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八关斋戒▪P4

  ..续本文上一页走路都要提心吊胆,时时担心自己数十万元的衣服,会勾破或被他人手中的香烟烧坏。假使恶人看到自己拥有这些,起了贪心,可能连性命都会因此丧失,体悟到这些道理,就能明了如果没有这些妆饰品及华丽的衣服,心中无所牵挂,实在是很自在。

  

  二十四、不歌舞倡伎 不往观听

  

  

  「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这条戒包含不唱世俗歌曲、不跳舞演戏,作种种娱乐性的活动。「不往观听」,不但自己不作,连看都不要看,听都不要听,因为这些尘境会使心意识散乱颠倒,失去正念。这些声色只是刺激感官,迷惑心理,使自己得到暂时的满足,等到刺激一过,心当中依旧空虚、烦恼。这些对我们没有任何好处,追求攀缘只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佛法中提到,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产生六识,尘就是尘劳,尘就是一种刺激、一种尘境。譬如说我们看外面的东西,起初认为好看,但看久了眼睛会疲劳,接着会打瞌睡,这是因为尘劳刺激眼根,使眼睛渐渐中毒,对生理、心理产生许多副作用;六根染着尘境时皆是如此。

  

      一般人都等到六根产生病症,才去就医,其实这些病源来自平时贪着外境,不断地接受刺激所造成,因此最后就是生病的果报。老子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实在是如此的。

  

  二十五、远离声色 心得解脱

   「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这条戒就现代来讲,不仅是不要去听、去看歌舞表演,连电视、电影都不要看,如此更能使自己这念心清净,真正达到持戒的目的。所以受持八关斋戒这一日一夜期间要住在道场里,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收音机、电视机,亲人在观看,自己不能不听、不能不看,最低限度眼睛一定会看到、耳朵也会听到,虽然只是短暂的时间,无形当中持戒就不清净了。

  

      所以持戒有粗细之分,粗就是不看、不听,不过虽然作到自己不去看、去听,不小心听到或看到了,心当中还是会蠢蠢欲动,这就是六根攀缘所造成的习气。所以持守八关斋戒,先藉由事相上的实践,戒掉粗的习气,然后再慢慢将细微的习气除掉,由浅入深,最后就能达到解脱自在的境界。

  

  

  二十六、不坐卧高广大床

  第七条戒为「不坐卧高广大床」,舒适柔软、高广的床,能令人心生淫念,所以不宜坐卧。佛法是先断外缘,譬如大众到道场中打禅七,看到禅凳就想打坐,如果回到家里看到舒适柔软的床,就易心生懈怠之念,甚至想入非非。

  

  所谓「心随境转」,一般人会随外面境界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心念;外在的境界很清净,我们的心就会产生清净的念头;若身处灯红酒绿、花天酒地的环境中,我们的心就会想入非非。所以佛陀慈悲制定「不坐卧高广大床」戒,为保持心念的清净,最好远离种种思念恶法的因缘。

  

  高广大床的「高」是指高度,从地面一直到床面如超过如来八指就算高。如来指释迦牟尼佛,佛的手指很长,一指有二寸,八指即一尺六寸左右。广就是一个人睡觉翻身不会掉到床下的宽度,约一公尺半左右。超过以上尺寸,就算是高、广。道场中大众睡在通舖,虽然高超过一尺六寸、宽超过一公尺半,但不算高、广,因为每个人所睡的空间还等于是一个单人床。

  

  以上是以尺码论高广,还有以质料论高广,漆彩雕刻及纱绢帐褥之类的精美床座,亦算高广大床。坐卧高广大床不但易使人产生淫念,而且会产生我慢、懈怠、放逸等不好的心念,为了避免这些烦恼,所以不要坐卧高广大床。

  

  二十七、坐卧高广床座的过患

  

  在未证到佛果之前,心当中仍有习气存在,易受外境影响,产生种种心念。如坐卧高广床座易引发人们的贪心、我慢、懈怠、放逸等恶念,为了避免这些烦恼,佛陀制戒佛弟子们不可坐卧高广大床。

  

      唐朝有一位悟达国师十一岁即出家,出家之后非常精进用功,精通三藏,十三岁就升座说法,唐僖宗还拜他为国师,当时的诗人李商隐非常敬重悟达国师,曾作一首诗赞叹:「十四沙弥解讲经,似师之年祇携瓶,沙弥说法沙门听,不在年高在性灵。」沙弥是指出了家受沙弥十戒,但还没受三坛大戒的出家众,所以无论年纪大小,只要没有受过大戒的出家众都称为沙弥。悟达国师在还没受大戒时就升座说法,当时出家、在家四众弟子,闻名前来听讲的多达上万人,所以说是「沙弥说法沙门听」。「似师之年祇携瓶」,一般像悟达国师这个年纪的出家众,只是帮师父端茶递水,可是悟达国师却能登台说法给这么多人听,所谓道无老少,有道不在年高而是在性灵;这念心性人人本具,对道有所体悟,非关年龄的大小。

  

  二十八、三昧法水洗愆尤

  

   为表达对悟达国师的崇敬,唐懿宗特别送他一个沉香座,这个沉香座不仅高,且雕刻十分精美。悟达国师看到连皇帝都来听经,又赠与名贵的沉香座,表示自己很有成就,就因这一念我慢心,前世的冤家就附到他膝盖上,形成一个人面疮,人面疮的眉目口齿具备,还会吞咬食物,令国师痛苦不堪,遍请国内名医诊治,都束手无策。悟达国师忽然想起以前曾照顾过一位病僧,僧人痊愈后感谢悟达国师的照顾,临行之际特别叮咛:「以后如果您碰到磨难,或者有生命的危险,那时就到四川九陇山来找我,那地方有两棵大松树作为标誌,只要敲敲松树,我就会出现了。」

  

  想起过去那位病僧临别的叮嘱,悟达国师便前往四川的九陇山拜访那位僧人。僧人派了一位童子带悟达国师到巖下的清泉旁,指示他用泉水来治疗人面疮,当悟达国师正要用泉水洗人面疮时,人面疮忽然出声说:「慢一点!今日迦诺迦尊者赐你『三昧水』洗涤,使我得到解脱,从今以后我再也不会找你,不过我要把这当中的因果说清楚,让你了解。」

  

  二十九、从起心动念处修行

  

  悟达国师膝盖上的人面疮说道:「你我以前都是一殿之臣,在汉朝的时候,你是袁盎,我是晁错,当时我主张削除诸侯的封地,而演成七国之乱。为了抚平诸侯的愤怒,你建议将我腰斩以平息诸乱。由于你的一句话,使我无辜冤死,从此以后我生生世世都想要报这个仇恨。然而你十世以来都是高僧,守戒严谨,因为戒德所以举身光明,使我无法靠近。现在因为唐懿宗所赠的沉香座,你起了一念贪心与慢心,你身上的光明便消失了,我才能趁机附在你的膝盖报仇雪恨。不过你有很大的福报,供养了迦诺迦尊者,承蒙尊者出面调解宿世冤仇,我才愿意与你了结这段恩怨。」悟达国师听了,心中不觉凛然,感悟因果可畏,以至诚的心掬起三昧法水清洗膝盖,人面疮随即消失。

  

      修行要在起心动念处修。悟达国师十世持戒精严,只因高广床座生起一念贪心,便损福招报,一般人想做到不随外境起心动念,更是不易。持守「不坐卧高广大床」戒,不用这么好的物品,就不会起贪心、慢心。持戒是帮助我们先从事上远离种种染缘,做到事上远离之后再从心上远离,事上、心上都能远离,就能得解脱。

  

  三十、不非时食

  

  第八条戒为不非时食,即过午不食。《毘罗三昧经》提到:「瓶沙王问佛,何故日中佛食?答云:早起诸天食,日中三世诸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佛制断六趣因令同三世佛食。」修行学佛,要向佛学习,行佛所行,言佛所言,以佛心为己心,以佛言为己言,以佛行为己行,如此实践,就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得到佛的加持。因为佛只吃中午一餐,所以身为佛弟子,也要效法佛陀。佛经上讲,天人是早上吃,佛是中午吃,畜生是下午吃,鬼是晚上吃,各有各的时节因缘。为了断除六道轮迴的因,所以要养成过午不食的习惯。

  

      修行学佛,先从事上开始养成佛的习惯,渐渐使心得到宁静与安定透过检讨反省,化除所有的烦恼,体悟到这一念心,就能成就佛道。所以受持八关斋戒,持守「不非时食戒」,习佛所行,先从事上开始练习,事上、理上皆精进,渐渐便能趣入佛道。

  

  三十一、不非时食的制戒缘起

  

  佛陀时代,原本僧众晚上也可以出去托缽。有天夜晚,佛的弟子迦留陀夷外出托缽,走着走着来到一位居士家,发现这户人家门关起来了,想去敲门却又担心打扰了居士,就在门外等到有人出来,才上前去化缘。身材高大且皮肤黝黑的迦留陀夷,见到女主人出来后即走上前去,此时刚好天空出现一阵闪电,在视线不明的情况下,这位妇人一看见迦留陀夷尊者以为是个鬼,当场就吓昏了,腹中的胎儿也因此流产。

  

  释迦牟尼佛知道了以后,就召集所有的僧众开会。佛陀告诉弟子们,出家众为了吃一餐饭,打扰居士,惹了这些祸患,所以佛就藉这个因缘讲过午不食的道理。

  

  佛陀住世的时代,僧众的修行方式是专门听经闻法及静坐,佛即规定吃多了不好,因为吃多了,打坐的时候容易昏沉;不过不吃也不行,不吃没有精神,也容易昏沉。吃多了除了昏沉以外,还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有胀气、排放臭气之虞。

  

  佛告诉弟子们,打坐的时候,最好只吃八分饱,不要吃太多,如此静坐时就没有昏沉、少妄想,较易与清净心相应。其次,持午又可以断六道因,所以过午不食有种种的利益。

  

  三十二、持午的开缘条件

  

  持不非时食戒有种种的利益。然而有些人体弱多病,为了持这一条戒,身体不健康,没有精神,无法用功,此时就必须开方便,多餐少食。开缘的方法就是合掌称念「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请赐弟子方便药石。」晚上吃东西就好比是吃药,为了要继续用功修行而吃,不是为了满足贪欲而用。

  

      我们身上有无量的细胞,吃东西是为了提供营养给细胞。众生皆有我执,迷执色身为「我」,于是把细胞当作自己。…

《八关斋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