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皆大歡喜 不要錯失良機▪P2

  ..續本文上一頁;香港人對出家人也一改以往的態度,對他親切而有禮。尤其近幾年來,我在世界各地弘法,發現香港移民最爲熱忱,不但出錢出力,而且從不居功。問起他們學佛因緣,許多來自佛光山最早辦的佛香精舍,讓我感到十分欣慰,因爲大家彼此都「沒有錯失良機」。

  

  其他弟子如慧禮、依來等人在南非建寺時,正值種族糾紛最嚴重的期間;永光、永甯等人被派去菲律賓弘法時,也是內亂暴動最厲害的時候。尤其當地人大都信奉耶教,「佛教」是一個嶄新的名詞,可以說種種情況對我們都十分不利。幸好派在當地的徒衆都具有共識,認爲越苦難的地方,越需要佛法,所以甯可爲法捐軀,也「不要錯失良機」。只見他們不顧衆人奇異的眼光及嗖嗖的槍聲,在街巷市場弘法布教;不計辛苦疲憊,跋山涉水到鄉間發放赈濟品,短短幾年間,大家對佛教都刮目相看了!一九九七年春節,菲律賓拉采瑞茲主教邀請在馬尼拉佛光山講堂僧信二衆至岷侖洛天主教堂,共同爲社稷祈福,因屬首次,成爲媒體競相報導的新聞;前不久南非總統曼德拉先生也派人到約翰尼斯堡的南華寺訪問,也是轟動一時。凡此都說明了「良機」固然有時候是天賜的佳緣,但更多的時候,是必須付出相當的努力,才會降臨在我們的身上。

  

  我祖籍揚州,居臺半世紀,適逢中國多難,戰亂頻仍,我在青少年時期,曆經顛沛流離,憂患相煎的歲月,目睹殺人盈野,血流成渠的慘狀,身遭骨肉離散,天人永隔的悲劇。多年來,我深信許多人和我一樣,世代的對立意識已然雲淡風清,兩岸彼此的隔閡才是大家心中未愈的傷痕。我有意促進彼此的溝通交流,卻苦無機會。直到一九八七年,我參加泰王六十歲大壽的慶典,才有了轉機。當時,大陸方面的代表──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長老暨其夫人也應邀在座,但礙于當時情勢,我們彼此無法交談。就在典禮剛開始不久,趙夫人突然咳嗽起來,坐在後面的慈惠法師拿出一顆止咳糖遞給她。趙樸老當晚回贈大作以示感謝,我覺得「良機不可錯失」,殷勤接待,在暢談之際,欣知彼此在許多事情上都很有共識。後來聽說世界佛教徒友誼會前兩次大會因兩岸名稱問題,弄得場面十分尴尬,所以隔年的下一屆大會的主辦權成爲燙手的山芋,我心生一念:危機正是「良機」,「不可錯失」,遂主動爭取由西來寺承擔這個任務。爲了加速完工時間,不惜加倍給付建築商趕工費用,好讓西來寺的工程能及時完成,趕上大會的召開。至于兩岸的佛教會名稱,我想了一個折衷的方法,即中文名稱──「中國北京、中國臺北」照樣沿用,英文譯名改爲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Beijing ,China和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Taipei。自以爲如此設想十分周到,但還是經過一番曲折,多次協商瀕于破裂。爲了不要因這一點點問題而「錯失良機」,我一次又一次居間調和,終于化解僵局。當我在大會開幕典禮中宣布「海峽兩岸的團體第一次坐在同一個會議廳裏開會」時,叁十余國,八十幾個佛教團體,五百多位代表,長時間報以熱烈掌聲。由于這次的成功,拉近了兩岸佛教界的距離,趙樸老邀我去大陸訪問。翌年(一九八九年)叁月二十七日,我率領正團七十二人,副團五百人組成的「國際佛教中國弘法探親團」成行,趙樸老在北京機場見到我,第一句話就是:「千載一時,一時千載!」我也深深地感歎著:「良機」不易,幸好「沒有錯過」,否則不知道還要等到何年何月。

  

  成立佛光大學及佛光衛星電視臺的情況也有點相似,雖說早年就有的構想,但那時法令並不允許;等到法令開放,一時之間,無人又無錢,但我還是緊急設法,在短期間內籌辦起來。有人說:「何必那麼辛苦,等到以後一切具足了因緣再辦,不是更從容嗎?」我覺得:世事無常難料,把握當下的「良機」,才不會導致日後的遺憾,更何況以佛教精神辦理的大學和電視臺,可以及早爲社會注入清流,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總之,「良機」稍縱易逝,不可不慎!翻閱中外曆史,宋高宗因爲聽信奸人秦桧的讒言,將嶽飛斬殺,錯失了反攻的「良機」;宋神宗任用王安石爲相,銳意新政,但由于行法苛嚴,觸怒了士大夫、商主,引起大力反彈,反倒阻礙了改革的「良機」;而齊桓公卻因不計前嫌,重用管仲,開創了春秋霸業的「良機」;福特則因善用父親給予的一塊錢美金,成爲建設汽車公司的「良機」。所謂「失之毫厘,差之千裏」,一句話、一個環節、一個人、一文錢,乃至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都足以導致成敗的關鍵,豈能輕乎渺視?

  

  在中國有許多要我們把握良機的格言,很值得我們銘記在心,像「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是在教導爲人子女者不要錯過行孝的「良機」;「苦口良藥,忠言逆耳」,是提醒在迷途的當局者不要錯過忠言的「良機」;「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是在警惕青少年們不要錯過青春的「良機」;「不以善小而不爲,不以惡小而爲之」,是在勸告行爲放逸的人不要錯過行善的「良機」。佛教的經典裏,鼓勵大家不要錯失良機的字句更是俯拾皆是,像《華嚴經》的「不忘初心」,《八大人覺經》的「不念舊惡」,《維摩經》的「不請之友」,《大乘起信論》的「不變隨緣」,都是「把握良機」的最佳法門。總之,沒有機會的時候,廣結善緣;機會來臨的時候,及時掌握,就不會有「錯失良機」的遺憾了。

  

  (佛光卅叁年-一九九九年七月)

  

《皆大歡喜 不要錯失良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