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得到究竟的解脫,這才是上上策之計,爲諸佛菩薩所贊歎,天龍八部所拱手嘉許。
出家者若明知是苦,不想了解苦,不欲透視苦,而浸在苦的深淵中,甯受苦的浸蝕,自受甘願,盲目的受苦,這是無意義的苦,是無法解決苦的,是治標不治本的苦,苦亦然存在的,所以說:沒有學佛的人,所受的苦是沒有意義的,是沒有目的的,是治標的,是未根本解決問題的,是沒有透視因緣果報的。因此說,是不究竟、是不了義、是值得憐愍!爲智者所同情!』
他說:『師父啊!根據您這麼說,苦是果報,有前因後果的,當苦來臨之時,心裏應如何接受這苦呢?』
我說:『出家能正見苦是果報,把它當做還債想,隨緣消舊業想,諸法本空想,心裏這麼一轉變,就輕松舒服多了。這話如何說呢?我們要明白,自己有欠別人的債,當然要還別人的債,何必當初呢!當初沒有造惡因,今日那來的果報!所以要心甘情願接受苦的果報,不可怨天尤人,怪東怪西,說別人對不起你,國家社會對不起你,別人無理倒我的公司或會錢……等等。』
出家者如果能透視因緣果報的真相,在苦中是不苦的,我們會心甘情願的,因爲因果是平等的,是世間的真相,會修行的人在一念間,不會修行的人在一生,甚至未來際還是迷妄無知,你說是嗎?』
這位仁者說:『聽了師父這一席佛法,如飲甘露,內心清涼無比,對因果的正見,弟子已豁然貫通,心裏開朗達意,已經有了方向,有了主人,有了標准,將後的日子我如何過,弟子已明白了!原來因果是平等的,乃是世間的真相,法爾如是,感謝師父慈悲的開示!』此仁者法喜充滿,頂禮而退。
一般社會人士,對出家人發心出家,由于自己不明白佛法實質義理,因此有形無形的隔膜與代溝,就易激起批判的浪潮,曆代不是有很多名人,只憑著他狹義的思想見解,對佛法一竅不通,沒有正見佛法,沒有研究過,佛法講些什麼道理,一概無知,因此,對佛教(梵語Buddha-sasana)妄加評論,甚至歪曲事實而武斷,對佛教不滿,此流之輩,自己斷了自己的善根,同時也影響別人無法來學佛,遮蔽了別人的善根,斷絕了別人的善根,這種過失是很嚴重的,所謂一盲引衆盲,相牽入火坑,正是此意。
我們大家都知道,佛法是覺悟之法,出家行道能自度度人,能令衆生得覺悟,由迷妄中導入覺悟的彼岸,由黑暗的此岸到達光明的彼岸,由煩惱的此岸到達清涼的彼岸,由輪回(梵語samsara)的此岸到達涅槃(不生不滅)的彼岸,由痛苦的此岸到達究竟大樂的彼岸,由束縛的此岸到達解脫的彼岸,由愚癡(梵語moha)的此岸到達智慧的彼岸,由凡夫(梵語prthag-jana)的此岸到達佛的彼岸。從此岸到彼岸之間的過程,都須要佛法以度之,佛法是令衆生得覺悟之法,佛法如無形的舟筏,能令衆生由生死痛苦輪回的此岸度過解脫光明涅槃的彼岸。
出家修道,就是依此佛法而證悟;以佛心爲己心,以諸佛的大悲願爲己願。出家學佛就是學佛的大智慧、大悲心、大願力、喜舍之心,因而究竟圓滿無上菩提。
楞嚴經雲:『如一衆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梵語nirva)。』這就是佛的大悲願所流露,世間上若有一位衆生尚未成佛的話,那麼,佛還是不入大涅槃,亦然留于世間普度這位衆生,直到衆生成佛爲止。出家行道應該履行如佛一般的大悲願,由此可見,佛的大悲願力,實在不可思議,佛之所以爲佛,衆生無盡、佛度化衆生的大悲願也是無盡、若欲贊歎佛之功德,廣說不能盡。
華嚴經普賢菩薩贊佛功德雲:『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系,無能盡說佛功德』
佛(梵語Buddha)所成就的一切功德,乃由無量劫修來的果報,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成就的,佛也由凡夫地按部就班,步步上升,經過累生累劫修行的累積,因而圓滿佛道,成就了佛應有的圓滿果位。
出家的動機,就是學佛的行爲表現,佛陀教導我們如何發願,我們就老老實實的跟佛發願;佛陀教導我們如何斷煩惱,我們就如法斷煩惱;佛陀教導我們如何度衆生,我們就如法的度衆生;佛陀教導我們如何學一切佛法,我們就如法學一切佛法;出家修行者,能夠專注一心,有始有終,腳踏實地,遵循佛的修持法門,終了必得菩提道果。
佛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因而證得無上佛道,佛從凡夫發心學佛到成佛的動機,都是出家修行者所應該發的動機,順此聖道而行,因地正,果地亦正,是名正見出家。
出家修行與在家修行有何差別?
『出家(梵語pravrajya)』就是出離在家的生活,修持沙門淨行。
毗婆沙論雲:『家者是煩惱的因緣,夫出家者爲滅垢累,故宜遠離。』
家的本質就有很多缺陷與煩惱在裏頭;按照經典有十一義,現在分別敘述如下:
家有十一義:一、家者煩惱義。二、家者束縛義。叁、家者痛苦義。四、家者不淨義。五、家者累贅義。六、家者感情義。七、家者自私義。八、家者黑暗義。九、家者
親債主義。十、者不自在義。十一、家者造業義。
凡夫(梵語prthag-jana)未證得聖果,處在家庭裏,在修行的過程,是有很多障礙的,不能稱心如意,心願不能自在,本想往東走,但業力卻牽著往西走,由不得你做主,爲了生活,爲了兒女妻子,爲了事業,爲了家庭,你要乖乖的做一位不自由的人,把家照顧好,所以說家者不自在義。
有的家庭裏充滿了冤親債主,父與母不和、兄弟之間不和、姊妹不和、兄姊不和、父子不和、母女不和、公婆與媳婦不和、全家搞得烏煙瘴氣,明爭暗鬥,挑撥離間,互相冷戰,一冷戰就是一個月不說話,比死還痛苦,比割肉還痛心,這個家庭綿綿不間斷的冷戰下去,不死人也要受重傷,這個叫做冤親債主義。社會上不是很多家庭裏,鬧事頻頻而出嗎?
家庭感情義:家是靠著感情來維持下去,一旦感情分裂,一觸即發,什麼惡毒的話都敢罵出來,恨不得一口氣罵出來,能令對方心髒當下麻痹最好,才能滿足自己心裏的怨恨之氣,不然的話,此恨難消,拚命的找實用惡罵之詞,讓對方聽懂,加上自己有充分的肺活量,一口氣罵完,罵得一心不亂,罵得很起勁,罵得理直氣壯,罵得铿锵有力,罵得夠瘾,甚至罵得過量了,體力已經透支了,此恨亦未了。罵人的功夫很厲害,假使拿罵人的功夫來學佛,那早就成佛了,甚至度化無量衆生了,只可惜衆生用錯了,實在夠可憐啦!
感情恩愛越深,恨也越深,平常好好的,一旦吃點虧,或者有點誤會,那感情的本質就開始分裂了,一連串的缺陷與痛苦馬上接踵而來,足夠這個家受苦了,所以說,家者感情義。
釋迦牟尼佛(梵語Sakya-muni Buddha)常勸勉弟子說:『弟子們!世間的愛情,乃是苦惱的根源,情愈重,愛就越深,苦惱也就愈大,生死葛藤亦愈多,輪回之路就在眼前,終無解脫時。』
佛陀的這番話,實在苦口婆心,忠言逆耳,苦藥良方,句句震撼修道者的內心深處。無量劫受輪回以來,受盡無量之苦,就是感情所系縛。恩恩愛愛,互相糾纏,難割難舍,如膠如漆,藕斷絲連,綿綿密密皆生死,可憐的衆生,就是沈迷于感情中,難以自拔,甚至欲拔不能呢!
佛說四十二章經雲:『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于色,豈憚驅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人若娶了妻子或嫁了丈夫,有了家庭的枷鎖,比被關在牢獄更不自由,更痛苦,被關在牢獄裏面,一旦刑期滿數,還有離散釋放的時候,重回自由光明的天日;娶妻嫁人有了家庭,有了兒女眷屬,如同判了無期徒刑,一生當中注定被家所縛,如同被無形的枷鎖所铐著,動彈不得,有時候欲哭無淚;有些人,即使知道感情是生死的根本,如枷鎖,卻偏偏向感情中拚命鑽,猛鑽!甘願做感情的奴隸,真是不見棺材不落淚,沒有吃到大苦頭,就是不能覺悟,不清醒;一旦覺悟清醒過來的時候,已經生米煮成熟飯,構成事實的果報,後悔已來不及了,同時也受了好多冤枉、委屈、無奈!這就是堂堂正正的標准凡夫,名副其實的凡夫,不愧是凡夫。
如果修行者,能夠透視感情的真相,不染于感情,淨化感情,解脫感情,是名出塵阿羅漢(梵語arhat)。
四十二章經雲:『財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
如上所說,完全顯露感情的當下,就是美中不足,具有無盡的缺陷與後遺症,不值得貪戀,所以說家者感情義。
在家修行不易,自私的心理未解脫,也會帶來無限的煩惱,惹來不必要的痛苦。
現在來說家者自私義,尚未證果的人,自私的心理或多或少都會流露出來,結了婚有個家庭,夫婦相處美好,正因爲美好,自私的心理就越深,假使丈夫與女同事見面說個話,妻子看見了之後,這下子又有問題啦!家庭又要刮臺風了,最起碼十級以上的臺風,把樹連根帶拔,非把家庭整垮不可,不然不甘心,這個叫醋桶,可能喝了五加侖的高雄進興醋。外面的境界稍微一動,心就不自在了,受不了啦!事情的真相,是非黑白未調查清楚,就開始興師問罪,大鬧特鬧,把丈夫問得莫名其妙,頭昏腦脹、欲哭不得。這就是衆生對感情的占有欲,潛在意識中是自私的心理,希望感情是占有的,是自私的,不容許有第叁者的參與,一旦第叁者參與的話,自私的心理馬上采取行動而防衛,以達到占有與自私的心理意識,這個就稱爲家者自私義。
家者不淨義:家是由夫妻兒女所共同維持,夫妻忍辱共…
《出家功德與利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