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据《大集经》、南本《涅槃经》及《僧祇律》等所言,印度在佛法之外的思想家有九十五种外道,据《增一阿含经》、《华严经》、《大智度论》等所言有九十六种。可以统合而收为十一宗,又可束为五类:
(1)「时外道」,是外道十一宗的第六宗,亦名时散外道,因此派外道师,主张万物皆从时生,见到草木等诸物,以时而生华,以时而生果,以时而有作用,或舒、或卷、或生枝叶,均随时间而有荣枯,时间虽极微细不可见,由此开华结果等的现象,知有时间为万物之母。
(2)「方外道」,是外道十一宗的第七宗,亦名方论师,主张由四方的空间生人,人生天地;人灭则天地灭,天地灭后,则还归于四方的空间。
(3)「梵天外道」,亦即围陀论师,乃为外道十一宗的第四宗,主张那罗延天生四姓,由其口生婆罗门种姓,两臂生剎帝利种姓,两股生吠舍种姓,两脚生首陀罗种姓。据《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四所举十种外道中,有梵天为因外道,即以梵天为万物之生因。梵天外道亦有三种:
鞞陀(围陀)论师以梵天为那罗延天所生;
鞞纽论师以梵天为鞞纽天所生;
摩醯首罗论师以为梵天为摩醯首罗天之应身,创造万物。
(4)「极微外道」,是十一宗的第八宗,亦名路伽耶论师,主张色、心等诸法,皆系四大极微所作,即是由地水火风的四大极微,能生尘色,故以为色、心等法,是依实有的极微而生灭,世间的尘物虽是无常,极微之因则是恒常而不坏的。
(5)「无因外道」,是第十一宗,亦名无因论师,主张一切诸法无因无缘,都是自然生灭,故亦名为自然外道。
2.「知一切法,从因缘生」:旭师的《释义》第十五条,以此两句法义,遍破以上所举各家外道师的主张,也遍破众生的我法二执。他说,在名字即菩提的行位中,观察正因缘境,便可具破外道凡夫的分别我执及分别法执。所言法执者,不出邪因缘及无因缘的两种,例如时、方、梵天等,是名邪因缘,自然为无因缘。所言我执者,妄计是常是一,能够自在作主的自我中心。
如今由听闻佛法而知一切法是从因缘生,亦有四教差别:
(1)圆教:知「性具」为因,迷悟为缘,三千性相为所生法。
(2)别教:知一切种识为因,展转熏习为缘,分段变易乃至四智菩提为所生法。
(3)藏通二教:知以六识相应有漏种子为因,六尘美恶中庸境界为缘,三界依正色心因果为所生法。但是,通教已知,若因、若缘、若所生法,皆如梦幻;藏教则执之为实法。
因此,圆教能遍破外道凡夫的我法二执,以及藏、通、别三教的种种法执。别教亦能破外道凡夫的我法二执,以及藏、通二教的法执。通教亦能破外道凡夫的我法二执,以及藏教的法执。此处藏教的名字即中,唯破外道凡夫的我法二执。
既是从内六识的因及外六尘的缘,生起了众生在三界中的依正果报,就可知道,决定不是从时生,不是从方生,不是从大梵天生,不是从极微生,不是从地、水、火、风、空生,不是从神我生,不是从本际生,但由内外因缘和合,所以虚妄有生,亦非自然生。
诸法皆从因缘生,生必有灭,所以无常;生灭相异,所以非一;非一便不自在,不能作主,所以正报依报,都是无我。
三、藏教的观行即
原文
观行即者,一五停心,二别相念,三总相念,外凡资粮位也。五停心者,一多贪众生不净观,二多瞋众生慈悲观,三多散众生数息观,四愚痴众生因缘观,五多障众生念佛观。以此五法为方便,调停其心,令堪修念处,故名停心也。别相念者,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对治依于五蕴所起四倒也。总相念者,观身不净,受、心、法,亦皆不净;观受是苦,心、法、身,亦皆是苦;观心无常,法、身、受,亦皆无常;观法无我,身、受、心,亦皆无我也。
语译
所谓藏教的观行即菩提者,便是在开始修行禅慧的行位中,着手修习七方便中的前三个行位,又名为三贤位,那就是1.五停心、2.别相念、3.总相念。即是外凡的资粮位。
五停心者,包括五项调心的方法:1.对于多贪淫欲的众生,令修不净观,2.对于多起瞋恚的众生,令修慈悲观,3.对于多生散乱心的众生,令修数息观,4.对于愚痴执着的众生,令修因缘观,5.对于障缘太多的众生,令修念佛观。以此五种方法,作为入手方便,调停其心,令心渐渐安住平稳,以便进修四念处法,故取名为停心。
四念处法,分作两个阶段:
别相念者,即是1.观身不净,2.观受是苦,3.观心无常,4.观法无我。观此四法,是为对治凡夫众生依于五蕴身心而起的净、乐、常、我的四种颠倒见。各别观此四法,故名别相念。
总相念者,即是1.当在观身不净之际,受、心、法的三相,亦皆观于不净,2.当在观受是苦之时,心、法、身的三相,亦皆观于是苦,3.当在观心无常之际,法、身、受的三相,亦皆观于无常,4.当在观法无我之时,身、受、心的三相,亦皆观于无我。任观四相中的一相,其余三相,也一体总观,故名总相念。
注释
1.「五停心」:我有一篇〈五停心观修行法〉,介绍得比较详细,请参阅。(收录于《禅钥》一书中)
2.「四念处」:我有一篇〈四念处〉及〈日常生活中的四念处观〉,现收录于《禅的世界》一书中,请参阅。详细修习则宜参研智者大师的《四念处》一书。
3.「多贪众生」:依据《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即是《禅门修证》卷四所说,贪欲分为三类:(1)外贪欲者,修行人于修禅定之时,贪欲心起,男子即缘女人,女人即缘男子,取其色貌姿容,威仪言语,烦恼心生,念念不停,此是外贪淫结使相发。(2)内外贪欲者,修行人于修定之时,欲心发动,或向外缘男女身相、色貌、威仪、姿态、言语,或亦自缘己身形貌,摩头拭颈,念念染着,起诸贪爱,障诸禅定。(3)遍一切处贪欲者,修行人除了爱着前面的两类贪欲境,并于一切五尘境界,一切资生之物,例如田园、屋宅、衣服、饮食等,皆起贪爱,不能禅定。有此三类贪欲,宜令修不净观。
4.「多瞋众生」:依据《禅门修证》卷四所说,瞋恚相发,亦有三类:(1)违理瞋恚者,修行人于习禅定时,瞋觉炽然而起,不问自己有理无理,不问他人有犯无犯,无事起瞋,是为无理邪瞋。(2)顺理正瞋者,修行人于修定之时,实有外人前来触恼,以此为缘,生起瞋觉,相续不息。(3)诤论瞋者,修行人于习禅定之时,执着自己所解为是,他人的所行所说皆非,既对他人所说,不顺己意,觉恼心起;有一些修行人,对于财物尚可不太介意,遇到见解与自己不同时,便起大瞋怒。有此三类瞋恚,宜令修慈悲观。
5.「多散众生」:依《禅门修证》卷四所说,称为觉观发相,亦有三类:(1)明利心中觉观发者,修行人因过去不深种善根,于修定时,都不发该书卷三所说的种种善法,仅有觉观攀缘,念念不住。有时缘贪,有时缘瞋,有时缘痴;而所缘之事,分明了了。如是虽经年累月,而不发诸禅定。(2)半明半昏心中觉观发者,若修行人于摄念之时,虽然觉观烦恼,念念不住,但随所缘时,心中有时明利,有时沉昏。明利则觉观攀缘,思想不住;沉昏则无记发呆,无所觉了。(3)一向沉昏心中觉观者,修行人于修定之时,虽心昏暗,似如睡眠,而于昏昏之中,仍切切攀缘,觉观不住。有此三类觉观散乱心者,宜令修数息观。
6.「愚痴众生」:依《禅门修证》卷四所说,愚痴相发,亦有三类:(1)计常计断愚痴者,修行人于修定中,忽尔发邪思惟,作如是念言:究竟是过去的我及诸法为灭而有呢?还是现在的我及诸法为不灭而有呢?如此推寻三世之中,若谓灭而有,即堕断见,若谓不灭而有,即堕常见。这般的用心辩解,能障正定出世之法。(2)计有计无愚痴者,修行人于习禅定之时,忽尔分别,思惟觉观,谓我及五蕴等诸法,是一定有呢?是一定无呢?乃至是非有非无呢?这般用心推辩,即障碍正定。(3)计世性愚痴者,修行人于修定之时,忽作是念,由有微尘,所以即有实法,有实法即有四大,有四大即有假名众生及诸世界,如此思惟,念念不住,能问能答,高心自举,以是因缘,不得发诸禅定,纵然得禅定,亦堕邪定聚。有此三类愚痴,宜令修因缘观。
7.「多障众生」:依《禅门修证》卷四所说,称此为恶业障道相发,亦有三类:(1)沉昏暗蔽障者,修行人于修定之时,沉昏暗睡,无记发呆,无所别知,障诸禅定,不得开发。(2)恶念思惟障者,修行人欲修定时,恶念心生,或念欲作十恶、四重、五逆、毁禁、还俗等事,无时暂停,因是障诸禅定,不得开发。(3)境界逼迫障者,行人于修定之时,身或猝痛,或见外境,或见无头、无手、无足、无眼等,或见衣破、或觉陷入于地,或见火来烧、高崖堕落、二山隔障、有罗剎虎狼来袭等。有此三类恶业障,宜令修念佛观。
8.「四倒」:亦名四颠倒,是指凡夫众生,于生死有为的无常法中,起于常想;于诸苦相之中,起于乐想;于不净的身相之中,起于净想;于无我的五蕴法中,起于我想。此于大小乘诸经论中,数数可见。四念处的功能,便是对治凡夫的四种颠倒想,主要的目的是由观身、受、心、法的不净、苦、无常、无我,而生起观慧,为进入七方便第四至第七位次的四善根,作好准备工夫。
四、藏教的相似即
原文
相似即者,内凡加行位也,一暖,二顶,三忍,四世第一。得色界有漏善根,能入见道…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