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译
藏教的相似即菩提者,已由外凡的三贤资粮位,进入内凡的加行四善根位了。那就是:一暖位,二顶位,三忍位,四世第一位。得色界的有漏善根,能入见道位了。
注释
圣严识:在观行即菩提的行位中,已修五停心,破诸障碍,已修四念处,观于苦谛,到了相似即的行位中,再以四念处观,加修四正勤,缘四谛境,以伏烦恼,能发相似解,心游理内而身居有漏。由于依稀仿佛见真谛之理,故名为相似即菩提。
1.「暖、顶、忍、世第一」:旭师的《释义》第十六条,对此四善根位的说明是,由于修行四念处,加上四正勤,便能断已生及未生之二恶,便能修未生及已生之二善。此有四个行位:(1)勤观四谛,能发相似理解,犹如钻木生火,先得暖相,故名为「暖」。(2)由修欲、勤、心、观的四如意足,发生禅定,观力转明,如登高山,洞览四方,故名为「顶」。(3)由于定慧均平,善法增进,能成信、进、念、定、慧之五根,安住不动,故名为「忍」。(4)由修五根增长而成五力,能破欺、怠、瞋、恨、怨等五障,而将阶于见道,于诸世间有漏位中,最为胜妙,是故名为「世第一」。以此有漏的闻、思、修三慧,作为增上缘,来资助本具的无漏种子,令发现行,便入见道位了。
2.「色界有漏善根」:在此藏教相似即的行位中,已得相似解,有异于三贤的外凡位,而称内凡位。又以其尚未出离三界,身住色界禅定,故此四善根位,仍居世间的有漏位中,唯其已是世间法中最胜殊妙的第一位了。
五、藏教的分证即
原文
分证即者,前三果有学位也。初须陀洹果,此云预流,用八忍八智,顿断三界见惑,初预圣流,名见道位。二斯陀含果,此云一来,断欲界六品思惑,余三品在,犹润一生。三阿那含果,此云不还,断欲界思惑尽,进断上八地思,不复还来欲界,此二名修道位。
语译
所谓藏教的分证即菩提者,是指声闻四果中的前三果,又总称为有学位。
初果名为须陀洹(Srota-
panna),具称须陀般那,意谓预流。用八忍八智,顿断三界内的见惑,这是最初预入圣人之流,故名见道位。
二果名为斯陀含(Sakrd
g
mi),汉语为一来,已断欲界六品思惑,尚余三品思惑未断,必须再来欲界的人间与六欲天界,一度受生,故名为一来。
三果名为阿那含(An
g
mi),意谓不还,断尽欲界九品思惑,进一步复断色界及无色界一共八地的思惑,不再还来欲界受生,舍此身已,或住色界五净居天,亦名五不还天。
二果及三果,名为修道位。
注释
1.「有学」与「无学」:声闻四果中的前三果名为有学,第四果名为无学。《法华玄
》卷一云:「戒定慧三,正为学体;进趣修习,名为有学;进趣圆满,止息修习,名为无学。」
2.「八忍八智」:此系入于见道位观四圣谛,每一圣谛,各各生起无漏的法忍及法智,合计名为十六心见道。所谓「八忍」,是忍可印证欲界、色界、无色界四谛之理的智。忍可印证欲界的四谛,名为四法忍,即是苦法忍、集法忍、灭法忍、道法忍;忍可印证色界及无色界的四谛,名为四类忍,即是苦类忍、集类忍、灭类忍、道类忍。以此八忍,正断三界见惑。既已断了三界见惑,观照明了,便成八智;八忍是无间道,八智是解脱道;八忍是因,八智是果。
所谓「八智」是:印证欲界四谛之智,名为四法智;印证色界及无色界四谛之智,名为四类智。以此八智,观八谛,正断烦恼之无间道位,名之为忍;既断烦恼的解脱道位,名之为智。总称为八忍八智。
此在俱舍宗说,前十五心是见道位,第十六心为修道位。唯识宗则主张十六心皆是见道。此十六心的次序排列如下:苦法忍、苦法智;苦类忍、苦类智;集法忍、集法智,集类忍、集类智;灭法忍、灭法智,灭类忍、灭类智;道法忍、道法智,道类忍、道类智。
《教观纲宗》以此八忍八智的十六心,皆属见道位,《释义》第十七条,以八忍八智即是无漏禅定智,亦即无漏之观慧;于无间道中的三昧断惑,名之为忍,乃是即慧之定;于解脱道中的观慧证理,名之为智,乃即定之慧。八忍八智的见道位,是由相似即的行位,修行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等有漏的闻思修三慧,观四谛理,得相似解之后,进阶便断三界见惑,而入见道的初果位。
3.「三界见惑」:天台家所说的烦恼障碍,共有三类,即是见思、尘沙、无明,已见于前文「为何有化法四教」注2.(页一五一)。此处是介绍在藏教分证即的初果见道位中,所断的烦恼,名为三界见惑;至二果及三果的修道位中,所断的烦恼,名为欲界思惑;到了第四果的无学位中,便断尽三界思惑。而此四个果位的界定,便在依据所断见思二惑的数量多少为准。可知见思二惑,各有定额的数量,那便是见惑有八十八使称为八十八使,思惑有八十一品。见惑于见道位上顿断,思惑于修道位渐断,于无学道位才断尽。
所谓三界八十八使的见惑,是指欲界三十二使,色界及无色界各二十八使。基本的则是十惑:(1)身见,(2)边见,(3)邪见,(4)见取见,(5)戒禁取见,(6)贪,(7)瞋,(8)痴,(9)慢,(10)疑。三界各以四谛为所观境,于四谛却各有见惑障碍,所以不见谛理;今以八忍八智,断尽三界八十八使见惑,便见谛理,故名为见道。
兹将十惑配三界、四谛,而成八十八使的关系,条例如下:
(1)欲界有三十二使:
苦谛下具十惑的全数。
集谛下具七惑,少了十惑中的身见、边见、戒禁取见的三惑。
灭谛下具七惑,少了身见、边见、戒禁取见。
道谛下具八惑,少了身见及边见。
(2)色界及无色界各有相同的二十八使:比起欲界四谛,各各皆少一瞋惑,因在上二界为定地,不像欲界是散地,所以不会生起瞋恚那样的粗动烦恼。那也就是说,上二界的苦谛下具九惑,集谛下具六惑,灭谛下具六惑,道谛下具七惑。
三界八十八使见惑图,请见附图三(第三七六页)
4.「欲界六品思惑」:声闻乘所说三界思惑的基本数,也是十个。欲界四个:贪、瞋、痴、慢;上二界的色界及无色界,各有三个:贪、痴、慢,合计为六个。相加是十个。
将十惑配属九地,每地有九品,合为八十一品。所谓三界,又名九地,即是欲界一地,色界及无色界的八个禅定天,合为八地:1.欲界五趣地,2.离生喜乐地,3.定生喜乐地,4.离喜妙乐地,5.舍念清净地,(2.至5.为色界四禅天)6.空无边处地,7.识无边处地,8.无所有处地,9.非想非非想处地(6.至9.为四无色定)。
所谓九品者,是以上所举九地的每一地,各有九品思惑。例如欲界的五趣地,有四个思惑,各各皆有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色界的三个思惑及无色界的三个思惑,亦各皆有九品。三界的九地,各有九品,便是八十一品思惑。
三界八十一品思惑图,请见附图四(第三七七页)
《教观纲宗》所说,二果斯陀含,「断欲界六品思惑」,便是欲界五趣地所属九品之中的前六品。因为在初果须陀洹位已断三界见惑,至此进而断欲界思惑之一品乃至五品,都名为一来向位,断第六品思惑,即成一来位的第二果。其次再断余下的欲界三品思惑,便进不还的第三阿那含果。其理由是二果圣者尚须来到欲界的人间天上受生一次,所以欲界的思惑断了六品,尚余三品;待已证了三果的圣者,不复再来欲界受生,身后住色界五不还天,所以断尽了九品全数的欲界思惑。这也就是如上文所说「思惑于修道位渐断,于无学道位才断尽」的原因。
5.「上八地思」:这是说,在三果阿那含位,不仅已断尽欲界地的思惑,也渐断上二界八地中的思惑。八地的每一地都有九品,共计七十二品,从断初禅初品,到非想第八品,共七十一品,都名为阿罗汉向。再断非想最后一品,即入阿罗汉位。
三藏教的声闻位次,请见附图五(第三七八页)
六、藏教的究竟即
原文
究竟即者,三乘无学位也。一小乘第四阿罗汉果,此含三义:一杀贼,二应供,三无生。断三界见思俱尽,子缚已断,果缚尚存,名有余涅槃;若灰身泯智,名无余涅槃。二中乘辟支佛果,此人根性稍利,逆顺观察十二因缘,断见思惑,与罗汉同,更侵习气,故居声闻上。
语译
所谓藏教的究竟即菩提者,是指三乘无学位的圣者。所谓三乘无学位,便是指的1.声闻乘的四果阿罗汉为小乘,2.辟支佛为中乘,3.八相成道的佛为大乘。
阿罗汉有三种含义,那就是杀贼、应供、无生,已经全部断尽了三界的见思二惑,子缚的烦恼之因,虽已断了,果缚的烦恼之报,此身心尚存,名为有余涅槃;若在此身死后,火化成灰,此心寂灭,不再用其智慧,名为无余涅槃。
中乘的辟支佛果,根性要比声闻乘人稍微利些,独自以顺逆二种方式,观察十二因缘的流转及还灭,而得悟入;此人亦与阿罗汉相同,断三界的见思二惑,唯其更能侵除习气,所以其果位居于尚有习气的阿罗汉之上。
注释
1.「子缚」与「果缚」:这是天台学的专有名词,若以烦恼系身而不得自在,名为子缚;若以生死苦果将我系住不得解脱,名为果缚。也就是说,招此苦果的业因,使我被缚者,名为子缚;纵然罗汉已不再因惑造业,而现前五蕴所成的这个果报体尚活在人间,名为果缚。…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