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圣严法师)▪P8

  ..续本文上一页说《法华经》的时段,究竟何者在前何者在后,就无定论了。

  

  注释

  

  1.「章安尊者云」:这段文字,录自《大正藏经》三十三册八一二页下至八一三页上。于「即是其事」句与「何得言小乘」句之间,章安的原文尚有:「故增一经说,释迦十二年中略说戒,后瑕玼起,乃广制;长阿含游行经说,乃至涅槃」的数句文字,被旭师省略。又在「知三十年也」句与「大智度论云」句之间,章安的原文尚有:「言四十年后,说法华一乘。法华经中弥勒言:佛成道来,始过四十余年。然不可言,法华定在大品经后,何故」的数句文字,亦被旭师省略。略掉并无损失,全录则更明白。

  

  2.「人言」:此「人」是指晋代所谓「南三北七」中的隐士刘

  所说,他的五时,第一时是五戒十善的人天教,第二时是有相的三乘教,第三时是空宗的无相教。章安对其仅说别五时而未言通五时,提出批判。

  

  3.「大智度论云」:由于《大智度论》是《大品般若经》的释经论,既在此论提及须菩提尊者听闻《法华经》的例子,可知佛说般若未必是在佛说法华之前了。

  

  4.「举手低头,皆得作佛」:是佛在《法华经‧方便品》所说的偈语:「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

  

  原文

  

  论曰:智者、章安,明文若此,今人绝不寓目,尚自讹传「阿含十二方等八」之妄说,为害甚大,故先申通论,次申别论。

  

  语译

  

  智者大师及章安尊者,已有如此的明文,迄于今日的天台学派中人,竟尔绝然不去阅读,尚且以讹传讹地跟着乱说什么「阿含十二方等八」的偈语,对于圣教,为害极大。因此论列,先辨通五时,次辨别五时如下。

  

  注释

  

  「阿含十二方等八」:此一偈语,已在本书绪论第一节中论列过了,传说是出于唐代的荆溪大师,而唯见载于元代的《四教仪备释》及《四教仪集注》。

  

  二、何谓通五时

  

  原文

  

  先明通五时者:自有一类大机,即于此土,见华藏界,舍那身土,常住不灭,则华严通后际也;只今华严入法界品,亦断不在三七日中。复有一类小机,始从鹿苑,终至鹤林,唯闻阿含、毗尼、对法,则三藏通于前后明矣。章安如此破斥,痴人何尚执迷!复有一类小机,宜闻弹斥褒叹,而生耻慕,佛即为说方等法门,岂得局在十二年后、仅八年中!且如方等陀罗尼经,说在法华经后,则方等亦通前后明矣。复有三乘,须历色心等世出世法,一一会归摩诃衍道,佛即为说般若,故云:从初得道乃至泥洹,于其中间,常说般若,则般若亦通前后明矣。复有根熟众生,佛即为其开权显实,开迹显本,决无留待四十年后之理,但佛以神力,令根未熟者不闻,故智者大师云:「法华约显露边,不见在前,秘密边论,理无障碍。」且如经云:「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授记作佛。」如是法者,岂非妙法?又梵网经云:「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坐金刚华光王座」等,岂非亦是开迹显本耶?复有众生,应见涅槃而得度者,佛即示入涅槃,故曰:「八相之中,各具八相,不可思议。」且大般涅槃经,追叙阿阇世王忏悔等缘,并非一日一夜中事也。

  

  圣严识:这段文字,是依据智者大师的《法华玄义》所作的申论,目的是在纠正当时一般天台学者的讹传。因为根据法华及梵网等经文所示,如来说法,唯在于应机,不在于固定的某一时段,仅说某一部经,否则即与事实不符。此种看法,在近世的学者们尚未以历史的方法论,提出经典成立史的考证说明之前,的确非常重要。若以今天的研究而言,已由西方及日本佛教学者们,根据佛典原典语言学以及印度佛教思想史的推论,告诉我们佛教圣典的次第成立,是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即使是最早完成的四种《阿含经》,也不是同一时代的产物,大乘经典的陆续出现,即使是初期的《法华经》等,已是佛灭之后数百年间的事。不过今人已有共识,大乘经典纵然不是出现于如来住世时代,的确仍是出于如来化世的本怀,所以不仅是佛法,尤其更能彰显如来的悲智广大。故以今日的观点,来看古人的时教判释,虽宜感念他们的贡献,体认他们的苦心,尊敬他们的博通群经,欣赏他们组织和分析的周密细腻,但已不是要我们跟着来作同一模式的思考了。

  

  语译

  

  首先说明通五时论:

  

  1.就有一类大根机的众生,即于此娑婆国土,能亲见华藏世界卢舍那佛的实报净土,永劫常住不灭(〈此见于《法华玄义》卷十下所引《像法决疑经》的内容〉)。因此可知,《华严经》的内容,也通于华严时段之后的根机了;即以《华严经‧入法界品》而言,亦断定不仅是在佛初成道三七二十一日之内说出的。

  

  2.另有一类小根机的众生,是指如来于鹿野苑初转*轮,度五比丘,直到如来于拘尸那城鹤林涅槃为止,都只听闻阿含部、律部、论部的所谓小乘三藏,可知藏教的根机,也通于五时的前后。章安尊者已作如此明白的破斥,何以尚有一类愚痴之人执迷不悟呢?

  

  3.又有一类小乘根机的人,听闻了有关弹斥小乘而褒叹大乘的佛法之后,便生起耻为小乘而欣慕大乘之心,佛陀即为他们宣说方等法门的经典。怎么可能一定要局限在十二年的阿含时之后的仅仅八年之中,才说方等经典呢?且如《方等陀罗尼经》,是在《法华经》之后宣说的,由此可见,方等时亦是通于前后的。

  

  4.还有比较利根的三乘人,需要

  历色及心等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然后一一会归大乘法门的摩诃衍道,佛陀对于这一类人,便说般若经典,是故《金刚仙论》卷一云:「相传云,如来一代,成道乃至涅槃,恒说摩诃般若、华严、大集。」以此可知,般若时亦是通于前后的了。

  

  5.还有一类根机已熟的众生(人),佛陀对他们便用开权显实、开迹显本的法门,决计没有要留待到成道四十年后才说的理由。不过佛陀以其神力,使得根机未熟的人听不到而已。是故智者大师于《法华玄义》卷十下云:「法华显露边论,不见在前;秘密边论,理无障碍。」且如《法华经‧譬喻品》云:「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受记作佛。」昔年闻的「如是法」,岂不就是《妙法莲华经》呢?又如《梵网经》有云:「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坐金刚华光王座」(〈参看旭师的《梵网经合注》及《玄义》二书〉)等,岂不也就是开迹显本的法华时呢?

  

  6.尚有一类众生,应于见到释尊即将进入涅槃,才能得度的,佛陀即为他们示现般大涅槃,所以有云:「八相之中,各具八相,不可思议。」且《大般涅槃经》中,追述阿阇世王忏悔等因缘,也并不是仅在一日一夜之间发生的事。

  

  注释

  

  1.「大机」与「小机」:机是根机,具有潜在的可塑性者称为根机。堪受大乘的菩萨法者,名为大机,仅能接受二乘小法所化者,名为小机。此处的「一类大机」,是指华严时中所摄的众生;「一类小机」,是指阿含时中但闻小乘三藏教法的众生。

  

  2.「华藏界舍那身土」:「华藏界」具名「莲华藏世界」,又简称「华藏世界」。这是相对于化身佛释迦如来所居的娑婆世界,而说的报身佛所居净土,通常称为圆满报身卢舍那佛,住于实报庄严净土,唯法身大士得见、得亲近。

  

  唐译八十卷本《华严经》卷八云:「此华藏庄严世界海,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于世界海微尘数劫,修菩萨行时,一一劫中,亲近世界海微尘数佛,一一佛所净修世界海微尘数大愿之所严净。」可知佛的报身报土,是由于在无量劫中、亲近无量数佛,修无量数大愿而成就的。

  

  法藏大师的《华严经探玄记》卷三,解释「华藏」之名有云:「藏是含摄义、出生义、具德义。此中通论有二义:一由此土内含摄一切人法等诸法门故;二含摄一切诸余剎故。」可知此一净土,本为事事无碍,事理双圆的华严境界,然于唐译《华严经》卷八至卷十的〈华藏世界品〉中,是用形相来描述介绍的,大略有上下二十重,周围十一周,复由此数,随方各摄十方,总数一百十一,犹如天地珠网分布,构成华藏世界,毗卢遮那如来即是居住此一世界的中心。

  

  「舍那」的梵语是毗卢舍那,或译毗卢遮那(Vairocana)等,晋译六十卷本《华严经》译作「卢舍那」,《华严经探玄记》称毗卢舍那,八十卷本《华严经》有〈毗卢遮那品〉,可见此二名本是一名,贤首法藏懂梵文,所以未将此二名视为两种不同的佛身。天台家未勘对梵文,故以毗卢舍那、卢舍那、释迦,配上如来的法身、报身、应身解释;例如《法华文句会本》卷二十五有云:「法身如来名毗卢,此翻

  一切处,报身如来名卢遮那,此翻净满,应身如来名释迦,此翻能仁。」相沿迄今,中国佛教界,多用天台家的观点,以法身为理佛,报身为智佛,应身为事佛。甚至在每餐的食前供养,也是如此唱诵的。

  

  3.「三七日中」:这是依据《法华经‧方便品》所云:「我(如来)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因此天台家有人判说「华严最初三七日」。佛初成道后于三七二十一日之中观树思惟,出于《法华经》,而《华严经》的开头只说如来「始成正觉」即以神力,「令此道场,一切庄严,于中影现。」未说于三七日中讲完《华严经》。而且《华严经》七处九会的性质内容,绝不仅是最初三七日中发生的事。旭师亦已看到八十卷本《华严经‧入法界品》的经文之中已有「诸大声闻,不能得见。」「诸大弟子虽在林中,亲近世尊,不见如来自在神力。」既已有了诸大声…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