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二哲学 -- 往事百语2 星云法师
要利用零碎的时间
我十二岁出家之后,就进入佛学院念书。我的同学都是高头大马的成年人,在年龄上、在思想上就差了一截,最困难的还是面对艰涩的佛学名相,让我最为头痛,每次上课,我都是在如聋若哑,不知所云中苦苦捱过。
有一天,海珊法师大概看我们不知道如何用功,语重心长地向大家说道:「你们要会利用零碎的时间啊!」这句话如同晨钟暮鼓般,给我很大的启发。我数十年来,分秒必争,不但学业得到迅速的进步,甚至许多心愿、事业也都是在「零碎的时间」中完成。「利用零碎的时间」这句话也就成为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法语之一。
其实,人的一生,即使能活到百岁高龄,为了生活上的需要,也不得不将时间分割成零碎片断,例如,我们有时需要吃饭,有时需要睡觉,有时需要处理公务,有时需要办理私事。为了吃一餐饭,就得花时间去想菜单、买菜、洗菜、烹煮、洗碗,即使自己不动手,上馆子去吃,也得要花上时间走上一段路,还要找座位,点菜单,等着侍者将饭菜端来。为了睡觉,我们得时常打扫房舍,整理床铺,有时候躺下来,还会辗转反侧,无法立即成眠。吃饭、走路、睡觉,其实并不一定是自己心甘情愿要做的事情,却是每个人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事情。在我们短暂的生命旅途中,如果将每天吃饭、睡觉、走路、上厕所、洗澡的时间全部扣除,还剩下多少时间呢?即使人生还有数十寒暑,如果除去嗷嗷待哺,懵懂无知的幼年,及垂暮多病,心力交瘁的老年,真正能够发挥智慧,奉献社会的时间,还剩多少时间呢?所以人生的时光,少得有如海中之沤,水中之泡,实在是太有限、太短暂了。既然「时间零碎」是生活中的一项事实,懊恼无用,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进而善用它,将它转化为一股激励向上的力量,实现我们的理想,创造我们的事业,集合诸多「零碎的时间」,成为整体人生,如此也就庶几无愧于难得的人身了。
我回想自己一生当中,光是为了等车子、等客人、等上课、等开会、等吃饭,就不知道花了多少时间,后来我发觉:被人等待固然是一种残忍的行为,学习等待却是一种至高的艺术,所以我自己除了保持守时守信的习惯之外,也喜欢利用等待的「零碎时间」,计划做事的先后程序、考虑人我的彼此关系、甚至思考文章的内容铺排、佛学上难懂的名相,或回忆读过的名著佳作等,如此一来,不但培养我集中意志的习惯,也增进我从「闻、思、修」进入三摩地的能力。
回忆在四十多年以前,我曾经坐煤矿小火车去台北县菁洞坑弘法,途中在一座不知名的小站上,火车突然停止不走,五分钟、十分钟过去了,还没有发动的迹象,车上的乘客无不焦急地来回走动、探问,我觉得因缘既是如此,何不平心静气地做些事情。就在人来人往的车厢里,我反复思惟,很快地完成了一篇腹稿,半个小时之后,火车启动。到了菁洞坑下车,我再度利用弘法空档的「零碎时间」,将刚才所思所想的一挥而就,这就是《今日佛教杂志》的发刊词──「我们的宣言」。
由于我懂得利用「零碎时间」,订计划、想办法,所以,无论是坐火车、坐汽车、坐飞机、坐轮船,无论要花费多少钟点,路程多么曲折辗转,我不但从未感到时间难捱,反而觉得是席不暇暖的弘法生涯中最大的享受,所以我常常自豪地告诉别人:「公路、天空是我的床铺,汽车、飞机是我的餐厅,一本书和膝盖是我的书桌,一只笔是我所有的动力。」所以过去几十年,我南来北往,乃至国内外来回,一点都不觉得浪费时间,甚至觉得「零碎时间」也不够用。记得有一次在华航飞机上,曾在翻阅杂志时,见到张岳军先生的大作,里面佳句不断,明知即将着陆,还是不忍释手,终因时间不够,无法看完,下了飞机之后,只记得刚开始的一句是「人生七十才开始」,其它内容已不及阅读,不免遗憾万千。高希均教授的感人大作「八张飞机票」也是在飞机上看到的,但也因为匆匆一览,现在回想内容,也记不清楚了。直到现在,我每次只要一上飞机,就赶紧阅读书报杂志,恨不得一口气全都看完,以致于到达忘我的境界,深深感念到经中所谓的「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是多么奥妙的哲理。原来,听闻不足,必须补于思考;思考不足,必须补于实践。而思考的训练、修行的实践,都必须靠永恒持续地精进不懈,其中,「零碎时间」就是我们用功的最好时刻。
例如,我在佛学院就读的时候,为了遵守海珊法师那句「要利用零碎的时间」,无论是扫地、司水、典座、行堂、洗碗等,我都保持正念,思惟观察,或者替常住或别人设想,因为身体虽然劳动,头脑却不会受到影响,所以我看起来好象整天做事,没有读书,但总能考得高分,令人羡慕。
五十多年前,我刚来台湾的时候,每天清晨为寺院拉车采买用品,一路上,一句「观世音菩萨」的圣号陪伴着我,让我忘却了是非人我、称讥毁誉,每天悠游在法海之中,因此无论什么难事加身,都不觉得辛苦。后来我南北弘法,常常坐在公车或火车上,一根根的电线杆、一畦畦的稻田也都化为我称念「阿弥陀佛」圣号的念珠,飞扬在宇宙虚空之中,偶而竟也能到达「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的忘我境界,我发现诸佛菩萨不但在我内心的深处,甚至法身也在山河大地、鸟叫虫鸣里彰显无遗。
近三十年来,法务倥偬,但即使在坐困卧眠的「零碎时间」里,诸佛菩萨的圣容仍在我脑海里盘桓不已,诸佛菩萨的圣号仍在我耳际中荡漾回旋。我始终觉得:如果生活中没有了「零碎时间」,就好象画满一纸的国画,缺少了生命的张力与美感。
我最初尝试以文字弘扬佛法时,常常镇日思惟,搜索枯肠,甚至挑灯夜战,伏案终宵,也不见得写出什么东西,但往往在走路、等人的「零碎时间」里,却能触景生情,灵光乍现,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神来之笔,最初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后来我仔细回忆往事,才明白时间或久或暂不是学习的绝对要素。
一九五七年,我住在新北投普门精舍,印象中云光山色,花树婆娑。像我曾经花了一个暑假,一、二个月的时间,读完蔡东藩先生四十册的《中国历史通俗演义》,但是到头来什么也记不得,只觉得他对佛教不友善,也不是议论公正的历史学家;四十年前,《中央日报》连载的武侠小说,如卧龙生的〈玉钗盟〉,诸葛青云的〈护旗〉等等,多年以来,都是我晨间阅报先读为快的作品,但是到现在,竟然一点记忆也没有。十年前,尽管朋友们推荐我读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像《神雕侠侣》等,而且我也曾在香港和金庸先生晤面畅谈,但是由于我怕记不起那许多每天不吃饭、不谋生,只在刀光剑影中来去挥舞的侠女勇士们,所以想想还是不去接触也罢。反而四十多年前的同道、信徒,即使只花了一、两分钟「零碎的时间」,见过一次面,到今天,不但他们的名字我都能叫得出来,而且谈话的内容、事物的背景,也都历历在目,难以忘怀,可见心念上的东西不一定要花长久的时间,佛教所谓的「一念三千」、「胸中法界」,诚乃不虚之言也。
二、三十年前,电视播放「保镖」、「西螺七剑」等连续剧,我也跟着大家好奇,凑热闹,如此持续数月之久,可是到现在却一点印象都没有。当时有一个小女孩跟着母亲来寺院煮饭多年,法师们才刚讲过的佛门人物故事,再问她人名、内容,她都一概不知;但只要信徒们一提到李璇、白嘉莉、欧阳菲菲等演艺人员,她却能如数家珍,津津乐道。这也说明了每个人的根器不同,心思着力的方向不一,就会在八识田里种下了不同的种子,所以花时间的长短,不是成事的原因。
一九四五年,我到焦山佛学院继续学业,因为焦山位在扬子江中心,所以每天药石(晚斋)过后,总喜欢走到门外沙滩上散步,一走数里之遥,因为面对那一望无际的江水,思绪就好象波波相继的浪潮般,从远处拍岸而来;起伏的念头也如同暮霭返家的帆船般,不断驶进心中的港口。在那段美好的时光里,我虽无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佳句,但也偶有小诗习作登在《新江苏报》上,对我日后从事佛教文艺创作,不无鼓舞。数十年后的今天,厕所文学、马路文学、会议文学流行于世,有人说那是胡思乱想下的产品,我却觉得如果在「零碎时间」里,能用正念对治妄念,未尝不是好事;当然最高的境界,是以无念对治正念,但何其难也!
一九五二年开始,我驻锡宜兰,每天总有一些青年们喜欢来到寺院里听经,他们问我:「青年在佛教里能做些什么事情?」于是,我开始教他们「利用零碎的时间」,作纸人、画连环图。我们每天就骑着脚踏车,带着这些纸做的道具,到乡村的露天广场里,一面采取通俗方式说法,一面以玩纸戏、放幻灯片来作辅助,结果往往吸引了许多人前来闻法,这在当时佛教不普遍的年代里,真是莫大的鼓励。我们每天骑着脚踏车,带着抖擞的精神前往各乡村邻里布教,总能载满法喜的心情返回寺中。有一天,在归程时,看到朦胧的月色,我突然心有所感,回到寺院寮房,赶紧拿出纸笔,就着微弱的灯光,写下「弘法者之歌」,由于颇受佛教青年的欢迎,更鼓舞我创作佛教圣歌的兴致,像后来的「西方」、「祈求」、「钟声」、「甘露歌」、「菩提树」、「伟大的佛陀」、「快皈投佛陀座下」、「青年佛教的歌声」、「佛光山之歌」、「信心门之歌」、「佛教驱邪总动员」、「佛化婚礼祝歌」等等,也都是我在「零碎时间」酝酿思惟,而后一气呵成的作品。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有一次应邀到新营高中主持佛学讲座,当汽车飞驰在高速公路上时,偶然一剎那间,心中灵光一现,忽然赞颂三宝的词句全都涌现在脑海里,我立即请同车…
《老二哲学 要利用零碎的时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