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经里提到:我们身上有八万四千户虫,由细胞的角度来看确实在是如此的,人类身体里也有许多寄生虫,只是我们自己不知道。因为这些细胞、寄生虫需要吃,所以自己才会饿、想吃。
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的,因缘和合即有,因缘不具足即坏灭,因为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固定的自性,所以是空性。能够如实了知身体本是空性,破除我执的人,就能够经常入空定,在入定当中,身心凊净,即使不吃也一样能健康;可是一旦出定,这些细胞就又要吃了。在人世假借身体来修行,为了调身,不能不吃,但也不能吃太多;既不能太饿,也不能太饱。因为身体虚弱多病,所以开方便晚上用餐,就称之为「药石」。吃东西要适可而止,这就是从事上来远离不清净的因。
三十三、无住生心即是道
不非食时戒从理上来讲,有其更进一步的意义。禅宗祖师说:「终日着衣,未尝挂一缕丝;终日喫饭,未尝咬一粒米」,一般人觉得很难理解,其实悟通这个道理,就会明白佛法处处都是道。我们吃东西的时候,知道酸甜苦辣,知道那个好吃、不好吃;知道好吃但不贪心,知道不好吃也不嫌弃。明白吃东西是为了维持身体的健康,是在调身;保持能知的这念心,清楚明白,知而不着,不起憎爱取舍。能够做到这些,吃了就如同没有吃一样。
更进一步,知道一切诸法缘起、一切诸法皆空性,当下这念无憎爱、不落两边的心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心就是定慧等持的这念心,这就是菩提心、就是道。受持八关斋戒就是帮助我们由事到理,藉由事上的持戒,契悟这念无住心、菩提心。
三十四、恒顺众生 圆融持戒
佛法告诉我们面对种种境界心要清楚明白,看到好的,不生贪爱;看到不好的,也不嫌弃。例如有些人经常不断地在添购新衣,贪着穿着,不仅是浪费,心念常在贪爱取舍中,也是一种染缘;不在物质中起贪着,心才能有定、有慧。
虽不贪着穿衣,但也不能因此不穿,庄严的衣服还是可以穿,知道是好的,不起贪爱就好了。如观世音菩萨戴花冠,穿白袍,身披缨络,为了度化众生如此示现,看到菩萨这般庄严,大众马上能生起恭敬心、欢喜心,愿意薰修佛法。以这样的心念来穿衣,又与一般人爱好华丽的贪爱有别。
受持八关斋戒,从事上远离种种染缘,帮助我们契入这一念清净的无住心。回到社会上,就要学观世音菩萨,菩萨有三十二应身,或穿戴华丽、或衣着朴实,随顺时节因缘,运用不同的方便度化众生。若要去度喜欢庄严富贵的人,就可以穿得华丽。若要度喜欢朴实的人,就可以穿一般的衣服。
如果因为听了八关斋戒,对戒文产生执着,不知融通,就容易出问题。例如女众受了「不着香花、不香油涂身」戒之后,回到家里,既不梳头也不打扮,家人看了心里不欢喜,可能就衍生出家庭问题。如果是男众,头发也不梳理,胡子也不刮,邋里邋遢,连基本的整齐都做不到,不仅是错误的持戒观念,别人看了也不敢亲近。所以,在道场中受八关斋戒,就是藉由事上的持戒,从事到理,回归这念清净心。回到社会上,就要恒顺众生,受持不非时食戒也是如此。
三十五、随遇而安 身心自在
佛陀制不非时食戒,目的就是要减少我们的贪心。人一接触外在尘境就容易起贪着,所谓「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心中执着分别,在财、色、名、食、睡中,计较、贪爱,就易堕落、招罪过。
佛法有事、有理。有些人执于事相,却疏于心上用功;或执
于理,却不愿于事上的实践,这些都偏到一边去了。大乘菩萨事理圆融,心恒在定慧,对境不生贪爱分别,因此能随遇而安;以穿衣而言,穿好的也不执着,穿坏的也不烦恼,心中能够定慧等持,不起分别执着,「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则处处都是道场。这念心清楚明白,又能顺应因缘行菩萨道,就是有事有理,将这样的体悟落实在生活中,穿衣吃饭都是佛法。
禅宗祖师说,挑柴运米都是神通妙用。因为在挑柴运米的时候,这念作主的心始终存在,保持定力与智慧,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知道好坏,没有取舍憎爱,在这念心上安身立命,就能超越时间、空间得到解脱,这就是佛法的真义。
三十六、事理并重 进趣佛道
佛法有事有理,理亦有深浅之分。有人是由理体悟到事;有人是从事体悟到理,无论如何,事和理皆是一体,不可偏废。明白这些道理,可以检讨反省,吃东西是不是还有贪爱?吃到不好吃的东西,是不是心当中会有烦恼?一般人贪爱的心未除,面对种种境界都会有分别取舍的烦恼,只不过深、浅有别而已。
禅宗祖师说:「有一些些,还有一些些。」心中有一些些贪、瞋、癡的念头,就感未来的生死。要想做到完全不起心、不动念,就先要持戒清净,藉由事上的远离,帮助自己的心能契入无住之理。所以佛制戒有其精神及缘起,并不是先把一条一条的戒制好,硬性规定大家去遵守,而是遇到适当的因缘,弟子们真正认知到戒法的重要性后方才制戒,不非时食戒也是如此。
如果因为体弱而开缘用药石,晚上进食之前合掌称念「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请赐弟子方便药石。」如此午后吃东西就没有罪过,就是清净的。但是仍要注意不可以起贪心,这是不非时食戒的根本精神。
三十七、时间的感受,因心而生
不非时食戒的时间是以人间为准。虽然同样身处在这个空间,每一个众生所感受的时间长短都不同。人道的众生烦恼太多,分别、执着、苦恼,正所谓度日如年;而在天上便觉得时间过的快,如四天王天的天人寿命是五百岁,在天上一天,人间已过五十年。
例如我们坐在禅堂里面听经、打坐,每一个人所感受的心境不一样,所感受的时间观念也会不同。如果打坐打得很好的人,感到身心安详,一个钟头很快就过去了;相反的,初学打坐的人,坐在禅堂里,双腿又又麻又痛,真是时间难熬。同样在一个空间中,因为心境的不同,便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又好比学生在学校里面上课,专注听课的学生,听到连被蚊虫叮一下都不知道,下课铃一响,会觉得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相反的,学生觉得老师课上得不好,自己也听不懂,东张西望之余,还不断看手表,想着怎么还不下课?愈看愈觉得时间过得愈长。所以对时间的感受是从心生出来的,一切都是我们这念心的作用,由此可知,心是很重要的!
佛经中提到:「法从心生」。悟到这个道理,就开悟了。悟到这念心没有生灭,不动、无住、了了分明,就是最高的戒体。没有达到这个体,就要先从事相做起,实践每一条戒,才能帮助自己真正契入这一念清净心、不动心。
三十八、不非时食戒,以人道为根本
每一个众生对时间的感受皆不同,不仅天上和人间有所差别,即使在这个世界上,人和畜生对时间的认知都有所不同。例如,人类认为一天二十四小时很短暂,一下就过去了。可是同样是一天,对小昆虫来说,它会感觉是好几年。所以众生无量,世界无量,确实是如此。
佛法提到人体有八万四千户虫,一般人觉得这个身体是自己的,但身体里面的虫并不这么认为,人体对它们而言是依住的地方,是它的世界;我们认为它是寄生虫,很讨厌它,但虫子会认为我们是在妨碍它。慢慢去观察,就会发现同样在这个世界中,每个众生对于时间、空间的感受都不一样。
释迦牟尼佛为报母恩,曾到忉利天为其母摩耶夫人说法。忉利天主释提桓因看到佛陀到天上,即恭敬地请问:「释尊,您到天上来,这是我们的大福报。我们想以饮食供养您,不过天上和人间的时间不一样,我们要用那一道的时间为标准呢?」释迦牟尼佛回答:「用人间的时间来供养。」因为佛住在人间,所以是以人为根本,否则如果用天上的时间,那和人间的时间就相差很远了。如忉利天这一层天的天寿是一千岁,天上一日一夜就等于人间一百年,如果要以天上的时间来供养佛,每天供养一次就是人间一百年供养一次,一般人活不到这么长的时间。所以不非时食戒是以人的时间为根本。
《八关斋戒》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