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圣严法师)▪P15

  ..续本文上一页,义译为善治、调伏、灭、律等,因此也有通、别。通则佛陀所说教法,皆名正法毗尼,经律之中也常用「正法律」来表达;别则因事所制的五篇七聚戒相,佛灭后结集成毗尼藏。再说阿毗昙,义译为无比法、对法,亦有通、别。通则佛所说法,皆得名为阿毗昙;别则是指摩诃迦叶结集佛所论说,及诸阿罗汉所造诸论。由于旭师特重佛法的互融性,故其处处提出有通有别的看法。

  

  2.「生灭四谛」:四谛法是对小乘浅机的人所说法门,其理则通于大小乘一切佛法。因此,天台宗依《涅槃经》卷十二〈圣行品〉之二所开示的一段话:「诸凡夫人,有苦无谛;声闻、缘觉,有苦有苦谛,而无真实;诸菩萨等,解苦无苦,是故无苦而有真谛。诸凡夫人,有集无谛;声闻、缘觉,有集有集谛;诸菩萨等,解集无集,是故无集而有真谛。声闻、缘觉,有灭非真;菩萨摩诃萨,有灭有真谛。声闻、缘觉,有道非真;菩萨摩诃萨,有道有真谛。」这是说明了凡夫、二乘、三乘、地上大菩萨等四种人,与四谛的关系。

  

  天台智者所立四种四谛是:生灭、无生灭、无量、无作。在其《法华玄义》卷二下即说:「其义出涅槃圣行品。」以此四种四谛,配合藏、通、别、圆的四教,各各诠说一种四谛。此处的三藏教,即诠第一种生灭四谛。

  

  依据《释义》第十一条,解释生灭四谛是:(1)生灭苦谛者,因为凡夫之人的三界二十五有,果报色心,都是生、异、灭的三相有为之法。(2)生灭集谛者,由于贪分、瞋分、痴分、等分的烦恼,各有二万一千,合计八万四千烦恼心,皆悉流动扰浊此心,由此而起善、恶、不动三有漏业,能感三界生死之苦报。(3)生灭道谛者,以戒、定、慧,对治贪、瞋、痴等,名为出世之道。(4)生灭灭谛者,灭了三界因果之有,还于真谛之无。

  

  《释义》问云:有为法共有生、住、异、灭四相,何以仅言生、异、灭三相,亦有言生、住、灭三相呢?答:略则但言生灭,足显有为,广则须言生住异灭,以表无实。生表此法先非有,灭表此法后定无,异表此法非凝然,住表此法是暂有。

  

  3.「思议生灭十二因缘」:天台家的生灭十二因缘,分作四阶:(1)藏教诠思议生灭十二因缘,(2)通教诠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3)别教诠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4)圆教诠不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藏教的观十二因缘流转与还灭;通教的观十二因缘如虚空、如幻化不可得;别教的观枝末无明为分段生死因,根本无明为变易生死因;圆教的观无明等的烦恼,即是般若,行、有的业,即是解脱;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的苦,即是法身。有关此四种十二因缘观,可参考佐佐木宪德着《天台缘起论展开史》。此处的思议生灭十二因缘,是可用言说的,即是《阿含经》中宣说的。旭师的《释义》第十二条,则依唯识学的观点解释此思议生灭十二因缘,因其一生都是主张性宗与相宗融会,此与天台的立场略异。

  

  4.「实有二谛」:二谛是指俗谛与真谛,三藏教所说,即是实有俗谛、实有真谛。俗谛是指五阴(蕴)、十二入、十八界等,真谛是指寂灭法。也就是说五阴等色心是实有,涅槃也是真有。《释义》第十三条,旭师对此亦有解释,他说三藏教但明人空,不明法空,故谓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色法心法,皆是实有法;依此实法和合,假名为人,人虽定无,法则实有,名为俗谛。要待修了人空观,断尽见思二惑,始灭三界的阴、入、界等俗法,复归真空,名为真谛。

  

  5.「界内钝根众生」:天台的化法四教之中,藏教及通教称界内教,别教及圆教称为界外教。三藏教是对沉沦于三界中的钝根众生宣说,教令他们断见思惑,出离三界生死苦趣;此对于界外方便有余土及实报庄严土的众生而言,称为界内教。天台宗又将三藏教名为界内事教,通教名为界内理教。资料见于《四教仪》及其《集注》卷下、《法华玄义》卷三上及卷五上等。

  

  6.「析空观」:天台的化法四教,配立四种观法,乃与化仪四教的顿、渐、不定三观相对。化法四教为三藏教的界内钝根众生,令修析空观;为通教的界内利根众生,令修体空观;为别教的界外钝根众生,令修空、假、中的次第三观;为圆教的界外利根众生,令修即空、即假、即中的一心三观。此处的析空观,是教凡夫钝根,分析五阴身心的色法心法,如剥芭蕉树般地,层层剖析,终归于空,是为人空,亦名人我空,观成则离三界分段生死。其余三种观法,待于后文介绍。

  

  三、三藏教的六即及其修证

  

  原文

  

  亦得约当教,自论六即。

  

  语译

  

  亦得就三藏教本身,申论六即菩提。

  

  注释

  

  圣严识:何谓六即?

  

  六即,是天台宗所立的圆教菩萨行位。原来在《璎珞经》中所说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共计五十二个位次,天台以之分为别教及圆教菩萨的行位。旭师就化法四教,各论六即,乃是其特色之一。

  

  天台宗本是以圆教而论六即,出于《摩诃止观》卷一下:

  

  1.理即,一切众生的一念心皆具如来藏之理,然以未闻,故尚不知。

  

  2.名字即,已从经卷了知众生皆具佛性之名,唯尚待开发。

  

  3.观行即,不唯已经解知皆具佛性之名,且已进而依教修行,此位修习随喜、读诵、为他人说、兼行六度、正行六度等五项功课故,如《法华经》所说的五品弟子位,相当别教的十信位。

  

  4.相似即,始入圆教所立的十信位,相当别教的十回向位,已发类似真无漏之观行,入此位,即得《法华经》所说的六根清净位。

  

  5.分证即,依相似位的观力而发真智,始断一分无明而见佛性,进入圆教的初住,名为发心住,历经自此以后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共四十一个果位,位位断一品无明,而分见法性。

  

  6.究竟即,断最后一品无明,发究竟圆满的觉智,即证妙觉的无上菩提。

  

  其中的观行即,是外凡位;相似即,是内凡位;从初住至等觉,是圣因位,妙觉才是圣果位。

  

  一、藏教的理即

  

  原文

  

  理即者,偏真也。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因灭会真,灭非真谛,灭尚非真,况苦、集、道,真谛在因果事相之外。故依衍教,判曰偏真。

  

  语译

  

  所谓藏教的理即菩提者,是但空的偏真。其内容如〈雪山偈〉所说:「一切有为造作的因缘生法都是迁流无常的,那都是出于有生有灭的种种色心现象,当此生灭不已的一切色心现象寂灭之时,便是进入涅槃解脱的快乐境界。」这是由于灭谛而会真。其实,灭谛并非真谛,灭谛尚且不是真谛,更何况是苦谛、集谛、道谛呢?原因是这样的真谛,乃在因果事相之外,是抽象的偏于理体而谓之真,故从大乘摩诃衍教的立场,将之判为偏真。

  

  注释

  

  「诸行无常」等四句:此偈出于《涅槃经》卷十四所说雪山大士为乞半偈佛法而舍生命的本生故事,主要是点出「诸行生灭、生灭无常、无常无我」是不变的真理,如果尚未认知无常的事相,即是无我的空性,那种真理就与事相无关了。如果就此偈而言,是以灭了生灭的诸行,称为真实谛理,名为偏真涅槃,亦名偏空涅槃,属于小乘法,故尚属非真,四谛之中的前三谛就更不用说了。

  

  依据《释义》第十四条对此的解释,是将此四句偈子,以横竖两门,该摄释迦如来一代时教:

  

  1.横摄门:藏教众生所感的三界依正、色心、因果,名为诸行,这些都是无常生灭之法(的现象),众生必须灭此有为因果之法,方得实证真谛寂灭之乐。通教众生所感的三界依正、色心、因果,亦名为诸行,这些也都是无常生灭之法(的现象),体验到这些生灭之法,即是生灭灭已,便证真谛寂灭之乐。然此藏通二教,虽证寂灭,以其不具界外的身智(灰身泯智故),故实无有能受乐者。别教众生所感分段及变易的二种因果,通名为诸行,皆非真常久住,皆是生灭门所摄,灭此生灭二边,显于中道寂灭之理,而有唯识宗所说的四智菩提妙心,有大圆镜智相应心品所现无漏身及无漏净土的妙色,所以恒得受此真乐。圆教众生所感的十法界因果,通名诸行、通名无常、通名生灭,而了达十法界因果皆是实相,无常即常,生灭即无生灭,故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此圆教则不断痴爱而起于明脱,如融冰为水;所以三千果成,咸称常乐。

  

  2.竖摄门:「诸行无常」句,摄得六凡法界,因为是有为有漏。「是生灭法」句,摄得藏通二乘法界,因为只有出世圣人,乃能知其为生灭故。「生灭灭已」句,摄得别教菩萨法界,以灭二边归中道故。「寂灭为乐」句,摄得圆教佛法界,以诸法从本以来,常自寂灭相故。

  

  今但用此四句,证偏真理,则「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二句,即苦集二谛,「生灭灭已」一句,约戒定慧三学为能灭的道谛,约因果的灭为灭谛。四谛皆是因果事相,名安立谛;「寂灭为乐」一句,约所显之理以为真谛,乃是非安立谛,故云理居事外,谓之偏真。

  

  二、藏教的名字即

  

  原文

  

  名字即者,学名字也。知一切法,从因缘生,不从时、方、梵天、极微、四大等生,亦非无因缘自然而生。知因缘所生法,皆悉无常无我。

  

  语译

  

  藏教的名字即菩提者,名字是学习名言的意思,由熏闻如来言教而知一切诸法,皆从因缘所生,不是如各家外道学派所说的那样,认为是从时间、方位、梵天、极微、四大等所生,但也不是无因无缘的所谓自然而生。得知因缘所生诸法,无有不是无常的、无我的。

  

  注释

  

  1.「时、方、梵天、极微、无因」外道…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