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亦于当教,自论六即。
(一)通教的理即
理即者,无生也。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此四句推检,通、别、圆三教,皆用作下手工夫。但先解不但中者,即成圆教初门;先闻但中理者,即成别教初门;未闻中道体者,止成通教法门。)
解苦无苦而有真谛,苦尚即真,况集、灭、道。
(二)通教的名字即
名字即者,幻化也,知一切法,当体全空,非灭故空,生死涅槃,同于梦境。
(三)通教的观行即
观行即者,一干慧地也。未有理水,故得此名。即三乘外凡位,与藏教五停、别相、总相念齐。
(四)通教的相似即
相似即者,二性地也,相似得法性理水,伏见思惑,即三乘内凡位,与藏教四加行齐。(藏通指真谛为法性,与别圆不同。)
(五)通教的分证即
分证即者,从八人地至菩萨地,有七位也。三八人地者,入无间三昧,八忍具足,智少一分。四见地者,八智具足,顿断三界见惑,发真无漏,见真谛理,即三乘见道位,与藏须陀洹齐。五薄地者,三乘断欲界六品思惑,烦恼渐薄,与藏斯陀含齐。六离欲地者,三乘断欲界思惑尽,与藏阿那含齐。七已办地者,三乘断三界正使尽,如烧木成炭,与藏阿罗汉齐,声闻乘人止此。八支佛地者,中乘根利,兼侵习气,如烧木成灰,与藏辟支佛齐。九菩萨地者,大乘根性,最胜最利,断尽正使,与二乘同,不住涅槃,扶习润生,道观双流,游戏神通,成熟众生,净佛国土。此与藏教菩萨不同,藏教为化二乘,假说菩萨,伏惑不断,正被此教所破,岂有毒器堪贮醍醐?
(六)通教的究竟即
究竟即者,第十佛地也。机缘若熟,以一念相应慧,断余残习,坐七宝菩提树下,以天衣为座,现带劣胜应身,(分段生身故劣,如须弥山故胜。)
为三乘根性,转无生四谛*轮,缘尽入灭。正习俱除,如劫火所烧,炭灰俱尽。与藏教佛果齐。
(七)通教的修证果位
此教亦具三乘根性,同以灭谛为初门,然钝根二乘,但见于空,不见不空,仍与三藏同归灰断,故名通前;利根三乘,不但见空,兼见不空,不空即是中道,则被别圆来接,故名通后。
中道又分为二:一者但中,唯有理性,不具诸法,见但中者,接入别教。二者圆中,此理圆妙,具一切法,见圆中者,接入圆教。就此被接,又约三位:一者上根,八人、见地被接;二者中根,薄地、离欲地被接;三者下根,已办地、支佛地被接。就此三位被接,又各有按位、胜进二义:若按位接,或同别十向,或同圆十信;若胜进接,或登别初地,或登圆初住;既被接已,实是别圆二教菩萨,于当教中,仍存第九菩萨地名,至机缘熟,示现成佛,乃是别地圆住,来示世间最高大身,非由通教教道得成佛也。通教尚无实成佛义,况藏教哉?藏教佛果,亦皆别地、圆住、所现劣应身耳。
(八)通教的十法成乘
十法成乘者,一明观境,六道阴入,能观所观,皆如幻化。二明发心,二乘缘真自行,菩萨体幻兼人,与乐拔苦,譬于镜像。三安心如空之止观。四以幻化慧,破幻化见思。五虽知苦、集、流转、六蔽等,皆如幻化,亦以幻化道灭,还灭六度等通之。六以不可得心,修三十七道品。七体三藏法,无常苦空,如幻而治,八识干慧等如幻次位,而不谬滥。九安忍干慧位,内外诸障,而入性地。十不着性地相似法爱,而入八人见地证真。利钝分别如前说。
六、别教
别教,谓教、理、智、断、行、位、因、果,(教则独被菩萨,理则隔历三谛,智则三智次第,断则三惑前后,行则五行差别,位则位不相收,因则一因
出,不即二边,果则一果不融,诸位差别。)别前藏通二教,别后圆教,故名别也。此教诠无量四谛,(苦有无量相,十法界不同故;集有无量相,五住烦恼不同故;道有无量相,恒沙佛法不同故;灭有无量相,诸波罗蜜不同故。)亦诠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枝末无明为分段生因,根本无明为变易生因。)亦诠不思议六度十度,(于第六般若中,复开方便、愿、力、智四种权智,共成十度。一一度中,摄一切法、生一切法、成一切法,浩若恒沙。)亦诠显中二谛,(幻有、幻有即空,皆名为俗;不有不空,为真。)亦诠圆入别二谛,(幻有、幻有即空,皆名为俗;不有不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为真。)亦诠别三谛,(开俗为两谛,对真为中,中理而已。)亦诠圆入别三谛。(二谛同前,点真中道,具足佛法。)开示界外钝根菩萨,令修次第三观,(先空、次假、后中。)出分段变易二种生死,证中道无住涅槃。
七、别教的六即及其修证
亦于当教,自论六即。
(一)别教的理即
理即者,但中也。真如法性,随缘不变,在生死而不染,证涅槃而非净,
超二边,不即诸法。故依圆教,判曰但中。
(二)别教的名字即
名字即者,解义也。仰信真如法性,凡不能减,圣不能增,但由客尘覆蔽,而不证得,须先藉缘修,助发真修,方可克证。
(三)别教的观行即
观行即者,外凡十信位也。一信心、二念心、三精进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回向心、八护法心、九戒心、十愿心。既先仰信中道,且用生灭因缘观,伏三界见思烦恼,故名伏忍,与通干慧、性地齐。
(四)别教的相似即
相似即者,内凡三十心三贤位也。
初十住者,一发心住,断三界见惑,与通见地齐。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断三界思惑尽,与通已办地齐。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断界内尘沙,与通佛地齐。此十住名习种性,(研习空观。)用从假入空观,见真谛,开慧眼,成一切智,行三百由旬,证位不退。
次十行者,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瞋恨行。四无尽行。五离痴乱行。六善现行。七无着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此十行名性种性,(分别假性。)用从空入假观,遍学四教四门,断界外尘沙,见俗谛,开法眼,成道种智。
次十回向者,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不坏回向。三等一切佛回向。四至一切处回向。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八真如相回向。九无缚解脱回向。十法界无量回向。此十向名道种性,(中道能通。)习中观,伏无明,行四百由旬,居方便有余土,证行不退。
(五)别教的分证即
分证即佛者,十地圣种性,(证入圣地。)及等觉性(去佛一等)也。初欢喜地,名见道位,以中道观,见第一义谛,开佛眼,成一切种智,行五百由旬,初入实报无障碍土,初到宝所,证念不退,得无功用道,随可化机缘,能百界作佛,八相成道,利益众生。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各断一品无明,证一分中道。更破一品无明,入等觉位,亦名金刚心,亦名一生补处,亦名有上士。
(六)别教的究竟即
究竟即佛者,妙觉性也,(妙极觉满。)从金刚后心,更破一品无明,入妙觉位,坐莲华藏世界,七宝菩提树下,大宝华王座,现圆满报身,(量同尘剎,相好剎尘。)为钝根菩萨,转无量四谛*轮。
(七)别教的修证果位
此教名为独菩萨法,以界外道谛为初门。(藏通道谛,即界外集;藏通灭谛,即界外苦,故以界外道谛治之。)
无复二乘而能接通。通教三乘,既被接后,皆名菩萨,不复名二乘也。
(八)别教的十法成乘
十法成乘者,一缘于登地中道之境,而为所观,
出空有之表。二真正发心,普为法界。三安心止观,定爱慧策。四次第遍破三惑。五识次第三观为通,见思、尘沙、无明为塞,传传检校,是塞令通。六调适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宝炬陀罗尼,入三解脱门,证中无漏。七用前藏通法门,助开实相。八善知信、住、行、向、地、等、妙,七位差别,终不谓我叨极上圣。九离违顺强软二贼,策十信位,入于十住。十离相似法爱,策三十心,令入十地。
八、圆教
圆教,谓圆妙、(三谛圆融,不可思议。)圆融、(三一相即,无有缺减。)圆足、(圆见事理,一念具足。)圆顿,(体非渐成。)故名圆教。所谓圆伏、(圆伏五住。)圆信、(圆常正信。)圆断、(一断一切断。)圆行、(一行一切行。)圆位、(一位一切位。)圆自在庄严、(一心三谛为所庄严,一心三观为能庄严。)圆建立众生。(四悉普益。)
此教诠无作四谛,(阴入皆如,无苦可舍;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亦诠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无明、爱、取,烦恼即是菩提,菩提通达,无复烦恼,即究竟净了因佛性也。行、有,业即解脱,解脱自在缘因佛性也。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苦即法身,法身无苦无乐是大乐,不生不死是常正因佛性也。故大经云十二因缘,名为佛性。)亦诠称性六度十度,(施为法界,一切法趣施,是趣不过等。)亦诠不思议二谛,(幻有、幻有即空,皆为俗;一切法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为真;真即是俗,俗即是真,如如意珠,珠以譬真,用以譬俗,即珠是用;即用是珠,不二而二,分真俗耳。)亦诠圆妙三谛,(非惟中道具足佛法,真俗亦然,三谛圆融,一三三一,如止观说。)开示界外利根菩萨,令修一心三观,(照性成修,称性圆妙,不纵不横,不前不后,亦不一时。)圆超二种生死,圆证三德涅槃。
九、圆教的六即及其修证
正约此教,方论六即。(前三虽约当教,各论六即,咸未究竟;以藏通极果,仅同此教相似即佛;别教妙觉,仅同此教分证即佛。又就彼当教,但有六义,未有即义,以未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也。是故夺而言之,藏通极果、别十回向,皆名理即,以未解圆中故;登地同圆,方成分证。)
(一)圆教的理即
理即佛者,不思议理性也。如来之藏,不变随缘,随缘不变;随拈一法,无非法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凡不减,在圣不增。
(二)圆教的名字即
名字即佛者,闻解也。了知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在一念。如一念一切诸念,亦复如是。如心法,一切佛法、及众生法,亦复如是。
(三)圆教的观行即
观行即佛者,五品外凡位也。一随喜,二读诵,三讲说,四兼行六度,五正行六度。圆伏五住烦恼,与别十信齐,而复大胜。
(四)圆教的相似即
相似即佛者,十信内凡位也,(名与别十信同,而义大异。)初信,任运先断见惑,证位不退,与别初住、通见地、藏初果齐。二心至七心,任运断思惑尽,与别七住、通已办、藏四果齐,而复大胜,故永嘉云:「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则劣也。」八心至十心,任运断界内外尘沙,行四百由旬,证行不退,与别十向齐。
(五)圆教的分证即
分证即佛者,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觉圣位也;(名亦同别,而义大异。)
初住断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正因理心发,名法身德;了因慧心发,名般若德;缘因善心发,名解脱德。)
一心三观,任运现前,具佛五眼,成一心三智,行五百由旬,初到宝所,初居实报净土,亦复分证常寂光净土。证念不退,无功用道。现身百界,八相作佛,与别初地齐。
二住至十住,与别十地齐;初行与别等觉齐;二行与别妙觉齐;三行已去,所有智断,别教之人,不知名字。
(六)圆教的究竟即
究竟即佛者,妙觉极果,断四十二品微细无明永尽,究竟登涅槃山顶,以虚空为座,成清净法身,(一一相好,等真法界。)居上上品常寂光净土,亦名上上品实报无障碍净土。性修不二,理事平等。
(七)圆教的修证果位
此教名最上佛法,亦名无分别法,以界外灭谛为初门,当体即佛,而能接别、接通。接别者,上根十住被接,中根十行被接,下根十向被接。按位接,即成十信;胜进接,即登初住。接通已如通教中说。故曰:别教接贤不接圣,通教接圣不接贤。以别若登地,乃名为圣,证道同圆,不复论接。通八人上,便名为圣,方可受接,若干慧、性地二贤,仅可称转入别圆,未得名接。若藏教,未入圣位,容有转入通、别、圆义,已入圣后,保果不前,永无接义,直俟法华,方得会入圆耳。
(八)圆教的十法成乘
十法成乘者,一观不思议境,(其车高广。)二真正发菩提心。(又于其上,张设幰盖。)三善巧安心止观。(车内安置丹枕。)四以圆三观破三惑遍。(其疾如风。)五善识通塞。(如车外枕,亦作轸。)六调适无作道品、七科三十七分。(有大白牛,肥壮多力等。)七以藏通别等事相法门,助开圆理。(又多仆从而侍卫之。)八知次位,令不生增上慢。九能安忍,策进五品,而入十信。十离法爱,策于十信,令入十住,乃至等妙。(乘是宝乘,游于四方,直至道场。)
上根观境,即于境中,具足十法;中根从二,展转至六,随一一中,得具十法;下根须具用十也。
又复应知,说前三教,为防偏曲,文意所归,正归于此。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圣严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