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圣严法师)▪P14

  ..续本文上一页,是一心三观的圆顿止观;(2)《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所明,是渐次止观;(3)《六妙法门》所明,是不定止观。此三种止观之中,圆顿止观是从实践观心的最高境界为着眼;渐次止观是由基础而至高深、以至究竟的修证为宗旨;不定止观是将顿渐各种法门,前后交换,任取一法门,随意自在运用,并非在顿渐两种止观之外,另有别的法门,如《六妙法门》云:「以众生机悟不同故,有增减之数分别利物。」故有次第相生的六妙门、随便宜而不简次第的六妙门、还有随对治诸障的六妙门,因此而说:「或(修)超(越三昧),或(修九)次(第禅定)等,皆得悟入」了。

  

  《教观纲宗》的这段文字,虽然简短,确以三观盖罗天台宗的三种止观,旭师虽称《六妙法门》「在高丽国,神洲失传」(现今则已存于《大正藏经》),因其内容就是《摩诃止观》及《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两书各十卷所说的内容,只是可以便宜运用,所以无妨旭师对于天台止观的认知。

  

  有关天台的三种止观,最好自阅三书原著,否则亦宜阅读日本天台学者关口真大博士的论文〈天台止观的构成和特色〉,其中文译本现收于张曼涛主编的《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五十八册。特别是中国禅宗的修学者,也当了解此三种天台止观,庶不至于动辄就说大悟彻底,误入邪见迷思以及魔境鬼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还大言不惭地宣称:「自修、自悟、自作证」,究竟是修什么法门?悟什么境界?证什么果位?如果熟读了天台的三种止观,就不致以凡滥圣了。

  

  因为天台宗的顿观,是由圆人,依圆解,而观诸法实相的不思议境,《摩诃止观》云:「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总空观也;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总假观也;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总中观也。即中论所说,不可思议一心三观。」但在《摩诃止观》的第一至第四卷,先明六个项目:大意、释名、体相、摄法、偏圆、方便,接下来由第五卷起,才是「正修」,共有十项,在此十项的第一项是观阴入界境,即含十乘观法,其第一观,即是观不思议境,向后尚有真正发菩提心、善巧安心、破法遍、识通塞、道品调适、对治助开、知次位、能安忍、离法爱等九观。正修的十乘观法观阴入界境之后,尚有观烦恼境、观病患境、观业相境、观魔事境、观禅定境、观诸见境、观上慢境、观二乘境、观菩萨境的九境,每一境都具足十乘观法。可知圆顿止观,乃是顿入、圆解、具足修行。请见附图二(第三七四页)

  

  至于渐次止观的《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又通称《禅门修证》,除了没有十乘观法的观不思议境等,依次则有大意、释名、明门、诠次、简法心、方便、修证、果报、起教、归趣,一共十门,重心是方便门及修证门。方便门中分有外方便的二十五方便,以及内方便的止、善恶根性、安心法、治病法、觉魔事;修证门分有世间禅、亦世间亦出世间禅、出世间禅、非世间非出世间禅。世间禅是指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亦世间亦出世间禅是指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出世间禅是指对治无漏,即是观坏法的九想、八念、十想,观不坏法的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炼九次第定,熏师子奋迅三昧,修超越三昧。以下则与《摩诃止观》的内容相通,故不说。因此,天台的三观,是一体的、是互通的、是互补的,故在《摩诃止观》中,亦常常说:「具如次第禅门」,把具体的说明,让给《禅门修证》来完成。

  

  2.「日劫相倍」:未开圆解者修一劫,还不如已开圆解者修一日,所以令开圆解,才是急务。意思是说,对于未开圆解的人,就不应该马上和他们论说和着手圆顿止观的修证,不宜立即劝令他们着手圆顿止观的修证,纵然劝令这些人修证圆顿止观,也是无从让他们得到圆顿利益的。所以令开圆解,才是当先的急务。

  

  

    化法四教

  

  如前文的八教注释文中所说:「化法是如来为了适应各类众生程度而设的教化范围」,以其分作四个层次,故称为化法四教。据《教观纲宗释义》的前言所说:「化仪无体,全揽化法为体,则藏、通、别、圆四教,乃教之纲也。」若以此与化仪四教对比,则知前章中的顿、渐、不定三观,乃观之纲也。可知天台学的教观,全部虽总为八教,而实以此化法四教为其根本。

  

  一、为何有化法四教

  

  原文

  

  法尚无一,云何有四?乃如来利他妙智,因众生病而设药也,见思病重,为说三藏教,见思病轻,为说通教,无明病重,为说别教,无明病轻,为说圆教。

  

  语译

  

  诸法的实相无相,故尚无一法可得,何以会有四种化法?此乃释迦如来慈悲,以佛的利他妙智,因应众生各类的病况,对症下药,大约分为四等:对于见思二惑病重的众生,为他们说三藏教;对于见思二惑病轻的众生,为他们说通教;对于无明病重的众生,为他们说别教;对于无明病轻的众生,为他们说圆教。

  

  注释

  

  1.「法尚无一,云何有四」:依据《释义》第九条的说明,诸法的寂灭之相,不可用语言宣说,诸法从本以来,是自然寂灭的,相既寂灭,又从何而来的一和四呢?这就是所谓「识取纲宗,本无实法」。由于众生有种种病,须给种种药,揭其大纲,只有四类,开权显实,究竟归一,一为实,三为权,权实相对,皆为不得已而有言。若论本体,不但不可名四,亦复不可名一,所以说是非权非实。什么叫做非权非实?不是说在权实之外,别有一法名为非权非实,但以权即实家之权,故即非权;实即为权家之实,故即非实。

  

  2.「见思」、「尘沙」、「无明」:天台家将一切妄惑,结归见思、尘沙、无明的三惑。

  

  见思惑,亦名见修、又名四住、复名染污无知、或称枝末无明、通惑、界内惑等。《四教仪集注》卷上云:「见思烦恼,分别曰见,贪爱曰思。」见惑是指对于诸种邪妄的道理,起分别计度,产生我见、边见等的妄惑。思惑是指对于人事物,起贪瞋痴等的迷情,以见惑称为理惑,以思惑称为事惑。见惑是迷于无常、无我等的真谛,而起常见、我见等的邪想;思惑是迷于色、声、香、味、触等世间事物,而起贪欲、瞋恚等的妄情。

  

  尘沙惑,亦名化道惑,见思为三乘共惑,尘沙为菩萨教化他人之障,菩萨化众,必须通达如尘如沙那般众多的无量法门。然若心性暗昧,不能通达如尘如沙的无量法门,不能自在教化众生,称为尘沙惑,故此惑不是谓有惑体多如尘沙之数。

  

  无明惑,又名障中道惑,障蔽中道实相之理,有别于思惑中的痴惑,痴惑是障蔽空理,属于枝末无明,而此为迷于根本的理体,称为根本无明。

  

  至于如何断此见思、尘沙及无明之三惑,留待下文介绍。

  

  二、三藏教

  

  原文

  

  三藏教,四阿含为经藏,毗尼为律藏,阿毗昙为论藏。此教诠生灭四谛,亦诠思议生灭十二因缘,亦诠事六度行,亦诠实有二谛。开示界内钝根众生,令修析空观,出分段生死,证偏真涅槃。正化二乘,傍化菩萨。

  

  〔旭师自注云〕:(

  

  (1)生灭四谛:苦则生、异、灭三相迁移,集则贪、瞋、痴、等分,四心流动,道则对治易夺,灭则灭有还无。

  

  (2)思议生灭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3)事六度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4)实有二谛:阴、入、界等实法为俗,实有灭乃为真。

  

  (5)析空观:观于地、水、火、风、空、识六界,无我我所。)

  

  语译

  

  所谓三藏,是指四种阿含称为经藏,毗尼的四律五论称为律藏,阿毗昙的六足、发智等称为论藏。此三藏教,1.诠释苦、集、灭、道的生灭四谛。2.亦诠释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忧悲苦恼等的思议生灭十二因缘。3.亦诠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的事六度。4.亦诠释俗与真的实有二谛,是为开示界内的钝根众生,令之修习观于地、水、火、风、空、识等,无我亦无我所有的析空观,即能出离六道流转凡夫身的分段生死,证入偏于但空之真的二乘涅槃。此教正为教化二乘,亦傍化大乘菩萨。

  

  注释

  

  1.「四阿含、毗尼、阿毗昙」:合称为三藏圣典,但亦有小乘三藏及大乘三藏的争议,小乘三藏是指四阿含为经藏,《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摩诃僧祇律》为律藏,阿毗达磨的《六足论》及《发智论》为论藏,此三藏原本都是释尊所说,佛陀入灭之后由弟子们结集而成。

  

  若依龙树菩萨的意见,三藏唯属小乘,大乘不具三藏,《大智度论》卷一百有云:「三藏是声闻法,摩诃衍是大乘法。」所以天台宗依据《法华经》的〈安乐行品〉所说「贪着小乘、三藏学者」以及《大智度论》的大乘无三藏之说,即以三藏为小乘教。可是根据小乘经量部的看法,也不认为释尊曾说过论藏,论藏是佛灭之后,弟子们所说。故于《大智度论》卷一百也说:「佛在世时,无有三藏名,但有持修多罗比丘、持毗尼比丘、持摩多罗迦(M

  tṛka)比丘。」

  

  旭师的《释义》第十条,也就小乘三藏有所论列,他认为「阿含」义译是法归、传所说义、无比法;因此也有通、别,通则大小二教,皆得名为阿含;别则《增一阿含》约数明法,《长阿含》明世界生起等事,《中阿含》明诸深义,《杂阿含》明诸禅法。

  

  至于毗尼…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