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到台湾之际,曾有一位不认识的邻居想到台湾参加女青年大队,请我到台湾后,替她查问可行与否。因为我也是匆匆来台,什么状况都不了解,后来国共战争断航断讯,造成她无法来台。虽然当时是因时局变化太快,而非故意推诿拖延,但心中一直感到内疚。四、五十年之后,我特地花了六万港币,请她和家人一起到香港、马来西亚、泰国等地一游,以表达「认错」的诚意。看到她和家人游罢东南亚,满面春风,笑容可掬的样子,我也同感欢喜。
有一年,我率团到印度朝圣,途中请购了一尊石佛,拜托团员之一的蔡沧洲居士运回台湾。事后发觉这尊石佛重量达一百公斤,不知蔡居士是如何运到台湾的。想到自己当时只知道请购,却全然没有顾及别人搬运的辛苦,心中油然生起一股深深的歉意。后来我不时到他开设在善化的亚洲面包店买面包,以弥补自己的无心之过。蔡居士多年来,一师一道,护持佛光山,虽然不是因为我经常买他的面包,但我能够「勇于认错」,相信对于师徒之间道情的维系应该也有助长之处。至今这尊佛像陈列在佛光山宝藏馆内供人观赏,蔡居士佛国有知,当会原谅我的无知之失。
从小在美国留学长大的觉穆,在德州大学建筑系毕业之后,随我出家,回到台湾,一心想进佛光山丛林学院研读佛学,因适逢佛光山筹建南华大学,正好需要她的专长,所以要她先到大学筹备处帮忙。只见身躯瘦弱的她,南北奔波不停,时而到嘉义大林的南华大学监督施工进度,时而到宜兰礁溪的佛光大学了解工程状况。虽然她表示心甘情愿如此,但我还是觉得不忍,所以每次看到她回山,总要多给予一些招呼,也算是一种聊表心意的补偿,没想到她却更加卖力地工作,如今她已是净土文教基金会的副执行长。
出家学道一甲子以来,应事接物,使我悟出了一个做人的道理:「你对我错,你好我坏,你大我小,你乐我苦。」我不但将这个「四句偈」挂在口边教育徒众,而且经常引用一则故事来说明它的道理:
从前有一户姓张的人家与一户姓李的人家毗邻而居。张家经常吵闹不休,李家却和睦互敬。
有一天,张先生问李先生:「为什么你们家到处充满欢乐,我们家却天天像个战场一样?」
李先生回答说:「因为你们家都是好人,我们家都是坏人。」
张先生不解其意,问道:「此话怎讲?」
李先生答道:「譬如,在我们家,如果有人将茶杯打破了,一定有人赶快跑去『认错』:『是我不好,把杯子放得太靠边了,害你满身都弄湿了,有没有伤到手啊?』打翻的人也会连忙说:『没事,没事,是我自己不小心,对不起,让你吓着了。』但是,这件事如果发生在你们家,打翻的人会说:『是谁这么没大脑,把杯子放得这么靠边,害我全身都弄湿了?』另外一个人就立刻反驳:『是我放的杯子,怎么样?你自己不小心,还要赖到别人身上!』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大家都不肯『认错』,当然就不会安宁了。」
依空法师的弟弟张进辉居士在普门中学教书,育有两名天资聪颖,活泼可爱的儿子。有一天,他正为教育孩子的问题而伤脑筋时,听到我上述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马上拿回家去应用。在餐桌上,儿子抱怨饭菜不好吃,张居士马上满脸愧疚地说道:
「都是爸爸没有用,爸爸不能赚很多钱,不能提供你们很好的生活。爸爸对不起你们!」
儿子们听到爸爸「认错」,反而觉得又感动,又赧然,两个人一致说道:「爸爸最伟大,我们要好好念书,将来用最好的东西来孝顺爸爸。」
可见「认错」没有大小之分,只在于我们是否具有「勇气」;而能够真诚「认错」的人,才能够处处祥和,一片欢喜。
佛教十分注重「认错」的修持,除了有各种忏悔法门之外,丛林道场选任住持当家,也以是否有供养大众,「勇于认错」的美德作为标准之一,因为有「认错勇气」的人才能够以身教领众、教众、服众、和众。像晋朝的法遇禅师,是江陵长沙寺的住持,有一天收到师父道安大师寄来的荆杖,立即领悟:这是师父在训诫他不久前对一名沙弥喝酒只略施处罚而没有迁单的过失。于是立即鸣钟集众,向荆杖烧香致意,表示敬领师训之后,便伏在地上,命维那师杖笞三下,并且垂泪自责,此后僧俗二众更加精进道业。禅门语录中更是充满师徒之间以喝骂论道的公案,不但徒弟在错误时,能够勇于认罪,即使老师不对,也有俯首道歉的雅量。正因为如此,禅宗能以活泼伶俐的道风流传久远。
所谓「不怕念头起,只怕觉照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人,不怕犯错,就怕没有「认错的勇气」。在今天开放的时代里,常看到坊间书籍及知名人士都在鼓励大家「前进,要有勇气」、「表达,要有勇气」,我常想:是否更应该提倡「认错,要有勇气」的精神?因为唯有父母与子女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老板与伙计之间、长官与属下之间都能具有「勇于认错」的美德,我们的国家才能更进步发展,我们的社会才会更温馨祥和。
(佛光卅三年-一九九九年七月)
《老二哲学 认错,要有勇气》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