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圣严法师)▪P13

  ..续本文上一页或闻顿教得渐益,或闻渐教得顿益,即是以顿助渐、以渐助顿也。

  

  〔旭师自注云〕:(随闻法华一句一偈,皆得受记作佛,故非不定益也。)

  

  语译

  

  不定教亦有二重涵义:第一是不定教。是说在前四时的诸经之中,或者有为那些人宣说顿教,而为这些人宣说渐教,他们彼此之间,互相知道,如来是为适应不同根机的人说不同层次的教法,各取所取,各自得益。也就是说,有人适宜听闻顿教者,便听闻顿教;有人适宜听闻渐教者,便听闻渐教。

  

  〔旭师自注云〕:《法华经》在〈方便品〉中已说是「决定说大乘」的,所以不属于不定教相。

  

  第二是不定益。是说在前四时的诸经之中,或者有人听闻顿教而得渐教利益,或者有人听闻渐教而得顿教利益;此也即是以顿教补助渐教,以渐教补助顿教。

  

  〔旭师自注云〕:经说随闻《法华经》的一句一偈,皆能得到佛的授记作佛,所以《法华经》不属于不定得益。

  

  注释

  

  1.「决定说大乘」:此句出于《法华经‧方便品》,其前后文共为一偈云:「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此中九部法,有小乘九部及大乘九部,听闻九部经是渐教,听闻唯一佛乘的《妙法莲华经》是决定、是非渐非顿的纯圆大乘,故不属不定教。

  

  2.「随闻法华,一句一偈,皆得受记作佛」:此三经句,引自《法华经》卷四〈法师品〉,原经文句是,释尊告知药王菩萨及八万大士说:「咸于佛前,闻妙法莲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接下来又说:「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莲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所以若闻《法华经》,非得不定益,而是决定会得授记作佛之益。

  

  五、化仪四教的教部教相

  

  原文

  

  顿教部,止用圆别二种化法;渐教部,具用四种化法;显露不定既遍四时,亦还用四种化法;秘密不定亦遍四时,亦还用四种化法。

  

  顿教相,局惟在圆,通则前之三教,亦自各有顿义,如善来得阿罗汉等;渐教相,局在藏通别三,通则圆教亦有渐义,如观行、相似、分证、究竟等。

  

  秘密教,互不相知,故无可传;秘密咒,约四悉檀,故有可传。

  

  不定教,不定益,并入前四时中,故无别部可指。

  

  语译

  

  顿教部的教法。唯用化法四教中的圆教及别教;渐教部的教法,则具足运用化法四教的藏、通、别、圆的全部;显露的不定教,既然遍于华严、阿含、方等、般若的四时,当亦还是要具足运用化法四教之藏、通、别、圆的全部;秘密不定教,既亦遍于四时,当亦还是要具足运用化法四教的全部了。

  

  顿教相的修证。若就局限而言,当然惟在化法四教的第四圆教;若就共通而言,则于化法四教的藏、通、别前三教中,亦自各有其顿教相的内涵,例如《阿含经》中有不少「善来比丘」,都是顿证阿罗汉果的。

  

  渐教相的修证,若就局限而言,当然是在化法四教中的藏、通、别三教;若就共通而言,则在圆教之中,亦有其渐教的内涵,例如圆教的修证,亦有天台家所说六即佛之中的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究竟即佛等。

  

  秘密教的教法及修证,既然是彼此之间,互不相知,故也没有教部及教相可得传闻;秘密咒的教法及修证,是约四悉檀为规范,所以有可传闻的。

  

  不定教及不定益,既然并入于华严、阿含、方等、般若的前四时中,故亦没有其他的教部教相可指了。

  

  注释

  

  1.「教部」与「教相」:教部,是将教法相同的经典,归类在一起,形成各种不同的部别,如:顿教部、渐教部。教相,《妙玄》卷一上云: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也;相者,分别同异也。例如于不同经典中,凡属顿大的教法,皆名顿教相;次第修习的教法,皆名渐教相。化仪的顿、渐、秘密、不定四教,原则上均有教部及教相,唯以秘密教互不相知,秘密咒依四悉檀,不定教及不定益,并入于前四时中,可各随其时教而分属于不同的教部及教相,故不予论列。

  

  2.「秘密」与「不定」:依《教观纲宗释义》第八条的说明,此处的秘密与不定,具体地说,应云「秘密不定,显露不定」,因为是一音演说法,随类异闻异解。若就互相知道而言,称为显露不定;若就互不相知而言,称为秘密不定,故亦无可传。可传的便属显露不定。或有同听如来一座说法,两人所闻所解各不相同;若彼此相互知道,则为显露不定,若不相知,便是秘密不定。或有彼人知此人,此人不知彼人;或有此人知彼人,彼人不知此人。则约不知的人而言是秘密,约知的人而言是不定。

  

  3.「善来得阿罗汉」:依据义净的《南海寄归传》卷三的记载:「西方寺众,多为制法,凡见新来,无论客旧及弟子门人旧人,即须迎前,唱莎揭哆(Susv

  gata),译曰善来。」这是说,印度寺院的比丘们,对于来访或来同住的客人,不论旧雨新知,每次初见时,规定都得唱言「善来」,以表示欢迎。

  

  对于俗人前来欲随佛出家者,根据此人的愿力和已熟的根器,释尊往往会以神力,只唱说一句「善来比丘」,此人立时头发自落,袈裟披身,顿成沙门,顿证四果,为阿罗汉。例如《增一阿含经》卷十五等、《四分律》卷三十三等的三藏圣典之中,有不少与此类善来比丘相关的记录。

  

  4.「四悉檀」:悉檀是梵文Siddh

  nta的音译,意译为「成」,以此四法成就众生之佛道,名为四悉檀。《大智度论》卷一所介绍的四种悉檀是,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为人悉檀,三者对治悉檀,四者第一义悉檀。南岳慧思禅师解释,悉为普遍义,檀为施义,佛以此四法普施众生,故名四悉檀;天台智者,亦随南

  

  岳的解释,并将四悉檀用于解释《法华经》文句,所谓四大释例的第一因缘释中。

  

  悉檀,又有译作悉昙、悉谈,亦有意译为「成就」。传说悉昙章,本是梵天所制。另有一个梵字Siddhi音译悉地,也有成就之义,并于密部的《大日经疏》卷十二有云:「悉地是真言妙果,为此果故而修因行,故此中成就者,是作业成就。」因此可知,悉檀一词,也通用于显密诸教了。

  

  六、化仪四教的教观

  

  原文

  

  约化仪教,复立三观。谓顿观、渐观、不定观。盖秘密教,既不可传,故不可约之立观;设欲立观,亦止是顿、渐、不定,三法皆秘密耳。

  

  今此三观,名与教同,旨乃大异。何以言之?顿教指华严经,义则兼别;顿观唯约圆人,初心便观诸法实相,如摩诃止观所明是也。渐教指阿含、方等、般若,义兼四教,复未开显;渐观亦唯约圆人,解虽已圆,行须次第,如释禅波罗蜜法门所明是也。不定教指前四时,亦兼四教,仍未会合;不定观,亦唯约圆人,解已先圆,随于何行,或超或次,皆得悟入,如六妙门所明是也。

  

  〔旭师自注云〕:(此本在高丽国,神洲失传。)

  

  问:但说圆顿止观即足,何意复说渐及不定?

  

  答:根性各别,若但说顿,收机不尽。

  

  问:既称渐及不定,何故惟约圆人?

  

  答:圆人受法,无法不圆;又未开圆解,不应辄论修证,纵令修证,未免日劫相倍。

  

  语译

  

  就顿、渐、不定、秘密的化仪四教而言,也立三种观法,那便是顿观、渐观、不定观。至于秘密教呢?由于其既是不可传,故亦不能据以立观;假如要为秘密教立观,亦只是顿、渐、不定的三种观法,不过都属于秘密的性质而已。

  

  现在这三种观法,名字虽与三种化仪教相同,旨趣则大不相同。为甚么呢?因为化仪的顿教,是指《华严经》,其内涵则亦兼有化法的别教。1.顿观,则唯就圆教根机的人而说,他们一开始发起大菩提心,便观诸法实相,此如《摩诃止观》所讲的那样。化仪的渐教,是指的阿含、方等、般若诸经,其内涵虽已具备化法的藏、通、别、圆四教,但是还没有到《法华经》的开权显实程度。2.渐观,则也唯就圆教根机的人而说,不过理解的程度虽已圆了,修行尚须次第渐观,此如《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所讲的那样。化仪的不定教,是指五时中的前四时,华严、阿含、方等、般若诸经,亦兼化法的藏、通、别、圆四教,不过仍未到《法华经》的会合三乘归一佛乘之程度。3.不定观,亦唯就圆教根机的人而说,他们的理解程度先已圆了,然后随着不同的修行法门,或超或次,皆得悟入,此如《六妙法门》所讲的那样。

  

  〔旭师自注云〕:此《六妙门》存于高丽国,中国则失传了。

  

  问:看来,只要说了圆顿止观,就已足够,为何又要说渐观及不定观呢?

  

  答:由于众生的根性各有不同,如果仅说顿教法门,便无法将各种根机的众生全部收摄度化了。

  

  问:文中既有法门称为渐观及不定观,为何又只就圆教根机的人说呢?

  

  答:因为,以圆教根机的人,接受任何法门,无不成为圆法;又由于他们在未开圆解之前,不应该立即从事圆教的修证,纵然让他们修证,也难免会落于日劫相倍的误差了。

  

  注释

  

  1.「三观」:有天台家的三观、华严宗的三观、慈恩宗的三观、南山律宗的三观,而以天台三观最受汉传佛教徒们之所熟知,那是指三谛三观,又名一心三观。是以空观观诸法之空谛,假观观诸法之假谛,中观观诸法亦非空亦非假,名为双非之中,观诸法亦空亦假,名为双照之中观。

  

  此处所举,有别于一心三观而涵盖一心三观。此所谓顿、渐、不定之三观,则系配合天台智者大师的三部书:(1)《摩诃止观》所明…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