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老二哲学 认错,要有勇气

  老二哲学 -- 往事百语2 星云法师

  认错,要有勇气

  

  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位生性固执的男子驾着马车,往北方行去,途中遇到多年的老友。

  

  朋友问他:「你要往那里去?」

  

  这位男子回答:「我要去楚国。」

  

  朋友一脸狐疑地问道:「楚国是在南方,你往北方走,是背道而驰啊!」

  

  男子辩驳:「没关系!我的马非常优秀。」

  

  朋友无法理解,又问:「即使是一匹良驹,日行千里,但方向错误,还是没有办法到达目的地啊!」

  

  男子还是非常不以为然地说道:「你不用费心了!我有足够的旅费。」

  

  朋友说:「你就是有再多的旅费,但路的方向毕竟是不对的,你怎么能到得了楚国呢?」

  

  朋友虽然再三告诫他,这位男子仍然坚持己见,说道:「不打紧!我还有一个善于驭马的好车夫。」

  

  总之,任凭朋友如何分析解说,男子依旧执着自己的理由,「死不认错」。这就是人的愚痴,人的执着!

  

  我们不要以为这只是一则故事罢了,其实,类似的事情也经常发生在现代的社会。我曾经看过一个慈爱的母亲因为女儿即将到寒冷的山区旅行,怕她冻着,所以就和女儿说:「乖宝贝啊!你去的地方很冷,不要只顾到漂亮,要多带一点衣服去啊!」

  

  女儿回答:「不必了,冷的时候随便到什么地方都可以买到一件毛衣。」

  

  母亲不放心,说道:「寒带偏远的地方,通常很难找得到一家店面。」

  

  女儿还是说:「没关系,我可以找一个人家商借一件。」

  

  母亲说:「越冷的地方,人烟越稀少,你到那里去商借呢?」

  

  女儿说:「万一真的冷得没办法了,我马上回来,不就得了吗?」

  无论母亲如何地叮咛嘱咐,殷殷劝诱,做女儿的就是不肯多带一点衣服预备。

  

  「死不认错」就是一般人的通病。

  

  所以,「认错,要有勇气」,我一生都将这句话当成自己的座右铭。

  

  一九七一年,我想将朝山会馆的建筑列为佛光山第一期工程。因为我认为:现代佛教应该和社会大众结合为一体,能够提供好的食宿,才能让信徒安心欢喜地朝山拜佛,所以建议设立一座美轮美奂的朝山会馆,不料很少信徒支援这项建设,眼看工程无法进行。有一天,慈惠法师对我说:「台湾的信徒根本不懂什么叫作『朝山会馆』,他们只希望有殿堂可以拜佛,师父应该先建大雄宝殿才对。」我一听,觉得她的话非常合理,于是立刻修正,因此佛光山后来的建设一直非常地顺利。假如当初我只凭理想,没有「认错的勇气」,又何能有后来的方便呢?

  

  我提倡僧团的民主,效法佛陀时代的三番羯磨。每次在佛光山开会的时候,难免有一些徒众的意见与我不同,但只要合理,我立刻自己修正,所以我自许是一个「从善如流」的人,很怕徒众认为师父也是一个「死不认错」的人,久而久之,上焉者不敢违抗,只会唯唯诺诺,没有深思远虑;下焉者遵循效法,只知指责别人,不能检讨自己。这样一来,佛光山那里能突破创新,为众谋福呢?

  

  以我多年来授徒的经验,凡是能够接受教诲,「勇于认错」的人,大多进步得快;凡事觉得自己全部有理,「死不认错」的人,大多在原地踏步。像我常劝一些徒众既然不长于读书,就要及早学习其他技术,但他们却执着己见,不肯「认错」,结果花了许多年的时间钻研学问,才发现走错了路,后悔莫及。另有一些徒众做事不能顾全大局,懒惰又不和众,经过一再训诫,还「死不认错」,到头来没有一个单位肯要他做事。还有一些徒众溜单以后,虽然知道自己错了,却没有勇气向大众「认错」,只得流浪在外。我虽有心宽容接纳,基于宗门法规,也只有徒呼奈何!

  

  因此,人一生际遇的平顺安危,其实和自己能否「认错」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甚至古往今来,无论一个国家或一个团体,主事者乃至组成的份子,能够「认错」与否,往往就是成败得失的关键所在。像项羽之所以在楚汉之争中饮恨败北,就是因为他刚愎自用,所以众叛亲离,最后自刎于乌江,临终前还死不认错,喊着:「天亡我也!天亡我也!」三国名将周瑜,因为心胸狭窄,妒贤嫉能,错失联蜀灭魏的机会,却不知反省,反而感叹:「既生瑜,何生亮?」终致英年早逝。反观刘邦和曹操,一个原本籍籍无名,一个被世人称为奸雄,却因为能听从谏言,改正过失,而成就霸业。

  

  曾经做过中华民国经济部长的尹仲容先生,在一九五○年间担任外贸会主任委员时,曾颁布「中药限区采购办法」,三天后,发现资讯判断错误,立即取消前令,并且集合媒体,公开向大众「认错」道歉,当时有记者问他:「你这不是朝令夕改吗?」他率真地回答:「知道错了还不改正,这还了得?」由于尹先生实事求是,及时改正的风范,在当时引领台湾经济快速发展,至今仍为许多人怀念不已。

  

  最近报载,经营亚都饭店成绩卓著,获得中外一致好评的严长寿先生,被聘请到台北圆山饭店担任总经理时,原本意气风发,很想有一番作为,但不久之后就递上辞呈,因为工作人员无法改掉威权时代的习气,「死不认错」,配合困难,严先生眼见无法改进,只得拂袖而去。

  

  凡此都说明了:「认错要有勇气。」能够「勇于认错」,才不会失去发展的契机。

  

  记得三十年前,因为台北到佛光山路途遥远,北部的信徒纷纷请求佛光山在台北设立道场,好让他们可以常常听经礼佛。我也很想满足大家的需要,所以四处打听,看看有没有适合的场地。最初我们看中民权东路行天宫对面的一块土地,透过一位经纪人接洽,虽然一坪的价钱不及市价的三分之一,但佛光山还是负担不起,结果失去了这次的机会。后来,那块土地上面起了一座大厦,每次坐车经过时,我的心里都会生起一阵婉惜,总觉得对信徒虔诚的心意抱愧无比,因而发愿有一天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必定要在台北建一座空间宽敞的现代化道场。后来,信徒听说此事,有感于我为了不能给大家一处好地方拜佛而「认错」、难过,便发起大家协助出资。一九九四年,终于买下信义区一栋大楼中的几个楼层,集台北道场、中华佛光会总会、佛光缘美术馆、佛光缘滴水坊于一处,实现我多年来对于现代佛教建筑的四个理想:传统与现代结合、僧众与信众共有、修持与慧解并重、佛教与艺文合一。

  

  一九九二年夏季,因为耐特台风来袭,山洪暴发,雨水成灾,造成台湾南部地区一片汪洋泽国,佛光山东山的砂石也流失不少。当时我人在国外,闻后匆匆赶回,看到坍方流失的土石及满目疮痍的坡地,真是一阵伤感,但我没有责怪主事的职事照顾不周,防范不严,反而召集寺众,对大家说道:「这次意外事件怪我当初没有用心把挡土墙做好,让常住遭受损失。」徒众们听了之后,都异口同声地回答:「这不是挡土墙做得不够稳固,而是我们没有随时清理水道。」

  

  我们师徒互相认错,于是大家同心协力,奋力抢救,甚至邀请第八军团研究大地工程的工兵营上山协助,很快地,东山又恢复以往的宁静美好。从这件事,我深深感到:一个人要肯「认错」,才有人乐意帮忙。因此,所谓的「广结善缘」,不光是嘘寒问暖,解衣推食就够了,还应该在有「错误」的时候,能够做到「严以责己,宽以待人」。

  

  中国古时凡有灾祸,皇帝就下诏罪己,以求抚平人心,在今天民主时代的西方也有类似的情况出现。像去年(一九九八年),美国总统柯林顿因为绯闻案而闹得满城风雨,举世皆知。刚开始时,柯林顿不肯认错,对大法官做不实的证辞,结果引起民众反感,险遭国会议员弹劾。所幸他后来勇敢地出来,公开向全美国的人民道歉,终于获得民意支持,而稳住总统的宝座。可见一个人唯有「勇于认错」,才能获得大家的谅解,才有机会重新做人。

  

  久远以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临终时,犹念念不忘欠了邻人一只鸡无法偿还,直至今日,没有人批评苏格拉底的贫穷,反而称道他是一位坦然率真的哲人;三世纪前统一全印度的阿育王向小沙弥赔罪,自古以来,没有人耻笑阿育王以九五之尊礼拜道歉,反而同声赞美他「勇于认错」的美德。所以,「认错」不但不会失去自己的身份,反而能赢得更多的尊重。只可惜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的奥妙,行事强横,不肯低头,最后自己成了最大的输家。

  

  记得三十多年前,雷音寺首度重建时,一再商请门口的民房让售搬迁,以便道场的整体规划,虽经多次提出优惠的方案,屋主却始终执着己见,不肯利益别人。后来信徒因共修时进出不便,也多次好言劝告,对方还是依然故我,不肯让步,给人方便,结果招引众怒,真是损人又不利己。

  

  佛光山开山不久,请了附近一位乡民为我们做一些杂工。我曾给了他一些钱,请他买些果树的幼苗种在寺周,没想到他买好之后,种在自己的地上,而且暗中修筑水道,将寺院用水引到他的田园灌溉,还向人夸耀他的土地是黄金之地,犹如黄金一般宝贵,我心里不禁想到:你的果树黄金,都是因为佛光山而有,这有什么值得引以为荣?

  

  后来,我为了建大雄宝殿,向他情商购地,他的土地一日三涨,我问他:「你的名字叫作『祝成』,为什么没有『助成』的习惯呢?」

  

  他一付理所当然的样子,答道:「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打算,我不助成是应该的。」

  

  结果就因为他凡事不助成,引起大家反感,一致决议不再用他,后来听说连家人都不理睬他,这就是没有人缘的后果。

  

  许多人问我:为什么所到之处,都能受人欢迎?我自觉一生最大的长处就是能明理,肯「认错」,因此无论长幼尊卑都喜欢和我在一起。

  

  记得一九四九年,临别大陆…

《老二哲学 认错,要有勇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