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香港人对出家人也一改以往的态度,对他亲切而有礼。尤其近几年来,我在世界各地弘法,发现香港移民最为热忱,不但出钱出力,而且从不居功。问起他们学佛因缘,许多来自佛光山最早办的佛香精舍,让我感到十分欣慰,因为大家彼此都「没有错失良机」。
其他弟子如慧礼、依来等人在南非建寺时,正值种族纠纷最严重的期间;永光、永宁等人被派去菲律宾弘法时,也是内乱暴动最厉害的时候。尤其当地人大都信奉耶教,「佛教」是一个崭新的名词,可以说种种情况对我们都十分不利。幸好派在当地的徒众都具有共识,认为越苦难的地方,越需要佛法,所以宁可为法捐躯,也「不要错失良机」。只见他们不顾众人奇异的眼光及嗖嗖的枪声,在街巷市场弘法布教;不计辛苦疲惫,跋山涉水到乡间发放赈济品,短短几年间,大家对佛教都刮目相看了!一九九七年春节,菲律宾拉采瑞兹主教邀请在马尼拉佛光山讲堂僧信二众至岷仑洛天主教堂,共同为社稷祈福,因属首次,成为媒体竞相报导的新闻;前不久南非总统曼德拉先生也派人到约翰尼斯堡的南华寺访问,也是轰动一时。凡此都说明了「良机」固然有时候是天赐的佳缘,但更多的时候,是必须付出相当的努力,才会降临在我们的身上。
我祖籍扬州,居台半世纪,适逢中国多难,战乱频仍,我在青少年时期,历经颠沛流离,忧患相煎的岁月,目睹杀人盈野,血流成渠的惨状,身遭骨肉离散,天人永隔的悲剧。多年来,我深信许多人和我一样,世代的对立意识已然云淡风清,两岸彼此的隔阂才是大家心中未愈的伤痕。我有意促进彼此的沟通交流,却苦无机会。直到一九八七年,我参加泰王六十岁大寿的庆典,才有了转机。当时,大陆方面的代表──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长老暨其夫人也应邀在座,但碍于当时情势,我们彼此无法交谈。就在典礼刚开始不久,赵夫人突然咳嗽起来,坐在后面的慈惠法师拿出一颗止咳糖递给她。赵朴老当晚回赠大作以示感谢,我觉得「良机不可错失」,殷勤接待,在畅谈之际,欣知彼此在许多事情上都很有共识。后来听说世界佛教徒友谊会前两次大会因两岸名称问题,弄得场面十分尴尬,所以隔年的下一届大会的主办权成为烫手的山芋,我心生一念:危机正是「良机」,「不可错失」,遂主动争取由西来寺承担这个任务。为了加速完工时间,不惜加倍给付建筑商赶工费用,好让西来寺的工程能及时完成,赶上大会的召开。至于两岸的佛教会名称,我想了一个折衷的方法,即中文名称──「中国北京、中国台北」照样沿用,英文译名改为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Beijing ,China和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Taipei。自以为如此设想十分周到,但还是经过一番曲折,多次协商濒于破裂。为了不要因这一点点问题而「错失良机」,我一次又一次居间调和,终于化解僵局。当我在大会开幕典礼中宣布「海峡两岸的团体第一次坐在同一个会议厅里开会」时,三十余国,八十几个佛教团体,五百多位代表,长时间报以热烈掌声。由于这次的成功,拉近了两岸佛教界的距离,赵朴老邀我去大陆访问。翌年(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七日,我率领正团七十二人,副团五百人组成的「国际佛教中国弘法探亲团」成行,赵朴老在北京机场见到我,第一句话就是:「千载一时,一时千载!」我也深深地感叹着:「良机」不易,幸好「没有错过」,否则不知道还要等到何年何月。
成立佛光大学及佛光卫星电视台的情况也有点相似,虽说早年就有的构想,但那时法令并不允许;等到法令开放,一时之间,无人又无钱,但我还是紧急设法,在短期间内筹办起来。有人说:「何必那么辛苦,等到以后一切具足了因缘再办,不是更从容吗?」我觉得:世事无常难料,把握当下的「良机」,才不会导致日后的遗憾,更何况以佛教精神办理的大学和电视台,可以及早为社会注入清流,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总之,「良机」稍纵易逝,不可不慎!翻阅中外历史,宋高宗因为听信奸人秦桧的谗言,将岳飞斩杀,错失了反攻的「良机」;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相,锐意新政,但由于行法苛严,触怒了士大夫、商主,引起大力反弹,反倒阻碍了改革的「良机」;而齐桓公却因不计前嫌,重用管仲,开创了春秋霸业的「良机」;福特则因善用父亲给予的一块钱美金,成为建设汽车公司的「良机」。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一句话、一个环节、一个人、一文钱,乃至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都足以导致成败的关键,岂能轻乎渺视?
在中国有许多要我们把握良机的格言,很值得我们铭记在心,像「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在教导为人子女者不要错过行孝的「良机」;「苦口良药,忠言逆耳」,是提醒在迷途的当局者不要错过忠言的「良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是在警惕青少年们不要错过青春的「良机」;「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是在劝告行为放逸的人不要错过行善的「良机」。佛教的经典里,鼓励大家不要错失良机的字句更是俯拾皆是,像《华严经》的「不忘初心」,《八大人觉经》的「不念旧恶」,《维摩经》的「不请之友」,《大乘起信论》的「不变随缘」,都是「把握良机」的最佳法门。总之,没有机会的时候,广结善缘;机会来临的时候,及时掌握,就不会有「错失良机」的遗憾了。
(佛光卅三年-一九九九年七月)
《皆大欢喜 不要错失良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