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众生心中。众生于闻法之后,以受持佛法之故,将佛法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不仅降伏自心的烦恼,增长善根,养成完美的人格,也使大众对佛教徒生起敬重之心。非唯自身受持读诵,更进一步辗转流通:或助印经书,或建设道场,或带朋友到精舍听闻佛法等,令不了解佛法的人生起信心;也使已经生起信心的人,更增福慧。一人请转*轮,等于在一切众生分上植下了转*轮的因缘,于是功德辗转增胜,难以数计。
*轮常转,是佛法兴盛的表征,佛法能净化人心,增长一切众生向善的力量,因而能为人类带来和平,为世福带来光明。所以,佛法兴盛是一切众生的福祉,也是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悟入佛道的希望。这一切,端赖大众继续推动佛法的大轮,运载众生至圆满无碍的解脱境界。
普贤十大行愿(三十三)
七者请佛住世1──请佛住世的意义
于自由时报90.05.29(二)刊载
请佛住世,即是恭请诸佛恒常住于世间。
昔日,佛入灭前,曾经三次暗示阿难尊者:「佛已证得四神足,能住寿一劫。」然而因众生业障深重,且阿难尊者的内心被魔所障蔽,故无法明白佛的心意,而未能及时请佛住世。三个月后,佛随即入灭,四众弟子顿失依怙。
凡是佛弟子都希望佛能长久住世,因为佛为众生之父,为世间所归趣,是众生的眼目。佛能救护一切众生,亦为众生的大福田,众生于恭敬供养佛时,即可深植福慧。如奉献祇洹精舍的须达长者,当他营建精舍时,天上的宫殿已经现出。再者,佛时时皆在开示解脱之道,众生依法修习即得成道证果。如阿难尊者因见佛庄严相好而出家成道;舍利弗尊者听闻「因缘所生法」一偈,而随佛出家证果;外道三迦叶兄弟,因折服于佛的神通与智慧,乃率领一千个弟子依止佛陀,并证得阿罗汉果……。经典中,因亲睹佛面而悟道得福者实在不胜枚举。
圭山禅师云:「十方一切佛,若欲舍寿者,我今头面礼,劝请令久住。」广义而言,「请佛住世」,非仅请佛陀长久住世,乃至声闻、缘觉、菩萨,以及有修有证之诸大善知识,均应恭请其长久住世。由于众生福德善根、闻法悟道的因缘不同,为了令不同根机的众生皆有得度之因缘,也为了续佛慧命,所以要恭请一切大善知识长久住世,宣说正法。
《四十二章经》云:「生值佛世难」。佛的出世甚为难得,能生值佛世,是累劫福德善根所致。如今佛已入灭,虽然我们无法恭逢其盛,但若能恭敬供养三宝,护持正法亦是在请佛住世。
普贤十大行愿(三十四)
七者请佛住世2──为什么佛要示现涅槃?<上集>
于自由时报90.05.31(四)刊载
佛陀出现世间是为了度化众生,无量无边的众生也都渴望得度,既然如此,为什么佛不永久住世,却要示现涅槃呢?原因有二:一因众生得度的因缘已尽,二是为了防止弟子怠惰放逸,所以佛要示现涅槃。
《遗教经》中,佛陀即将入灭之时,告诉悲恸不已的弟子们:「即使佛真的住寿一劫,我们相聚的缘份也还是要灭的,世间没有不散筵席。…… 若我久住于世,对于众生而言,并无大益。何况,一切有缘得度的众生,不论人间或天上,都已经得度了;而那些尚未度化的众生,我也已经为他们种下了得度的因缘。」众生得度的因缘成熟了,佛便出现于世,因缘尽了,佛便示现涅槃。纵然如此,佛陀也已经留下了他的法,作为后世众生得度的因缘。
遇佛得度,必须要与佛法有缘,否则,即使佛陀现于眼前,障深垢重的人仍旧不见不闻。如同《大智度论》所记载:佛住世时,舍卫城东住着一位贫苦的老母。有一次,佛陀与阿难在城中游化,阿难见到路边这位老母甚为可怜,便恭请佛陀去度化她。没想到当佛陀走到老母的身旁时,她却始终回避。佛从东边来,她把头转向西边;佛从上来,她就低下头去;最后,佛从地而出,她竟然用手把脸遮起来,不肯见佛。由于这位老母与佛无缘,所以即使佛陀亲自来到身旁,也是徒劳无益。
「佛门虽广,不度无缘之人。」众生希望遇佛得度,必须先与佛法结缘,若无因缘,即使生值佛世,亦如城东老母一般,还是难以得度。所谓「缘熟而来、缘尽而去。」若无因缘而留住世间是无有是处的,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要示现涅槃。
普贤十大行愿(三十五)
七者请佛住世3──为什么佛要示现涅槃?<下集>
于自由时报90.06.02(六)刊载
佛陀示现涅槃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防止弟子怠惰放逸。
《法华经》中,佛说:若佛久住世间,那些善根薄弱的众生,不但不能生起珍惜恭敬之心,反而憍慢放逸,妄想有佛可做为长久的依靠,何足畏惧!久之,便懈怠堕落,不知修行。当他们见到佛陀入灭,方才恍然大悟:原来佛终究会入灭的,应当抖薮振作,自求精进,才是修行之道;就算无法成道证果,至少也该收摄起憍慢之心。由是对佛法生起难遭遇想,渴仰佛陀的恩德、珍惜佛陀的教法,而能植下了善根,作为将来得度的因缘。
经典中举了一个譬喻:譬如一位医父,有众多的子女。在医父远游他国的期间,子女们误食毒药,一一闷乱倒地。当医父归来时,见子女受此苦恼,立即为他们捣制最好的药草。其中未失本心的子女服下药草后,病苦即除;其余的子女由于病气深入而迷失本心,虽然乐见医父归来,却不肯服药。为了使他们也能服用药草,医父再度远游他方,并托人带回音讯,假说医父已经往生,你们只要愿意服下药草,即能除病。子女听闻此事,极度忧恼,想到如今已经无人可作依怙,于是服下医父留下的药草,终于痊愈,远离了病苦。
佛陀以种种方便化导众生,目的都是为了使众生觉悟本心。佛弟子必须自己发心依法修行,以求断惑证真,若只是仗势三宝的加被而不肯依法修行,终无是处。
佛的色身虽已入灭,但是佛弟子若能恪遵佛陀的教诫,一心勤求精进,落实修行,即能圆满得度的因缘。同时,在自觉觉他的菩萨道中,辗转流布佛法,实践佛陀的遗教,也就是实现请佛住世的愿行了。
普贤十大行愿(三十六)
七者请佛住世4──自心清净 佛即常住
于自由时报90.06.05(二)刊载
「请佛住世」的意义有事有理。事上的请佛,是祈请一切诸佛菩萨乃至十方一切大善知识常住世间,化导一切众生;理上更要请「自性如来」住世,意即:觉性时时现前,安住于清楚明白的自性之上,才是究竟的「请佛住世」。因为佛法的目的终究在告诉我们:「心即是佛,心外无别佛。」心不染着,觉性现前即是佛;时时安住于觉性,即得生死自在。
经典中,佛陀曾与杀人魔央掘魔罗有一段非常引人深思的对话。央掘魔罗受了邪师的教导,以为只要杀死一千个人,即可得道。当他杀了九百九十九人,正四处寻觅第一千个人时,佛陀为了度化这位杀人魔,即时出现在他的面前。央掘魔罗一见到佛陀,便疾奔向前追杀佛陀。但任他如何使劲都无法追赶上,佛总是隔了几步安详地站立在前方。最后,他忍不住向佛陀大声喊道:「停住!停住!」没想到佛陀却说:「我本来就是常住,是你自己不住!」杀人魔问:「你在走,如何说是常住?」佛说:「我有定慧,常住正法之中,无住而住;而你听邪师之言,常在造业,不住正法,所以不住。」
「凡心有住,佛心无住」,佛已彻底觉悟,对于一切境界,不起迷执,不住一切生灭的境界,而以定慧安住于常住的觉心之中,所以是无住而住。凡夫的心对一切境界看不破、放不下,百般执着;有执着就是「住」,因此轮转于生死苦海中不得出离。
修行人欲「请佛住世」,这念心必须与佛心相契,常安住于正法之中;即使无法时时安住,也应深信正法,依靠正法,时时刻刻返照自心,消弭内心的迷执。只要自心清净了,佛即常住,亦即请「自性如来」住世。
普贤十大行愿(三十七)
八者常随佛学1──学佛与成佛
于自由时报90.06.07(四)刊载
修行学佛,就是要向佛学习,学佛的身、佛的口、佛的心,身、口、意三业均如佛一样圆满无碍,即能成佛。
学佛的身、口、意,须在因地下功夫。佛身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行、住、坐、卧具足四威仪,众生见之无不欢喜,这些都是因地累劫修来的果报。所以,学习佛陀修一切善,断一切恶,行住坐卧不离四威仪: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这就是学佛的身。佛的口业清净殊胜,过去累劫不犯口过,因而感得广长舌相,说法时梵音微妙清远,众生随类皆能得解。学佛的口,就应口业清净,不犯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多讲爱语、柔软语,不出口伤人。佛的心没有贪、瞋、痴,时时刻刻都在定慧当中,具大慈悲,无时不在普度众生。所以学习佛的心,必须契悟菩提心,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发大慈悲心,自利利他,就是学佛的心。
向佛学习,不是只在特定的某些时候才学,而是要「常随佛学」。释迦牟尼佛从因地初发心修行菩萨道: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乃至最后一生出家、成道、转*轮、入涅槃,示现了一名凡夫经由精勤的修行,进趣庄严佛果的历程。古德云:「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要发心学佛,以佛心为己心,以佛行为己行,以佛言为己言,以如佛般精进的心向佛学习,三业清净了,一身都会充满光明;直至三业都没有过失,功德圆满了,即能成就佛道。
普贤十大行愿(三…
《普贤十大行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