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凡犯大妄语罪的人,因为以邪见诳惑世人,往生后将堕入三涂恶道或无间地狱,受甚苦之恶报。
十七、何谓方便妄语
妄语中有一种方便妄语,这是为了救度众生而方便权巧说妄语,非本着图己名利的恶心,所以不算犯戒。过去,有一只兔子因为被猎人追捕,逃命中,看到前面有一位老和尚在打坐,就钻到老和尚的长衫下摆里。猎人追到,问老和尚是否有发现一只兔子?老和尚为了保护兔子的性命,就回答:「兔子已往前面跑走了」。虽然老和尚说了妄语,却是基于大慈悲心,为救护众生而说,并不犯过失。
以前有位法师出外行脚,看到山谷里放出一道红光,这位法师一看便知道山谷里有修行人,于是就走进山谷里,结果发现一位老太太。法师问这位老太太修持什么法门?这位老太太说道:「我念六字大明咒。」法师心想:「原来是这位老太太精勤持咒,产生定力,所以才会放光。」便再问:「您这六字大明咒是怎么念的?」老太太回答:「唵嘛呢叭咪『牛』。」法师一听就说:「老菩萨,您念错了。应该是唵嘛呢叭咪『吽』才对。」老太太听了一惊,心想这二十年的修行都白费了。这位法师讲完就走了,到了山头再回头一看发现山谷中充满黑气,知道是老太太心中起了烦恼、忧愁,于是赶快返回说道:「刚才我说唵嘛呢叭咪『吽』是考验您对法门有没有信心?其实唵嘛呢叭咪『牛』才是对的。」老太太一听非常高兴,又开始念唵嘛呢叭咪「牛」。这位法师离开后,回头一看,山谷里面又放出红光了。
因为老太太对这个法门又起了信心,念到相应,产生定力,所以才又放红光。如果这个法师不用方便妄语,可能这位老太太就退失道行、退失菩提心了。不过,开方便也要有智慧,为了利益众生不得已而说,才不至于因滥开方便导致种种过患。
十八、远离口四过
持守不妄语戒,不仅要做到不欺骗他人,更进一步还要不犯口四过。口四过是指:恶口、两舌、妄言、绮语。「恶口」就是说不好听的话,有的人经常习惯口出恶语秽言,且不只是骂人,若遇天气不好,连续好几天刮风、下雨,顺口骂风、骂雨,或是生活中,走在路上不小心跌了一跤,马上骂东骂西,这都是恶口。恶口者,此生命尽之后,将堕入三涂恶道,或堕地狱,割舌令自啖食;或堕饿鬼道,口中蛆脓流出;或堕畜生道,食啖粪秽,人闻其声,都心生嫌恶。罪毕为人,面貌丑陋,口臭唇缺,且常遭他人诽谤。
「两舌」是指于两人之间挑拨离间,常拨弄是非者,未来将招感聋哑、子女不听话、眷属时常争斗等果报。其次,凡是会令人增长淫念的言辞,或戏论、取笑他人等散乱无益之语,皆是「绮语」。现世所说不为人信,口齿不清、遭人戏弄轻贱,即是过去绮语所感的果报。犯了恶口、两舌、绮语等过失,口业就不清净,所以持守不妄语戒除了不欺骗他人,还要作到远离口四过。
佛除了有梵音声、广长舌相,还有上味相。一般人口业不清净,所以饮食还要以种种酱料调味。佛陀在因地中修行时即不犯口四过,因此不论是什么食物,进到口中皆为上妙美味。佛能够具足种种功德,都是过去世积极修善因而得来的。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种善因必定得善果。因此,修行要从日常生活开始作起,检讨反省自己是否有犯口四过?如果有,马上就加以改进,只要能够持续不断地努力,口业就会愈来愈诚正、清净,如此才能成就佛的种种功德,得到别人的信任与尊重。
十九、不饮酒戒
八关斋戒中第五条戒为不饮酒戒,在受持八关斋戒一日一夜内,除了要作到不饮酒,更进一步还要作到不思念饮酒之事,不劝人饮,亦不涉足卖酒、喝酒的场所。
不饮酒戒,是禁戒不得饮具有酒色、酒香、酒味三者,饮了能醉人之酒。如高梁酒、米酒、葡萄酒等,无论是五谷杂粮或花果造的酒,皆含有酒精,受此戒者都不能饮用。不但是不饮酒,连想都不要想,因为法从心生,心当中一想就产生了一个恶因,就是一个境界现前。此外,亦不劝人饮酒,甚至连卖酒、喝酒的场所都不要去,一方面防止引发饮酒习气,此外也避免他人对自己产生怀疑,能够作到这些,就是彻底将这一条戒持守清净了。
《梵网经菩萨戒》中说,「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劝人饮酒,或为他人斟酒,会得五百世无手的果报;堕入畜生道即是无手,即便身而为人,也是六根不健全。佛法所讲的因缘果报是真实不虚的道理,要想求得未来的善果,现在就要不种恶因。
不饮酒就是不种恶因,因为酒暍多了,会带来许多坏处。如酒能伤身,喝多了酒,会对身体产生种种不良的影响,所以喝酒就等于慢性自杀一样。因此不论从自利或利他的角度而言,都应当戒酒。
二十、饮酒的过失
饮酒的坏处很多,酒除了会伤身以外,还会乱性、坏事。饮酒会令人神智糊涂,所以酒后开车会出车祸,另外,神智不清、丧失判断力的情况下,往往会作出许多错误的决定,等到清醒之后,再后悔也已来不及了。
酒能乱性,饮酒之后迷失了本性,心当中就会产生性的欲望,因为丧失理智的缘故,可能就会出现性侵害乃至乱伦等行为。以前有一位受了五戒的居士,出外远行回到家中,刚好家人都外出了,由于十分口渴,看到桌上有一壶酒,以为里面装的是开水,便一口饮尽。酒兴发作后,正巧邻人的鸡跑进家中,这位居士就将鸡杀了作为下酒菜。酩酊大醉之际,邻人的妻子来找鸡,便强迫与之产生性行为。邻人发现之后,告到官府,这位居士还不承认。这位居士因犯了不饮酒戒,其余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罪通通犯了,由此可知饮酒的过失甚大,所以佛陀慈悲制定不饮酒戒,的确有其甚深涵义。
二十一、不饮酒戒的制戒缘起
佛陀最初弘法的十二年间,并未制戒,只说一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陀弟子皆依此偈修行,即能成道证果。但后来人心恶念渐多,根机渐钝,佛陀才依弟子所犯随犯随制,目的是让弟子依止戒律的规范而断恶修善。所以每一条戒,都有它的制戒缘起,不饮酒戒也是如此。
佛陀时代,某处村庄里有一条毒龙,这条毒龙性极暴恶,时常危害庄稼及当地居民,佛陀弟子中有一位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尊者听说了这件事,就运用神通降伏这条毒龙。因此村民对他极为敬重,纷纷请他到家中接受供养。一天,有一位信徒供养他饭菜及酒,这时,因佛陀尚未制不饮酒戒,所以这位尊者慈悲接受居士的所有供养,结束应供之后即离开居士家。快要到达精舍时,酒性大发,头晕目眩,倒在地上失去知觉,且方才所吃的食物都吐了出来,小虫、蟾蜍闻到臭味,都爬上尊者的脸,吃这些呕吐物。
这时,释迦牟尼佛带领了很多弟子由此经过,恰好看到这个情形,就告诉大众,这位尊者能以神通降伏毒龙,而酒醉了之后,不但不能降龙,连蟾蜍都降伏不了。因为这位尊者的示现,让大众明白饮酒有无量过失,所以佛陀制定不饮酒戒。由此可知,戒实非束缚,而是佛陀为避免众生造恶业之慈悲护念。
二十二、戒除饮酒 智慧清明
饮酒有无量过失。中国古代有很多英雄豪杰,都是因为贪杯中酒的缘故,而葬送了自己的前途、事业,历史上也有很多帝王,因为沉迷酒色,失去江山。古人说「酒色财气四堵墙,当中埋的是英良,若能跳出墙儿外,便是长生不老方。」正因酒对我们的危害甚大,所以佛陀慈悲制定不饮酒戒。
不仅佛教提倡戒律,儒家也注重戒,如至圣先师孔子曾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能戒除这些,自己便能得到利益,而戒酒亦然,能作到不饮酒,无论是对自己的事业与道业、以及对家庭、社会,都有很大的帮助。
或许有的人会说,饮酒过度才会造成过失,那只要节制饮酒就可以了,何必滴酒不沾?其实,人有贪心,初初开始先喝半杯,习惯了之后成了一杯,几杯下来不知不觉就喝了一瓶,到最后上瘾了就成了酒鬼。过去大陆有一位喜欢喝高梁酒的老先生,喝完酒马上就抽烟,当时在大陆是抽旱烟,老先生点燃烟草之后,用嘴一吹,因为他酒喝太多,引火上身,活活烧死。关于饮酒伤身乃至于致命的公案还有很多,都在告诫我们不饮酒的重要性。所以持不饮酒戒,不仅要作到滴酒不沾,还要更进一步作到不思念饮酒之事,不劝人饮,及不涉足卖酒、喝酒的场所,渐渐将饮酒的习气断除,才能完全不犯恶因,未来即不会招感苦果。
二十三、不着香花 不香涂身
第六条戒是「不着香花、不香油涂身及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受此戒者不得使用脂粉、香水,不可穿戴耳环、项链及华丽的衣服,亦不可赌博。古时印度人喜欢将香花贯串起来,戴在头上或身体上作装饰,此即是。香花为妆饰品的代表,「不着香花」,包括不得戴耳环、项链、手镯、戒指等妆饰品。
「不香油涂身」指不使用脂粉、香水及有香味的产品。市面上有很多含香料的产品,喜欢使用的人认为这味道是香,但有些人一闻到这香味就会打喷涕,或认为这味道难闻,所以味道好不好闻是因人心的执着不同而定;又如人们认为粪便是臭,厕所里的蛆虫却认为粪便是香,香与臭其实都是虚妄的。所以仔细去思维便会发现,使用这些物品其实对自己并没有好处,还浪费钱财。
以佛法的观点来看,脂粉、香水、耳环、华丽的衣服等,都是不必要的东西。一个人如果拥有很多华丽的衣服、珠宝、项链,这些穿戴在身上,可能连…
《八关斋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