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入门▪P22

  ..续本文上一页非仅为自己求解脱。世界上有很多宗教家、思想家,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而专门批评其他宗教或其他思想是害人害世的魔鬼邪说,佛教则不必反对任何宗教及思想。在佛教的立场看,一切方法只要是在道德行为上有用的,都是好的,不过是有深浅高低的不同而已。昨日有位李先生,对我说他信道教,也信佛教,他认为佛道是相同的,问我可否同时修行?佛和道的基本立足点应该是相同的,但在修行的方法上及最终目标的证果上是不同的。虽然是同一立足点,由于方法不同,出发后的力量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了。从同为一个劝善行善、造福人群的立足点上,佛教可以承认一切的宗教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乃至一切行业的一切好人,都是佛法的一部分,因为佛教承认他们各有其本身的价值,可是他们所用的方法,因对象不同,程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大乘佛教的特点,是教你先发广大心,发心之后,你仍得根据你的程度来修行。你要先认清那一样方法适合你的趣兴和性格,或者那一样是你所能接受吸收的。那么,那一方法对你就是好的,不论高低,都是大乘法门。

  现在,我们把五个层次的修行阶段,一一讲解下去。

  (一)人

  我们不可好高骛远,也不可小看自己,因为各人都有他们现在的立场和现在的程度。诸位曾否听过「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你们信不信一个杀了很多人或牲畜的人,把刀一放,就可以成佛?假如真有这样的事情,佛教便不值得信仰,佛也不足尊敬了。不过,这句话的确没有讲错,因为「立地成佛」的意思,是指如果能够把屠刀放下,不再杀生,从此即能开始一步一步地接近于佛,一点一点成功为佛。

  还有一句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意思是说,我们向海中一直游出去;或者在海中浮沉漂流下去,是上不了岸的,只有当我们希望登岸而掉过头来时,就朝著岸的方向了,掉过头来虽非立即登岸,但已面对著岸并且向岸接近,那是不容置疑的事。因此,我们发心要成佛,必须先从我们现在的立场和程度做起。

  我们是人,成佛就必得从人的本位开始,如果人尚不能做好,成佛自是不可能的。

  (二)天

  「天」,是指各国家、各民族、各时代的一切宗教所信仰的对象及所向往的境界。宗教殊少不求升天,中国道教所谓「白日飞升」「长生不老」「羽化登仙」,都是要升上天去,西方的犹太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也都要求升天,但假如连人还没能做好,能不能升天呢?的确,有的宗教认为只要信仰神,并且有幸被神选中的话,纵使做再多坏事,也能蒙神赦免而得救升天,这种说法,是不合乎逻辑的,应该说成:你做好了人,再信仰神,就有升天的可能。很多人都说佛教是主张出世的,其实,佛教更重视入世,如果没有入世的基本道德的训练,便不可能出世。很多人看到我做了和尚,而问我:「喂!和尚,如果人人都做了和尚,人类岂不会在这世界上消灭了?」遇到这种场合,通常我会反问他:这世界上有几个像我这样出家的人?」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可能出家和适合出家的。佛教固然愿度尽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解脱生死,而事实上并不能使得所有的世人都出家。所以佛教认为先有好的在家人,才会产生好的出家人。如果做父母不尽父母的责任,做儿女不尽孝道,做师长不尽师道,做朋友不尽友道,这种人成为佛教徒的资格是有问题的,出家更有问题。唯有能完成做人的基本要求,才能进一步考虑是否适合出家修行,因此,做人既是升天的基本条件,也是成佛的基本因素。

  (三)声闻

  「声闻」,是出世的,是把人做好了,做完美了之后,走上出世之路。但出世并不一定要出家,因此在声闻里有四个不同的阶段,我们称为:初果须陀洹(七返生死),二果斯陀含(一返生死),三果阿那含(不还生死),四果阿罗汉(解脱生死)。从第一果到第三果,在家人都可以达到,第四果在家人也可以到,但到了那阶段,自然而然会摆脱世俗一切名利权势等欲望而出家去,此时,一切烦恼以及贪欲心、嗔恨心、不明是非之心都断了,便真正做到了出世,也就是对于世间的物欲──财产、眷属,乃至自己的身命,均己没有了我及我所有的系缚心,这时才真正到了阿罗汉的境界。所谓解脱的意义,是不受任何思想及物质行为的影响,生活在身心自在、生死一如的境界中。所以请不必担心著说:「如有一天人人都到了第四果,世界上就没有人了。」我告诉你们:假如我们人人都是无烦无恼、无有苦痛的阿罗汉,岂不好吗?但是这一天的出现并不容易。

  (四)独觉

  「独觉」,事实上独觉和声闻是一样的意义,但由于修行入门的不同而异其名。声闻是听到佛说法、僧说法或从经典中看到脱离生死的方法而修行证果的。

  独觉则是在没有佛教的时代,没有佛经可看的时代,也没有什么人说佛法的时代,从自然界某种现象的启发,得到佛法的真理及开悟解脱的。这两种都叫做出世间道,也叫做出世的佛教。对一般人来说,实在是并不容易的事。

  (五)菩萨

  「菩萨」,菩萨是最伟大、最崇高的,但也是最平易的,因为从普通人一开始相信佛教,就愿意照著佛教所说的成佛方法去做,这便是初发心的菩萨。所以成菩萨要比成罗汉容易。不过,菩萨分成五十三阶段,从最初一层到最高一层──佛的阶段,要经过五十二个层次。初开始,我们要做个好人,希望人家也成为好人,不管你是否真有力量帮助他人得到幸福,只要你心里确是如此希望,这种心就是菩萨心了。现在请问诸位,比如这座房子发生火警了,外面警铃在响,到处是烟,此时你怎么想?我想,最初的反应,是想自己如何逃出去,这种只是关心自己安危而不顾他人的人,是不能称为菩萨的。如果有人首先考虑到,如何使得老弱妇孺离开火宅,而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这人就是菩萨心肠了。地藏菩萨曾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又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他的最大志愿是到地狱去救人,而不在于自己成不成佛。这一点很重要,最初信佛的人,希望成佛,是必要的,当你信佛修行有了相当基础之时,就要教你把成佛的念头搁在一边了,因为,希望成佛的念头虽好,仍是一个「有我」的妄想,所以你如希望自己成佛,你将永远不能成佛。有我的观念,即是自私心,有自私心而能成佛,那就岂有此理了!菩萨先要试著忘了自己,专为他人,接著虽然终日为救他人而工作,却把能救的自我,被救的对象,以及用以救人的智慧及事物,也全部忘了,那才真是菩萨。

  修行的方法

  对修行者而言,一位高明的师父是不可缺少的,他可使你少走许多冤枉路,更不致走错了路。在修行的准备工夫而言,节制五欲,是很重要的。这是由于五官的媒介而产生的种种不好的心理活动。这些由五官反应而生的种种是修行的障碍。所谓五官的反应,是指眼所见、耳所听、舌所尝、鼻所闻、以及身体所触,而使心里产生了喜怒哀乐种种情绪,这就叫做五欲。因此,修行的人,对日常物质上的生活要淡泊,不可被声、色等五欲所迷乱,然后才能讲到主要的修行方法。

  大乘菩萨的主要修行方法,叫做六度。六度是用六种方法由有生死有烦恼的凡夫这一边,到无生死无烦恼的那一边去。也就是从生死的苦海到达涅槃;从烦恼的凡夫转成菩提。就如乘坐一艘具有六种器具设备的船,航向对岸成佛的路上去,这就叫六度。

  (一)布施

  六度第一是「布施」,布施是最容易的方法,通常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无钱也无力的人怎么办呢?那你从旁用嘴说两句好话好了,哑子呢?那就只要心想这是好事,我若有能力一定去做,人家做好事,我也满心欢喜。可是如果有人,不出钱出力,专门叫人去做好事、帮忙人,是否也算得是布施?事实上他劝人为善的行为,即是出力的布施。世界上行善布施的人,并不全是富翁,甚至所谓同病才能相怜,自己有痛苦有困难,觉得需要人家帮助,因此见到别人有痛苦困难,便也希望有人去帮助。有人厌恶不肯出钱做善事、布施的富人,而称之为「为富不仁」。其实富人的钱,如果不是横财,原是由于舍不得用钱,把一个钱一个钱省下来,积聚而成富人;如果把钱全用了出去,他就成不了富翁。所以我们应该劝富人布施,但不可挖苦他。

  布施有二个对象:一是布施贫穷的人,即是帮助需要救济的人。另一是布施宗教团体,即是佛教说的佛、法、僧三宝。我在纽约曾对学生说,你们要多多布施给三宝,有一个学生嘻嘻笑起来,我说:「你笑,是不是因为我是三宝中的出家人,我要你们布施,要你们不可贪心,结果把钱都给了我?」他说是的。诸位有没有想到为什么要布施三宝?佛教说布施三宝比布施穷人功德来得大。我们用钱救助人,是希望以一个钱救十个人,还是希望一个钱救不了一个人?布施给三宝,三宝所做的事是,帮助所有需要救济的人得到佛法。因为人类的真正痛苦,不在于缺少物质。佛教的重点是帮助人们在心理上解决痛苦、解决烦恼,这是彻底解决痛苦的方法。布施给三宝,三宝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解决重大的问题,所以布施三宝比布施穷人的功德来得大。也有人说,出家人不做生意,也没有钱布施给人,是不是也修布施功德?告诉诸位,布施并不全是用钱,而且,用钱财布施只是小布施,用佛法智慧布施才是大布施。因为救济人身的困难是小布施,救济人心而得解脱生死的痛苦是大布施。昨天与今天,我在此地就是做的大布施。

  (二)持戒

  第二「持戒」,持戒不仅仅是守清规的意思。持戒的本意是:所有不该做的坏事应该戒除,已戒除的坏事不应该再做;没做过的好事应该去做,已做过的好事应该持续不断地做下去。总而言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三)忍辱

  第三「忍辱」,忍辱不但要忍受一切侮辱,而且要忍受一切痛苦,更要忍受所得到的快乐。如果能忍受痛苦、忍受快乐的…

《佛教入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念佛生净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