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心鑰:教觀綱宗貫注(聖嚴法師)▪P8

  ..續本文上一頁說《法華經》的時段,究竟何者在前何者在後,就無定論了。

  

  注釋

  

  1.「章安尊者雲」:這段文字,錄自《大正藏經》叁十叁冊八一二頁下至八一叁頁上。于「即是其事」句與「何得言小乘」句之間,章安的原文尚有:「故增一經說,釋迦十二年中略說戒,後瑕玼起,乃廣製;長阿含遊行經說,乃至涅槃」的數句文字,被旭師省略。又在「知叁十年也」句與「大智度論雲」句之間,章安的原文尚有:「言四十年後,說法華一乘。法華經中彌勒言:佛成道來,始過四十余年。然不可言,法華定在大品經後,何故」的數句文字,亦被旭師省略。略掉並無損失,全錄則更明白。

  

  2.「人言」:此「人」是指晉代所謂「南叁北七」中的隱士劉

  所說,他的五時,第一時是五戒十善的人天教,第二時是有相的叁乘教,第叁時是空宗的無相教。章安對其僅說別五時而未言通五時,提出批判。

  

  3.「大智度論雲」:由于《大智度論》是《大品般若經》的釋經論,既在此論提及須菩提尊者聽聞《法華經》的例子,可知佛說般若未必是在佛說法華之前了。

  

  4.「舉手低頭,皆得作佛」:是佛在《法華經‧方便品》所說的偈語:「乃至舉一手,或複小低頭,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自成無上道,廣度無數衆。」

  

  原文

  

  論曰:智者、章安,明文若此,今人絕不寓目,尚自訛傳「阿含十二方等八」之妄說,爲害甚大,故先申通論,次申別論。

  

  語譯

  

  智者大師及章安尊者,已有如此的明文,迄于今日的天臺學派中人,竟爾絕然不去閱讀,尚且以訛傳訛地跟著亂說什麼「阿含十二方等八」的偈語,對于聖教,爲害極大。因此論列,先辨通五時,次辨別五時如下。

  

  注釋

  

  「阿含十二方等八」:此一偈語,已在本書緒論第一節中論列過了,傳說是出于唐代的荊溪大師,而唯見載于元代的《四教儀備釋》及《四教儀集注》。

  

  二、何謂通五時

  

  原文

  

  先明通五時者:自有一類大機,即于此土,見華藏界,舍那身土,常住不滅,則華嚴通後際也;只今華嚴入法界品,亦斷不在叁七日中。複有一類小機,始從鹿苑,終至鶴林,唯聞阿含、毗尼、對法,則叁藏通于前後明矣。章安如此破斥,癡人何尚執迷!複有一類小機,宜聞彈斥褒歎,而生恥慕,佛即爲說方等法門,豈得局在十二年後、僅八年中!且如方等陀羅尼經,說在法華經後,則方等亦通前後明矣。複有叁乘,須曆色心等世出世法,一一會歸摩诃衍道,佛即爲說般若,故雲:從初得道乃至泥洹,于其中間,常說般若,則般若亦通前後明矣。複有根熟衆生,佛即爲其開權顯實,開迹顯本,決無留待四十年後之理,但佛以神力,令根未熟者不聞,故智者大師雲:「法華約顯露邊,不見在前,秘密邊論,理無障礙。」且如經雲:「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授記作佛。」如是法者,豈非妙法?又梵網經雲:「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坐金剛華光王座」等,豈非亦是開迹顯本耶?複有衆生,應見涅槃而得度者,佛即示入涅槃,故曰:「八相之中,各具八相,不可思議。」且大般涅槃經,追敘阿阇世王忏悔等緣,並非一日一夜中事也。

  

  聖嚴識:這段文字,是依據智者大師的《法華玄義》所作的申論,目的是在糾正當時一般天臺學者的訛傳。因爲根據法華及梵網等經文所示,如來說法,唯在于應機,不在于固定的某一時段,僅說某一部經,否則即與事實不符。此種看法,在近世的學者們尚未以曆史的方法論,提出經典成立史的考證說明之前,的確非常重要。若以今天的研究而言,已由西方及日本佛教學者們,根據佛典原典語言學以及印度佛教思想史的推論,告訴我們佛教聖典的次第成立,是經過了相當長的時間;即使是最早完成的四種《阿含經》,也不是同一時代的産物,大乘經典的陸續出現,即使是初期的《法華經》等,已是佛滅之後數百年間的事。不過今人已有共識,大乘經典縱然不是出現于如來住世時代,的確仍是出于如來化世的本懷,所以不僅是佛法,尤其更能彰顯如來的悲智廣大。故以今日的觀點,來看古人的時教判釋,雖宜感念他們的貢獻,體認他們的苦心,尊敬他們的博通群經,欣賞他們組織和分析的周密細膩,但已不是要我們跟著來作同一模式的思考了。

  

  語譯

  

  首先說明通五時論:

  

  1.就有一類大根機的衆生,即于此娑婆國土,能親見華藏世界盧舍那佛的實報淨土,永劫常住不滅(〈此見于《法華玄義》卷十下所引《像法決疑經》的內容〉)。因此可知,《華嚴經》的內容,也通于華嚴時段之後的根機了;即以《華嚴經‧入法界品》而言,亦斷定不僅是在佛初成道叁七二十一日之內說出的。

  

  2.另有一類小根機的衆生,是指如來于鹿野苑初轉*輪,度五比丘,直到如來于拘屍那城鶴林涅槃爲止,都只聽聞阿含部、律部、論部的所謂小乘叁藏,可知藏教的根機,也通于五時的前後。章安尊者已作如此明白的破斥,何以尚有一類愚癡之人執迷不悟呢?

  

  3.又有一類小乘根機的人,聽聞了有關彈斥小乘而褒歎大乘的佛法之後,便生起恥爲小乘而欣慕大乘之心,佛陀即爲他們宣說方等法門的經典。怎麼可能一定要局限在十二年的阿含時之後的僅僅八年之中,才說方等經典呢?且如《方等陀羅尼經》,是在《法華經》之後宣說的,由此可見,方等時亦是通于前後的。

  

  4.還有比較利根的叁乘人,需要

  曆色及心等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然後一一會歸大乘法門的摩诃衍道,佛陀對于這一類人,便說般若經典,是故《金剛仙論》卷一雲:「相傳雲,如來一代,成道乃至涅槃,恒說摩诃般若、華嚴、大集。」以此可知,般若時亦是通于前後的了。

  

  5.還有一類根機已熟的衆生(人),佛陀對他們便用開權顯實、開迹顯本的法門,決計沒有要留待到成道四十年後才說的理由。不過佛陀以其神力,使得根機未熟的人聽不到而已。是故智者大師于《法華玄義》卷十下雲:「法華顯露邊論,不見在前;秘密邊論,理無障礙。」且如《法華經‧譬喻品》雲:「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受記作佛。」昔年聞的「如是法」,豈不就是《妙法蓮華經》呢?又如《梵網經》有雲:「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坐金剛華光王座」(〈參看旭師的《梵網經合注》及《玄義》二書〉)等,豈不也就是開迹顯本的法華時呢?

  

  6.尚有一類衆生,應于見到釋尊即將進入涅槃,才能得度的,佛陀即爲他們示現般大涅槃,所以有雲:「八相之中,各具八相,不可思議。」且《大般涅槃經》中,追述阿阇世王忏悔等因緣,也並不是僅在一日一夜之間發生的事。

  

  注釋

  

  1.「大機」與「小機」:機是根機,具有潛在的可塑性者稱爲根機。堪受大乘的菩薩法者,名爲大機,僅能接受二乘小法所化者,名爲小機。此處的「一類大機」,是指華嚴時中所攝的衆生;「一類小機」,是指阿含時中但聞小乘叁藏教法的衆生。

  

  2.「華藏界舍那身土」:「華藏界」具名「蓮華藏世界」,又簡稱「華藏世界」。這是相對于化身佛釋迦如來所居的娑婆世界,而說的報身佛所居淨土,通常稱爲圓滿報身盧舍那佛,住于實報莊嚴淨土,唯法身大士得見、得親近。

  

  唐譯八十卷本《華嚴經》卷八雲:「此華藏莊嚴世界海,是毗盧遮那如來,往昔于世界海微塵數劫,修菩薩行時,一一劫中,親近世界海微塵數佛,一一佛所淨修世界海微塵數大願之所嚴淨。」可知佛的報身報土,是由于在無量劫中、親近無量數佛,修無量數大願而成就的。

  

  法藏大師的《華嚴經探玄記》卷叁,解釋「華藏」之名有雲:「藏是含攝義、出生義、具德義。此中通論有二義:一由此土內含攝一切人法等諸法門故;二含攝一切諸余剎故。」可知此一淨土,本爲事事無礙,事理雙圓的華嚴境界,然于唐譯《華嚴經》卷八至卷十的〈華藏世界品〉中,是用形相來描述介紹的,大略有上下二十重,周圍十一周,複由此數,隨方各攝十方,總數一百十一,猶如天地珠網分布,構成華藏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即是居住此一世界的中心。

  

  「舍那」的梵語是毗盧舍那,或譯毗盧遮那(Vairocana)等,晉譯六十卷本《華嚴經》譯作「盧舍那」,《華嚴經探玄記》稱毗盧舍那,八十卷本《華嚴經》有〈毗盧遮那品〉,可見此二名本是一名,賢首法藏懂梵文,所以未將此二名視爲兩種不同的佛身。天臺家未勘對梵文,故以毗盧舍那、盧舍那、釋迦,配上如來的法身、報身、應身解釋;例如《法華文句會本》卷二十五有雲:「法身如來名毗盧,此翻

  一切處,報身如來名盧遮那,此翻淨滿,應身如來名釋迦,此翻能仁。」相沿迄今,中國佛教界,多用天臺家的觀點,以法身爲理佛,報身爲智佛,應身爲事佛。甚至在每餐的食前供養,也是如此唱誦的。

  

  3.「叁七日中」:這是依據《法華經‧方便品》所雲:「我(如來)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于叁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衆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如斯之等類,雲何而可度!」因此天臺家有人判說「華嚴最初叁七日」。佛初成道後于叁七二十一日之中觀樹思惟,出于《法華經》,而《華嚴經》的開頭只說如來「始成正覺」即以神力,「令此道場,一切莊嚴,于中影現。」未說于叁七日中講完《華嚴經》。而且《華嚴經》七處九會的性質內容,絕不僅是最初叁七日中發生的事。旭師亦已看到八十卷本《華嚴經‧入法界品》的經文之中已有「諸大聲聞,不能得見。」「諸大弟子雖在林中,親近世尊,不見如來自在神力。」既已有了諸大聲…

《天臺心鑰:教觀綱宗貫注(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