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点,供给大家共参,若有心欲得出家,看过之后,就大略能明白自己的条件,够不够出家标准,假使能够合乎标准者,此人福报是很大的,无量劫以来已曾在三宝门中有种下菩提圣因,今生此世方有出家成熟的条件。
有些人合乎这些条件,但是没有勇气与魄力跳出火宅;有的人勇气足够,但是家里有老婆、有丈夫、有儿女、有公婆、有眷属、有财产、有事业、还有累赘所牵缠,业缘层层无尽,这一连串的钩锁,让你痛若而呻吟,也让你喘不过气来,这叫做业力因缘果报,终无解脱之时。
有些人已深入佛法,正见佛法,一股强而有力的菩提善根,很羡慕出家人,很向往出家修行的这一条路,但是身不由己,被家所困,心热如火,想要急速冲出来,把头向后转一看,家里有妻儿,一堆的眷属,此时此刻,心都凉了一大半,但是出家的念头,亦然耿耿于怀,从未间断,等到有机缘成熟,便得出家,这种情况称为,心已出家身未出家。
梁武帝是一位虔诚的佛门弟子,曾经有三次到佛寺想要出家,三次都被其夫人牵回去,梁武帝欲得出家却出家不成,这就是出家的福报不足所致。
一个人想要出家而无障碍,能随心如愿出家,此人福报不可思议,世所稀有,乃值得赞叹,值得嘉许!已于无量劫所种善根,是故,今生此世,周遭环境,无障无碍,因而能如愿得以出家。
莫谓袈裟容易得、只因累劫种福田
佛门就是觉悟之门,入我佛门不得不觉悟,不得不清醒,不得不证悟无上菩提,但是佛门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入门的,入我佛门者,已于无量生无量劫前,曾经种下菩提圣因,今生才能得入佛门而修道。
我们要知道,信佛学佛不容易,是不简单的一件事,这话怎么说呢?诸位想想看,一个人要从世间上的观念转变为佛法的观念,谈何容易!实在不简单。
所以释迦牟尼佛常说:『一个人能对佛法有信心,有所肯定,因而不退转(梵语avinivartaniya),此人已于无量劫前,曾经亲近过无量诸佛,听闻佛法,恭敬供养过诸佛,是故,今生对佛法信心而不退转。』
难怪社会上的人,佛法听不下去,观念转变不过来,硬绷绷,坚硬得不得了,实在值得宽恕与同情,因为过去无量劫或许没有种下善根,当然佛法听不下去,观念转不过来,这是理所当然的;社会上的人,还带着强而有力的世间知识,这些世间知识障碍佛法,佛法称为世智辩聪。
何谓世智辩聪呢?就是凭着世间的聪明才智,很会说话,跟别人辩驳,就算理亏了,还是不认输,因此佛法称为世智辩聪的人,也是八难之一,业障深重,困难入佛道,所以称为世智辩聪难。
社会上不是有很多学者,聪明才智,很会辩驳,自己的知识障碍了佛法,使得自己的善根流露不出来,永远无法入佛门,也永远漂流在佛门之外,与佛无缘,因此,流浪生死,做个六道流浪汉、三界苦命儿,不休不止!
正因如此,我们更肯定佛陀的启示,要从世间上的观念能够转变为佛法的观念,就要修行无量劫的光阴岁月,如是漫长的岁月逐渐的熏习佛法,培养佛法,才能对佛法起正信正见,因而发大菩提心愿,行菩萨道,究竟圆满菩提,这都有他的前因与后果的。
凡夫众生发心学佛开始,一直到成就佛道,这一段过程,不知经过多少的困难与障碍!难关一层又一层,步步上升,实在不容易。
华严经云:『无量无边众生,发大菩提心,难得若一若二,住不退转。』
我们在六道轮回当中,能够得到人身困难,既然荣幸得到人身,人身又有男身与女身之别,而能得到男身更加困难;既然得到了男身,而能保全六根完具又是困难,也就是身体健全无残缺困难;既然六根健全无残缺,又能生在有佛法的国土又是困难;既然得生有佛法的国土困难,又能逢值佛世更困难;既然有福报能够遇到佛在世,又能听闻佛陀演说佛法更加困难;既然听闻了佛法,心里又能发起信心来学佛更是困难;既然已发起了信心来学佛,又能勇猛的发大菩提心愿更加困难;既然已发大菩提心愿,而又能达到无修无证的境界更是困难,更加不可思议!无修无证是佛的果位,所以说更加困难,不可思议!
由以上所说,我们可以知道,自己是那一个立场?那一个身份?假使我们的福报比较差,条件不充足,应当生大惭愧心,人身实在难得,佛法实在难遭难遇又难闻;所以,既然得到了人身,就要好好的把握人身,好好的学佛,为证成无上菩提而精进。
善根的流露,有强有弱,有深有浅,有快有慢,各人的因缘不一样,有些人的善根年轻的时候就流露了,有些人的善根中年才流露,有些人的善根到老年的时候才流露而出。
同样是善根流露,有的人却冲得快,有的人却冲得慢,冲得快与冲得慢,差别是很大的,有天壤之别,不能一概而论;冲得快的,善根一旦让它流露,那就由不得它了,跟野马一般,拚命的往前冲,不掉头、不回顾,为追求真理而冲,为求解脱轮回而冲,为求开悟本性而冲,为求证悟菩提而冲,为求度化无量众生而冲,不到达目标绝不终止,不罢不休!这是属于一等善根的人,具有非凡的善根意志力。现在略举二人,一老一少善根流露的情况,供给大家共参,乃值得我们赞叹与随喜功德,现在分别叙述如下:
清朝顺治皇帝在朝的时候,就已经归依了佛门,是一位很虔诚的在家佛弟子,他归依了玉琳国师,(玉琳国师就是我们很熟悉的,千金小姐,万金和尚,万金和尚就是玉琳国师),从此之后很踏实的学佛,日夜不停的做功课。光阴总是会过去的,人总是会老的,所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开;夕阳无限好、可惜近黄昏,这就是显露世间的无常,生生灭灭,虚幻不实,了不可得,因此,人世间再美好的话,美好当中总是会有缺陷的,中外古今,一切圣哲,乃至凡人,必然也同样要经过生老病死的忧患,谁也奈何不了的事实。
顺治皇帝有一天善根大展流露,在静静的夜里,独自静坐,心里默想着:『人生苦短,世态变化无常,我一生当中,率领百万大军,南征北讨,为国为民,辛劳了一辈子,我逐渐衰老,红尘滚滚无了时,名与利、财与色、食与睡,都是虚幻不实的东西,如空中的浮云,缥缈不定,空幻不可得,得也得不住,人生太无常啦!
一切名利、财色、权威,也都是无常幻化了不可得;乃至我的身体,也是空幻无常,了不可得;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世间一切都是危脆的,无常迁流不息,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时势变化无穷;我的生死未了,未达开悟本性,未证菩提,时候不早了,我出家修行的因缘应该到了,时机应该成熟啦!』
顺治皇帝默想到这里,心里恍然开阔,由忧郁的心转变为开朗的心,由世间的心转变为出世间的心,由感情的心转变为慈悲喜舍的心,由无常的心转变为永恒不变的心,由痛苦的心转变为清凉的心,由入世的心转变为出世的心,由在家的心转变为出家的心,此时此刻的顺治皇帝,无形的一股善根在他的心胸鼓动着,激发他出家修行,顺治皇帝心里该怎么做,内心早就有主张了。
有一天,他把国事安排好了之后,不作声息,怕人发觉,从中阻碍,于是趁着夜静人空之际,脱离了皇宫,走入深山修道,落发出家,示现僧相。自从顺治皇帝出家示现僧相以后,就埋名隐姓,从来绝对不透露他的身份,不让人家知道,过着清淡朴素的出家生活,不贪图名利,不炫耀自己的往事,更加精进为开悟本性而努力,真不愧是一位帝王身出家,朝廷发现他已经出家落发之后,也曾经好几次规劝他还俗回朝廷,料理国事,但是都被他一一婉转谢绝,名利的诱惑力,对他来讲,早就淡忘了,五欲(梵语pancakamah)六尘(梵语sad visayah)渐渐无法束缚他了,他内心很平静,很安详和谐,天天生活在清净无为的自性世界里。天下之间有几个人,能够知道他的内心世界呢?
假使有一天,一旦被朝廷知道他的住处或踪影,他就离开那间佛寺,一心一意安住在佛道上,对自己很严格,鞭策自己莫懈怠,把身心都交给三宝龙天,刻苦勤俭的为常住做事,一有空闲之际,就参悟本性,如是日以为常,在心地上的功夫,也逐渐的开花结果;他也到处参访一段时间,因为他彻底埋名隐姓,不让别人知道他的身份背景,他就在佛教界当中,渐渐消失了他的踪迹。
他曾经写了一篇顺治皇帝赞僧诗,诗句甚能启发我们的菩提善根,更能唤醒我们迷昧的梦,诗句很幽美,现在全部抄录下来,供给大家共参法味:
清朝顺治皇帝赞僧诗
天下丛林饭似山、 (金本)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 惟有袈裟披肩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 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 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 空在人间走这回!
未曾生我谁是我? 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 合眼蒙眬又是谁?
不如不来又不去、 来时欢喜去时悲。
悲欢离合多劳虑、 何日清闲谁得知?
若能了达僧家事、 从此回头不算迟。
世间难比出家人、 无忧无虑得安宜。
口中吃得清和味、 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 皆因夙世种菩提。
个个都是真罗汉、 披搭如来三等衣。
金乌玉兔东复西、 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 万里乾坤一局棋。
禹开九州汤放桀、 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来多少英雄汉、 南北山头卧土泥。
黄袍换得紫袈裟、 只为当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 为何生在帝王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 南征北讨几时休?
我今撒手西方去、 不管千秋与万秋。
看过顺治皇帝赞僧诗,就能明…
《出家功德与利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