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成熟酥。
次闻法华,开权显实,方得圆教实益。如转熟酥而成醍醐。
然只此别五时法,亦不拘定年月日时,但随所应闻,即便得闻。如来说法,神力自在,一音异解,岂容思议?又有根稍利者,不必具历五味,或但经四番、三番、二番陶铸,便得入实。若于阿含、方等、般若,随一悟入者,即是秘密、不定二种化仪所摄。复有众生,未堪闻法华者,或自甘退席,或移置他方,此则更待涅槃捃拾,或待灭后余佛,事非一概。熟玩法华玄义、文句,群疑自释。
化仪四教说
一、顿教
顿有二义:一顿教部,谓初成道,为大根人之所顿说,唯局华严。(凡一代中,直说界外大法,不与三乘共者,如梵网、圆觉等经,并宜收入此部,是谓以别定通,摄通入别也。)
二顿教相,谓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及性修不二、生佛体同等义,则方等、般若诸经,悉皆有之。
二、渐教
渐亦二义:一渐教部,谓惟局阿含为渐初。(凡一代中,所说生灭四谛、十二缘生、事六度等,三乘权法,并宜收入此部。)方等为渐中。(凡一代中,所说弹偏斥小、叹大褒圆等经,及余四时所不摄者,并宜摄入此部,如增上缘,名义宽故。)般若为渐后。(凡一代中,所说若共不共,诸般若教,并宜摄入此部。)
二渐教相,谓历劫修行,断惑证位次第,则华严亦复有之;法华会渐归顿,不同华严初说,故非顿。不同阿含、方等、般若,隔历未融,故非渐,然仍双照顿渐两相。
三、秘密教
秘密亦有二义:一秘密教,谓于前四时中,或为彼人说顿,为此人说渐等,彼此互不相知,各自得益。(法华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故非秘密。)
二秘密咒,谓一切陀罗尼章句,即五时教中,皆悉有之。
四、不定教
不定亦有二义:一不定教,谓于前四时中,或为彼人说顿,为此人说渐,彼此互知,各别得益;即是宜闻顿者闻顿,宜闻渐者闻渐也。(法华决定说大乘,故非不定教相。)二不定益,谓前四时中,或闻顿教得渐益,或闻渐教得顿益,即是以顿助渐、以渐助顿也。(随闻法华一句一偈,皆得受记作佛,故非不定益也。)
五、化仪四教的教部教相
顿教部,止用圆别二种化法;渐教部,具用四种化法;显露不定既遍四时,亦还用四种化法;秘密不定亦遍四时,亦还用四种化法。
顿教相,局惟在圆,通则前之三教,亦自各有顿义,如善来得阿罗汉等;渐教相,局在藏通别三,通则圆教亦有渐义,如观行、相似、分证、究竟等。
秘密教,互不相知,故无可传;秘密咒,约四悉檀,故有可传。
不定教,不定益,并入前四时中,故无别部可指。
六、化仪四教的教观
约化仪教,复立三观。谓顿观、渐观、不定观。盖秘密教,既不可传,故不可约之立观;设欲立观,亦止是顿、渐、不定,三法皆秘密耳。
今此三观,名与教同,旨乃大异。何以言之?顿教指华严经,义则兼别;顿观唯约圆人,初心便观诸法实相,如摩诃止观所明是也。渐教指阿含、方等、般若,义兼四教,复未开显;渐观亦唯约圆人,解虽已圆,行须次第,如释禅波罗蜜法门所明是也。不定教指前四时,亦兼四教,仍未会合;不定观,亦唯约圆人,解已先圆,随于何行,或超或次,皆得悟入,如六妙门所明是也。(此本在高丽国,神洲失传。)
问:但说圆顿止观即足,何意复说渐及不定?
答:根性各别,若但说顿,收机不尽。
问:既称渐及不定,何故惟约圆人?
答:圆人受法,无法不圆;又未开圆解,不应辄论修证,纵令修证,未免日劫相倍。
化法四教说
一、为何有化法四教
法尚无一,云何有四?乃如来利他妙智,因众生病而设药也,见思病重,为说三藏教,见思病轻,为说通教,无明病重,为说别教,无明病轻,为说圆教。
二、三藏教
三藏教,四阿含为经藏,毗尼为律藏,阿毗昙为论藏。此教诠生灭四谛,(苦则生、异、灭三相迁移,集则贪、瞋、痴、等分,四心流动,道则对治易夺,灭则灭有还无。)亦诠思议生灭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亦诠事六度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亦诠实有二谛。(阴、入、界等实法为俗,实有灭乃为真。)开示界内钝根众生,令修析空观,(观于地、水、火、风、空、识六界,无我我所。)出分段生死,证偏真涅槃。正化二乘,傍化菩萨。
三、三藏教的六即及其修证
亦得约当教,自论六即。
(一)藏教的理即
理即者,偏真也。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因灭会真,灭非真谛,灭尚非真,况苦、集、道,真谛在因果事相之外。故依衍教,判曰偏真。
(二)藏教的名字即
名字即者,学名字也。知一切法,从因缘生,不从时、方、梵天、极微、四大等生,亦非无因缘自然而生。知因缘所生法,皆悉无常无我。
(三)藏教的观行即
观行即者,一五停心,二别相念,三总相念,外凡资粮位也。五停心者,一多贪众生不净观,二多瞋众生慈悲观,三多散众生数息观,四愚痴众生因缘观,五多障众生念佛观。以此五法为方便,调停其心,令堪修念处,故名停心也。别相念者,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对治依于五蕴所起四倒也。总相念者,观身不净,受、心、法,亦皆不净;观受是苦,心、法、身,亦皆苦;观心无常,法、身、受,亦皆无常;观法无我,身、受、心,亦皆无我也。
(四)藏教的相似即
相似即者,内凡加行位也,一暖,二顶,三忍,四世第一。得色界有漏善根,能入见道。
(五)藏教的分证即
分证即者,前三果有学位也。初须陀洹果,此云预流,用八忍八智,顿断三界见惑,初预圣流,名见道位。二斯陀含果,此云一来,断欲界六品思惑,余三品在,犹润一生。三阿那含果,此云不还,断欲界思惑尽,进断上八地思,不复还来欲界,此二名修道位。
(六)藏教的究竟即
究竟即者,三乘无学位也。一小乘第四阿罗汉果,此含三义:一杀贼,二应供,三无生。断三界见思俱尽,子缚已断,果缚尚存,名有余涅槃;若灰身泯智,名无余涅槃。二中乘辟支佛果,此人根性稍利,逆顺观察十二因缘,断见思惑,与罗汉同,更侵习气,故居声闻上。
三大乘佛果,此人根性大利,从初发心,缘四谛境,发四弘誓,即名菩萨,修行六度。初阿僧祇劫,事行虽强,理观尚弱,准望声闻,在外凡位。第二阿僧祇劫,谛解渐明,在暖位。第三阿僧祇劫,谛解转明,在顶位。六度既满,更住百劫,修相好因,在下忍位。次入补处,生兜率天,乃至入胎、出胎、出家、降魔、安坐不动时,是中忍位。次一剎那,入上忍。次一剎那,入世第一,发真无漏三十四心,顿断见思,正习无余;坐木菩提树下,以生草为座,成劣应身,(如释迦丈六,弥勒十六丈等。)受梵王请,三转*轮,度三根性;缘尽入灭,与阿罗汉、辟支佛,究竟同证偏真法性,无复身智依正可得。
(七)藏教的修证果位
此教具三乘法:声闻观四谛,以苦谛为初门,最利者三生,最钝者六十劫,得证四果。辟支观十二因缘,以集谛为初门,最利者四生,最钝者百劫,不立分果,出有佛世名缘觉,出无佛世名独觉。菩萨弘誓六度,以道谛为初门,伏惑利生,必经三大阿僧祇劫,顿悟成佛。然此三人,修行证果虽则不同,而同断见思,同出三界,同证偏真,只行三百由旬,入化城耳。
(八)藏教的十法成乘
十法成乘者:一观正因缘境,破邪因缘、无因缘二种颠倒。二真正发心,不要名利,惟求涅槃。(二乘志出苦轮,菩萨兼悯一切。)三遵修止观,谓五停名止,四念名观。四遍破见爱烦恼。五识道灭、还灭、六度,是通,苦集流转六蔽,是塞。六调适三十七品,入三脱门。七若根钝不入,应修对治事禅等。八正助合行,或有薄益,须识次位,凡圣不滥。九安忍内外诸障。十不于似道而生法爱。是为要意,利人节节得入,钝者具十法方悟。
四、通教
通教,钝根通前藏教,利根通后别圆,故名为通。又从当教得名,谓三人同以无言说道,体法入空,故名为通。此无别部,但方等、般若中,有明三乘共行者,即属此教。诠无生四谛,(苦无逼迫相,集无和合相,道不二相,灭无生相。)亦诠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痴如虚空,乃至老死如虚空;无明如幻化,不可得故,乃至老死如幻化不可得。)亦诠理六度行,(一一三轮体空。)亦诠幻有空二谛,(幻有为俗,幻有即空为真。)亦诠两种含中二谛,(一者幻有为俗,幻有即空不空,共为真;是通含别二谛,故受别接。二者幻有为俗,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为真;是通含圆二谛,故受圆接。)亦诠别入通三谛,(有漏是俗,无漏是真,非有漏非无漏是中。)亦诠圆入通三谛。(二谛同前,点非漏非无漏,具一切法,与前中异。)开示界内利根众生,令修体空观,(阴、界、入,皆如幻化,当体不可得。)出分段生死,证真谛涅槃。正化菩萨,傍化二乘。
五、通教的六即及其修证
…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