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關齋戒▪P4

  ..續本文上一頁走路都要提心吊膽,時時擔心自己數十萬元的衣服,會勾破或被他人手中的香煙燒壞。假使惡人看到自己擁有這些,起了貪心,可能連性命都會因此喪失,體悟到這些道理,就能明了如果沒有這些妝飾品及華麗的衣服,心中無所牽挂,實在是很自在。

  

  二十四、不歌舞倡伎 不往觀聽

  

  

  「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這條戒包含不唱世俗歌曲、不跳舞演戲,作種種娛樂性的活動。「不往觀聽」,不但自己不作,連看都不要看,聽都不要聽,因爲這些塵境會使心意識散亂顛倒,失去正念。這些聲色只是刺激感官,迷惑心理,使自己得到暫時的滿足,等到刺激一過,心當中依舊空虛、煩惱。這些對我們沒有任何好處,追求攀緣只是浪費時間、浪費生命。

  

      佛法中提到,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産生六識,塵就是塵勞,塵就是一種刺激、一種塵境。譬如說我們看外面的東西,起初認爲好看,但看久了眼睛會疲勞,接著會打瞌睡,這是因爲塵勞刺激眼根,使眼睛漸漸中毒,對生理、心理産生許多副作用;六根染著塵境時皆是如此。

  

      一般人都等到六根産生病症,才去就醫,其實這些病源來自平時貪著外境,不斷地接受刺激所造成,因此最後就是生病的果報。老子講:「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實在是如此的。

  

  二十五、遠離聲色 心得解脫

   「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這條戒就現代來講,不僅是不要去聽、去看歌舞表演,連電視、電影都不要看,如此更能使自己這念心清淨,真正達到持戒的目的。所以受持八關齋戒這一日一夜期間要住在道場裏,現在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收音機、電視機,親人在觀看,自己不能不聽、不能不看,最低限度眼睛一定會看到、耳朵也會聽到,雖然只是短暫的時間,無形當中持戒就不清淨了。

  

      所以持戒有粗細之分,粗就是不看、不聽,不過雖然作到自己不去看、去聽,不小心聽到或看到了,心當中還是會蠢蠢欲動,這就是六根攀緣所造成的習氣。所以持守八關齋戒,先藉由事相上的實踐,戒掉粗的習氣,然後再慢慢將細微的習氣除掉,由淺入深,最後就能達到解脫自在的境界。

  

  

  二十六、不坐臥高廣大床

  第七條戒爲「不坐臥高廣大床」,舒適柔軟、高廣的床,能令人心生淫念,所以不宜坐臥。佛法是先斷外緣,譬如大衆到道場中打禅七,看到禅凳就想打坐,如果回到家裏看到舒適柔軟的床,就易心生懈怠之念,甚至想入非非。

  

  所謂「心隨境轉」,一般人會隨外面境界的不同而産生不同的心念;外在的境界很清淨,我們的心就會産生清淨的念頭;若身處燈紅酒綠、花天酒地的環境中,我們的心就會想入非非。所以佛陀慈悲製定「不坐臥高廣大床」戒,爲保持心念的清淨,最好遠離種種思念惡法的因緣。

  

  高廣大床的「高」是指高度,從地面一直到床面如超過如來八指就算高。如來指釋迦牟尼佛,佛的手指很長,一指有二寸,八指即一尺六寸左右。廣就是一個人睡覺翻身不會掉到床下的寬度,約一公尺半左右。超過以上尺寸,就算是高、廣。道場中大衆睡在通舖,雖然高超過一尺六寸、寬超過一公尺半,但不算高、廣,因爲每個人所睡的空間還等于是一個單人床。

  

  以上是以尺碼論高廣,還有以質料論高廣,漆彩雕刻及紗絹帳褥之類的精美床座,亦算高廣大床。坐臥高廣大床不但易使人産生淫念,而且會産生我慢、懈怠、放逸等不好的心念,爲了避免這些煩惱,所以不要坐臥高廣大床。

  

  二十七、坐臥高廣床座的過患

  

  在未證到佛果之前,心當中仍有習氣存在,易受外境影響,産生種種心念。如坐臥高廣床座易引發人們的貪心、我慢、懈怠、放逸等惡念,爲了避免這些煩惱,佛陀製戒佛弟子們不可坐臥高廣大床。

  

      唐朝有一位悟達國師十一歲即出家,出家之後非常精進用功,精通叁藏,十叁歲就升座說法,唐僖宗還拜他爲國師,當時的詩人李商隱非常敬重悟達國師,曾作一首詩贊歎:「十四沙彌解講經,似師之年祇攜瓶,沙彌說法沙門聽,不在年高在性靈。」沙彌是指出了家受沙彌十戒,但還沒受叁壇大戒的出家衆,所以無論年紀大小,只要沒有受過大戒的出家衆都稱爲沙彌。悟達國師在還沒受大戒時就升座說法,當時出家、在家四衆弟子,聞名前來聽講的多達上萬人,所以說是「沙彌說法沙門聽」。「似師之年祇攜瓶」,一般像悟達國師這個年紀的出家衆,只是幫師父端茶遞水,可是悟達國師卻能登臺說法給這麼多人聽,所謂道無老少,有道不在年高而是在性靈;這念心性人人本具,對道有所體悟,非關年齡的大小。

  

  二十八、叁昧法水洗愆尤

  

   爲表達對悟達國師的崇敬,唐懿宗特別送他一個沈香座,這個沈香座不僅高,且雕刻十分精美。悟達國師看到連皇帝都來聽經,又贈與名貴的沈香座,表示自己很有成就,就因這一念我慢心,前世的冤家就附到他膝蓋上,形成一個人面瘡,人面瘡的眉目口齒具備,還會吞咬食物,令國師痛苦不堪,遍請國內名醫診治,都束手無策。悟達國師忽然想起以前曾照顧過一位病僧,僧人痊愈後感謝悟達國師的照顧,臨行之際特別叮咛:「以後如果您碰到磨難,或者有生命的危險,那時就到四川九隴山來找我,那地方有兩棵大松樹作爲標誌,只要敲敲松樹,我就會出現了。」

  

  想起過去那位病僧臨別的叮囑,悟達國師便前往四川的九隴山拜訪那位僧人。僧人派了一位童子帶悟達國師到巖下的清泉旁,指示他用泉水來治療人面瘡,當悟達國師正要用泉水洗人面瘡時,人面瘡忽然出聲說:「慢一點!今日迦諾迦尊者賜你『叁昧水』洗滌,使我得到解脫,從今以後我再也不會找你,不過我要把這當中的因果說清楚,讓你了解。」

  

  二十九、從起心動念處修行

  

  悟達國師膝蓋上的人面瘡說道:「你我以前都是一殿之臣,在漢朝的時候,你是袁盎,我是晁錯,當時我主張削除諸侯的封地,而演成七國之亂。爲了撫平諸侯的憤怒,你建議將我腰斬以平息諸亂。由于你的一句話,使我無辜冤死,從此以後我生生世世都想要報這個仇恨。然而你十世以來都是高僧,守戒嚴謹,因爲戒德所以舉身光明,使我無法靠近。現在因爲唐懿宗所贈的沈香座,你起了一念貪心與慢心,你身上的光明便消失了,我才能趁機附在你的膝蓋報仇雪恨。不過你有很大的福報,供養了迦諾迦尊者,承蒙尊者出面調解宿世冤仇,我才願意與你了結這段恩怨。」悟達國師聽了,心中不覺凜然,感悟因果可畏,以至誠的心掬起叁昧法水清洗膝蓋,人面瘡隨即消失。

  

      修行要在起心動念處修。悟達國師十世持戒精嚴,只因高廣床座生起一念貪心,便損福招報,一般人想做到不隨外境起心動念,更是不易。持守「不坐臥高廣大床」戒,不用這麼好的物品,就不會起貪心、慢心。持戒是幫助我們先從事上遠離種種染緣,做到事上遠離之後再從心上遠離,事上、心上都能遠離,就能得解脫。

  

  叁十、不非時食

  

  第八條戒爲不非時食,即過午不食。《毘羅叁昧經》提到:「瓶沙王問佛,何故日中佛食?答雲:早起諸天食,日中叁世諸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佛製斷六趣因令同叁世佛食。」修行學佛,要向佛學習,行佛所行,言佛所言,以佛心爲己心,以佛言爲己言,以佛行爲己行,如此實踐,就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得到佛的加持。因爲佛只吃中午一餐,所以身爲佛弟子,也要效法佛陀。佛經上講,天人是早上吃,佛是中午吃,畜生是下午吃,鬼是晚上吃,各有各的時節因緣。爲了斷除六道輪迴的因,所以要養成過午不食的習慣。

  

      修行學佛,先從事上開始養成佛的習慣,漸漸使心得到甯靜與安定透過檢討反省,化除所有的煩惱,體悟到這一念心,就能成就佛道。所以受持八關齋戒,持守「不非時食戒」,習佛所行,先從事上開始練習,事上、理上皆精進,漸漸便能趣入佛道。

  

  叁十一、不非時食的製戒緣起

  

  佛陀時代,原本僧衆晚上也可以出去托缽。有天夜晚,佛的弟子迦留陀夷外出托缽,走著走著來到一位居士家,發現這戶人家門關起來了,想去敲門卻又擔心打擾了居士,就在門外等到有人出來,才上前去化緣。身材高大且皮膚黝黑的迦留陀夷,見到女主人出來後即走上前去,此時剛好天空出現一陣閃電,在視線不明的情況下,這位婦人一看見迦留陀夷尊者以爲是個鬼,當場就嚇昏了,腹中的胎兒也因此流産。

  

  釋迦牟尼佛知道了以後,就召集所有的僧衆開會。佛陀告訴弟子們,出家衆爲了吃一餐飯,打擾居士,惹了這些禍患,所以佛就藉這個因緣講過午不食的道理。

  

  佛陀住世的時代,僧衆的修行方式是專門聽經聞法及靜坐,佛即規定吃多了不好,因爲吃多了,打坐的時候容易昏沈;不過不吃也不行,不吃沒有精神,也容易昏沈。吃多了除了昏沈以外,還會因爲消化不良,而有脹氣、排放臭氣之虞。

  

  佛告訴弟子們,打坐的時候,最好只吃八分飽,不要吃太多,如此靜坐時就沒有昏沈、少妄想,較易與清淨心相應。其次,持午又可以斷六道因,所以過午不食有種種的利益。

  

  叁十二、持午的開緣條件

  

  持不非時食戒有種種的利益。然而有些人體弱多病,爲了持這一條戒,身體不健康,沒有精神,無法用功,此時就必須開方便,多餐少食。開緣的方法就是合掌稱念「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請賜弟子方便藥石。」晚上吃東西就好比是吃藥,爲了要繼續用功修行而吃,不是爲了滿足貪欲而用。

  

      我們身上有無量的細胞,吃東西是爲了提供營養給細胞。衆生皆有我執,迷執色身爲「我」,于是把細胞當作自己。…

《八關齋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