佛門之外,與佛無緣,因此,流浪生死,做個六道流浪漢、叁界苦命兒,不休不止!
正因如此,我們更肯定佛陀的啓示,要從世間上的觀念能夠轉變爲佛法的觀念,就要修行無量劫的光陰歲月,如是漫長的歲月逐漸的熏習佛法,培養佛法,才能對佛法起正信正見,因而發大菩提心願,行菩薩道,究竟圓滿菩提,這都有他的前因與後果的。
凡夫衆生發心學佛開始,一直到成就佛道,這一段過程,不知經過多少的困難與障礙!難關一層又一層,步步上升,實在不容易。
華嚴經雲:『無量無邊衆生,發大菩提心,難得若一若二,住不退轉。』
我們在六道輪回當中,能夠得到人身困難,既然榮幸得到人身,人身又有男身與女身之別,而能得到男身更加困難;既然得到了男身,而能保全六根完具又是困難,也就是身體健全無殘缺困難;既然六根健全無殘缺,又能生在有佛法的國土又是困難;既然得生有佛法的國土困難,又能逢值佛世更困難;既然有福報能夠遇到佛在世,又能聽聞佛陀演說佛法更加困難;既然聽聞了佛法,心裏又能發起信心來學佛更是困難;既然已發起了信心來學佛,又能勇猛的發大菩提心願更加困難;既然已發大菩提心願,而又能達到無修無證的境界更是困難,更加不可思議!無修無證是佛的果位,所以說更加困難,不可思議!
由以上所說,我們可以知道,自己是那一個立場?那一個身份?假使我們的福報比較差,條件不充足,應當生大慚愧心,人身實在難得,佛法實在難遭難遇又難聞;所以,既然得到了人身,就要好好的把握人身,好好的學佛,爲證成無上菩提而精進。
善根的流露,有強有弱,有深有淺,有快有慢,各人的因緣不一樣,有些人的善根年輕的時候就流露了,有些人的善根中年才流露,有些人的善根到老年的時候才流露而出。
同樣是善根流露,有的人卻沖得快,有的人卻沖得慢,沖得快與沖得慢,差別是很大的,有天壤之別,不能一概而論;沖得快的,善根一旦讓它流露,那就由不得它了,跟野馬一般,拚命的往前沖,不掉頭、不回顧,爲追求真理而沖,爲求解脫輪回而沖,爲求開悟本性而沖,爲求證悟菩提而沖,爲求度化無量衆生而沖,不到達目標絕不終止,不罷不休!這是屬于一等善根的人,具有非凡的善根意志力。現在略舉二人,一老一少善根流露的情況,供給大家共參,乃值得我們贊歎與隨喜功德,現在分別敘述如下:
清朝順治皇帝在朝的時候,就已經歸依了佛門,是一位很虔誠的在家佛弟子,他歸依了玉琳國師,(玉琳國師就是我們很熟悉的,千金小姐,萬金和尚,萬金和尚就是玉琳國師),從此之後很踏實的學佛,日夜不停的做功課。光陰總是會過去的,人總是會老的,所謂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開;夕陽無限好、可惜近黃昏,這就是顯露世間的無常,生生滅滅,虛幻不實,了不可得,因此,人世間再美好的話,美好當中總是會有缺陷的,中外古今,一切聖哲,乃至凡人,必然也同樣要經過生老病死的憂患,誰也奈何不了的事實。
順治皇帝有一天善根大展流露,在靜靜的夜裏,獨自靜坐,心裏默想著:『人生苦短,世態變化無常,我一生當中,率領百萬大軍,南征北討,爲國爲民,辛勞了一輩子,我逐漸衰老,紅塵滾滾無了時,名與利、財與色、食與睡,都是虛幻不實的東西,如空中的浮雲,缥缈不定,空幻不可得,得也得不住,人生太無常啦!
一切名利、財色、權威,也都是無常幻化了不可得;乃至我的身體,也是空幻無常,了不可得;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世間一切都是危脆的,無常遷流不息,滄海變桑田,桑田變滄海,時勢變化無窮;我的生死未了,未達開悟本性,未證菩提,時候不早了,我出家修行的因緣應該到了,時機應該成熟啦!』
順治皇帝默想到這裏,心裏恍然開闊,由憂郁的心轉變爲開朗的心,由世間的心轉變爲出世間的心,由感情的心轉變爲慈悲喜舍的心,由無常的心轉變爲永恒不變的心,由痛苦的心轉變爲清涼的心,由入世的心轉變爲出世的心,由在家的心轉變爲出家的心,此時此刻的順治皇帝,無形的一股善根在他的心胸鼓動著,激發他出家修行,順治皇帝心裏該怎麼做,內心早就有主張了。
有一天,他把國事安排好了之後,不作聲息,怕人發覺,從中阻礙,于是趁著夜靜人空之際,脫離了皇宮,走入深山修道,落發出家,示現僧相。自從順治皇帝出家示現僧相以後,就埋名隱姓,從來絕對不透露他的身份,不讓人家知道,過著清淡樸素的出家生活,不貪圖名利,不炫耀自己的往事,更加精進爲開悟本性而努力,真不愧是一位帝王身出家,朝廷發現他已經出家落發之後,也曾經好幾次規勸他還俗回朝廷,料理國事,但是都被他一一婉轉謝絕,名利的誘惑力,對他來講,早就淡忘了,五欲(梵語pancakamah)六塵(梵語sad visayah)漸漸無法束縛他了,他內心很平靜,很安詳和諧,天天生活在清淨無爲的自性世界裏。天下之間有幾個人,能夠知道他的內心世界呢?
假使有一天,一旦被朝廷知道他的住處或蹤影,他就離開那間佛寺,一心一意安住在佛道上,對自己很嚴格,鞭策自己莫懈怠,把身心都交給叁寶龍天,刻苦勤儉的爲常住做事,一有空閑之際,就參悟本性,如是日以爲常,在心地上的功夫,也逐漸的開花結果;他也到處參訪一段時間,因爲他徹底埋名隱姓,不讓別人知道他的身份背景,他就在佛教界當中,漸漸消失了他的蹤迹。
他曾經寫了一篇順治皇帝贊僧詩,詩句甚能啓發我們的菩提善根,更能喚醒我們迷昧的夢,詩句很幽美,現在全部抄錄下來,供給大家共參法味:
清朝順治皇帝贊僧詩
天下叢林飯似山、 (金本)盂到處任君餐!
黃金白玉非爲貴、 惟有袈裟披肩難!
朕爲大地山河主, 憂國憂民事轉煩!
百年叁萬六千日、 不及僧家半日閑!
來時糊塗去時迷、 空在人間走這回!
未曾生我誰是我? 生我之時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是我、 合眼蒙眬又是誰?
不如不來又不去、 來時歡喜去時悲。
悲歡離合多勞慮、 何日清閑誰得知?
若能了達僧家事、 從此回頭不算遲。
世間難比出家人、 無憂無慮得安宜。
口中吃得清和味、 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爲上客、 皆因夙世種菩提。
個個都是真羅漢、 披搭如來叁等衣。
金烏玉兔東複西、 爲人切莫用心機。
百年世事叁更夢、 萬裏乾坤一局棋。
禹開九州湯放桀、 秦吞六國漢登基。
古來多少英雄漢、 南北山頭臥土泥。
黃袍換得紫袈裟、 只爲當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 爲何生在帝王家?
十八年來不自由、 南征北討幾時休?
我今撒手西方去、 不管千秋與萬秋。
看過順治皇帝贊僧詩,就能明…
《出家功德與利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