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关斋戒
惟觉法师
一、关闭流转生死之门
二、尊重生命 慈心不杀
三、构成杀生罪业的因缘
四、念念清明离苦轮
五、明因识果持守不杀
六、持不杀戒 广结善缘
七、不偷盗
八、六根收摄方名持戒清净
九、不起非份之想,知足心常喜乐
十、不淫欲戒
十一、欲爱是生死的根本
十二、心中的三把火
十三、持戒清净得出世解脱
十四、不妄语戒
十五、不妄语的殊胜功德
十六、大妄语罪
十七、何谓方便妄语
十八、远离口四过
十九、不饮酒戒
二十、饮酒的过失
二十一、不饮酒戒的制戒缘起
二十二、戒除饮酒 智慧清明
二十三、不着香花 不香涂身
二十四、不歌舞倡伎 不往观听
二十五、远离声色 心得解脱
二十六、不坐卧高广大床
二十七、坐卧高广床座的过患
二十八、三昧法水洗愆尤
二十九、从起心动念处修行
三十、不非时食
三十一、不非时食的制戒缘起
三十二、持午的开缘条件
三十三、无住生心即是道
三十四、恒顺众生 圆融持戒
三十五、随遇而安 身心自在
三十六、事理并重 进趣佛道
三十七、时间的感受,因心而生
三十八、不非时食戒,以人道为根本
一、关闭流转生死之门
八关斋戒,是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的,目的是为了要让在家的男女二众,能种出世解脱的善根。而受戒的人,必须一天一夜离开家庭,到僧团去居住,学习出家人的生活。
「关」是关闭的意思,就是关闭众生流转生死的门,也就是关闭杀、盗、婬等八种罪过,使之不再犯,称为八关。「斋」,就是正午之后,不可再进食之意。八戒中,前七条为「戒」,后一条过午不食为「斋」,合称为八关斋戒。用这八种管道,关闭八种罪过,得到清净的戒体,此即八关斋戒的意义。
一般人误以为持斋就是吃素,其实持斋与吃素有所不同。吃素是以慈悲心为根本,持斋就是过午不食,是清净解脱,趋向涅槃的方法之一。受持八关斋戒,未来就能得到清净解脱的果报。
佛陀时代,有一位屠夫名叫广额,他以杀生为业,天天杀羊数百只,在听闻佛陀的弟子舍利弗尊者开示后,知道自己罪业深重,将来一定会堕入恶道,于是请求舍利弗尊者,受了一天一夜的八关斋戒。广额往生以后因着受八关斋戒的功德而生到天上,最后一生天福享尽,就来人间出家修行,最后成道证果,由此可知,受持一日一夜八关斋戒的功德实不可思议。
二、尊重生命 慈心不杀
受持五戒功德极大,而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更胜于受持五戒的功德。五戒为终身戒,但属于世间法,成就世间上的功德,而八关斋戒虽仅一日一夜受持,却能成就出世间的功德,最后就能达到出世的解脱果报。
八关斋戒的第一条戒为不杀生,意指对于一切众生乃至蜎飞蠕动,无杀心、杀事,常生欢喜慈悯心,行利济事。所谓一切众生包含人、畜生、鬼神,这条戒的意义在于对于一切众生都要以慈悲、平等心去爱护、照顾。
明白上述道理,就知道不杀生的程度也有深浅。首先要能够不杀人,这是最重要的。杀人罪也有深浅之分,若杀父母、师长、和尚、阿闍黎(教授得戒等师)、已得道证果的圣人,是最重罪,杀普通一般人的罪相较则较轻,杀鬼神乃至于畜生道又轻一点;但是不论轻重,只要是造了杀生的业,将来都必须要受恶报。明白不杀生的道理,更进一步连草木都要爱护,不忍心去伤害,这才是彻底实践「冤亲平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精神。
三、构成杀生罪业的因缘
不杀生的对象是指凡有生命的一切众生,因此一切众生都不能杀害;若有人对待众生,具备杀因、杀缘、杀法、杀业等四种条件,就构成杀生的罪过。
所谓「杀因」,「因」是指我们的起心动念。无论是仇杀、情杀、财杀……,总之有了置对方于死地的想法,这个就是因。产生了这个心念以后,倘若即刻反省检讨,觉察到自己的过失,化解心中的恶念,就不会造作杀生的业报。但是,如果没有觉察、觉照,心中念念迁流,杀心日益坚固执着,一旦遇到会合的因缘,就会发之于身、口,或是自己动手、或叫人杀生,造下罪业。杀生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果心中残暴不仁,运用种种惨毒的方式致人于死,罪过就愈重,将来所受的恶报就更重。
动诸行为让对方的生命结束,造成杀生的事实,就构成了杀业。如果对方生命尚未结束,就是造成伤害或是重伤害罪。当杀因、杀缘、杀法、杀业四事具足,杀生的业报构成后,造业者就要受报;无论是现世或未来,当因缘和合时,恶报即会现前。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就知道任何有生命的众生,都不可以杀害。
四、念念清明离苦轮
佛法中的不杀生戒,不仅指不杀人,连动物都不能杀。且不仅佛法如此,现在的先进国家亦基于慈悲心的道理,积极推行保护动物政策,只要被发现有虐待动物的行为,即是触犯法律。所以不仅要做到不杀生,还要积极的去护生、救生。
起了杀生的心念,具足杀因、杀缘、杀法、杀业,就构成杀生的果报。如果是日常生活中走路或擦桌子,不小心把小虫弄死了,属于过失杀生,所受的罪业较轻,但将来还是要受报──受无心之报、受过失之报。
以前有一个老和尚,在路上看到一块大石头,起了一念慈悲心,恐怕有人踢到了这石头,会跌跤受伤,就把石头捡起来扔到路边,没想到正好打死一只螺蛳。此即是犯了过失杀生的罪。所谓应注意而不注意,即犯过失罪。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人在那里、心在那里,心能够做到处处作主,就少造很多的罪业。
五、明因识果持守不杀
这位老和尚因无心之过打死了一只螺蛳,发现了之后马上就为螺蛳授三皈依,并念佛号、诵往生咒,作功德迴向给它。螺蛳由于受了三皈依的缘故,得到三宝加持,所以转世为人。螺蛳转世为人,而且得为男身,生来十分聪颍,之后考中了进士,当了县长,正巧老和尚所住持的道场在其管辖区内。县长听说这位老和尚的德行很高,想去供养、请法。不过当他专程前往道场时,正逢老和尚在房间用功。
县长心想虽然没有见到老和尚,但带了这多的银子来,还是要供养这位老和尚。于是将这一包银子挂在门板上面,就回县府了。老和尚打坐结束走出房门,稍不留意,这包银子就从门上头掉下来,刚好打到老和尚的头,于是老和尚当场就往生了。这公案就是告诉我们虽是无心之过,依然要受报,只是罪业比蓄意所为要稍微轻一点。
所以这世间上任何事情,一点一滴,皆为因缘果报感召而来,过去因,现在果,绝非偶然。所以持守不杀生戒,一方面是基于慈悲心、护生、救生;一方面是明识因果,避免未来受恶报。
六、持不杀戒 广结善缘
修行学佛,行菩萨道,度化众生,就必须要广结善缘。不仅要结人缘,还要结善缘、结佛缘、结法缘。杀生,是缺乏慈悲心的行为。因为杀生,让对方处于惊慌恐怖、承受失去生命的痛苦,就会与对方结恶缘;恶缘结多了,走到那里,处处都是障碍,不仅自己的事业、学业不易成就,要想度众生更是难上加难。所以,为人处世当以慈悲为本怀,时时刻刻注意,不要杀害众生的生命。
基于慈悲心的道理,不仅要做到不杀生,而且更积极地来说要做到救生、护生。戒有止持、有作持。不杀生就是止,应该止的却不止,这是犯戒;应该作的不作,这也是犯戒。例如看到一个人掉到水里,应该要赶快设法去救他,如果见死不救,缺乏慈悲心,在大乘菩萨戒来说,也算犯戒。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做到不杀人、不杀动物,看到动物受伤害,也要去帮助它,或是放生,这些都是救生的行为。
七、不偷盗
八关斋戒的第二条戒是不偷盗戒,戒文中规定:对于一切财物乃至一草一木,非自己所有及非他人给与者,决不妄取,不起贪心,更应常念布施及行布施事。持守不偷盗戒,消极来说是不要拿不属于自己的物品,积极层面而言,不仅不拿他人的物品,进一步还要去救济、布施、行种种供养。不偷盗的范围广含所有的财物,乃至于一草一木,只要不是自己的东西,绝对不要贪求。
财物可分为人的财物、鬼神的财物、畜生的财物及河里面飘流的财物,如果未经对方同意,拿取了上述任何一样物品,就犯了偷盗戒。一般人日常生活中,就算是在自己家庭里,偷拿父母、兄弟姊妹的钱财,这也是犯戒;所以,不论是私人的、公家的财物,非经当事人同意,都不可以拿取。或者看到寺院中有人以水果供养佛菩萨,私自拿来食用,就是盗佛菩萨财物。此外,如果在住家附近,有绳子、棍子等物品,未经主人同意拿了这些东西;乃至于在河面上看到从上游漂流下来的东西,占为己有这些都是犯盗戒。
所以持守不偷盗戒要做到所有一切财物,乃至一草一木,不是自己的东西,绝对不要,就财物而言应如是持守不犯戒。
八、六根收摄方名持戒清净
要将偷盗戒实践的很微细,不仅要做到不偷盗他人财物,更要守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令驰散。如果没有经过当事人的许可,偷看他人的信、偷看别人的书,都是眼睛犯盗戒;同样的,考试时,偷瞄别人的答案,这也是偷看,这些都是眼睛犯盗戒。再微细来说,男众看到漂亮的女众,偷偷多看几眼,这也是犯盗戒。
我们的眼、…
《八关斋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