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六道衆生,雖則身心無殺盜淫,叁行已圓,若大妄語,即叁摩地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凡犯大妄語罪的人,因爲以邪見诳惑世人,往生後將墮入叁塗惡道或無間地獄,受甚苦之惡報。
十七、何謂方便妄語
妄語中有一種方便妄語,這是爲了救度衆生而方便權巧說妄語,非本著圖己名利的惡心,所以不算犯戒。過去,有一只兔子因爲被獵人追捕,逃命中,看到前面有一位老和尚在打坐,就鑽到老和尚的長衫下擺裏。獵人追到,問老和尚是否有發現一只兔子?老和尚爲了保護兔子的性命,就回答:「兔子已往前面跑走了」。雖然老和尚說了妄語,卻是基于大慈悲心,爲救護衆生而說,並不犯過失。
以前有位法師出外行腳,看到山谷裏放出一道紅光,這位法師一看便知道山谷裏有修行人,于是就走進山谷裏,結果發現一位老太太。法師問這位老太太修持什麼法門?這位老太太說道:「我念六字大明咒。」法師心想:「原來是這位老太太精勤持咒,産生定力,所以才會放光。」便再問:「您這六字大明咒是怎麼念的?」老太太回答:「唵嘛呢叭咪『牛』。」法師一聽就說:「老菩薩,您念錯了。應該是唵嘛呢叭咪『吽』才對。」老太太聽了一驚,心想這二十年的修行都白費了。這位法師講完就走了,到了山頭再回頭一看發現山谷中充滿黑氣,知道是老太太心中起了煩惱、憂愁,于是趕快返回說道:「剛才我說唵嘛呢叭咪『吽』是考驗您對法門有沒有信心?其實唵嘛呢叭咪『牛』才是對的。」老太太一聽非常高興,又開始念唵嘛呢叭咪「牛」。這位法師離開後,回頭一看,山谷裏面又放出紅光了。
因爲老太太對這個法門又起了信心,念到相應,産生定力,所以才又放紅光。如果這個法師不用方便妄語,可能這位老太太就退失道行、退失菩提心了。不過,開方便也要有智慧,爲了利益衆生不得已而說,才不至于因濫開方便導致種種過患。
十八、遠離口四過
持守不妄語戒,不僅要做到不欺騙他人,更進一步還要不犯口四過。口四過是指:惡口、兩舌、妄言、绮語。「惡口」就是說不好聽的話,有的人經常習慣口出惡語穢言,且不只是罵人,若遇天氣不好,連續好幾天刮風、下雨,順口罵風、罵雨,或是生活中,走在路上不小心跌了一跤,馬上罵東罵西,這都是惡口。惡口者,此生命盡之後,將墮入叁塗惡道,或墮地獄,割舌令自啖食;或墮餓鬼道,口中蛆膿流出;或墮畜生道,食啖糞穢,人聞其聲,都心生嫌惡。罪畢爲人,面貌醜陋,口臭唇缺,且常遭他人誹謗。
「兩舌」是指于兩人之間挑撥離間,常撥弄是非者,未來將招感聾啞、子女不聽話、眷屬時常爭鬥等果報。其次,凡是會令人增長淫念的言辭,或戲論、取笑他人等散亂無益之語,皆是「绮語」。現世所說不爲人信,口齒不清、遭人戲弄輕賤,即是過去绮語所感的果報。犯了惡口、兩舌、绮語等過失,口業就不清淨,所以持守不妄語戒除了不欺騙他人,還要作到遠離口四過。
佛除了有梵音聲、廣長舌相,還有上味相。一般人口業不清淨,所以飲食還要以種種醬料調味。佛陀在因地中修行時即不犯口四過,因此不論是什麼食物,進到口中皆爲上妙美味。佛能夠具足種種功德,都是過去世積極修善因而得來的。所謂「叁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種善因必定得善果。因此,修行要從日常生活開始作起,檢討反省自己是否有犯口四過?如果有,馬上就加以改進,只要能夠持續不斷地努力,口業就會愈來愈誠正、清淨,如此才能成就佛的種種功德,得到別人的信任與尊重。
十九、不飲酒戒
八關齋戒中第五條戒爲不飲酒戒,在受持八關齋戒一日一夜內,除了要作到不飲酒,更進一步還要作到不思念飲酒之事,不勸人飲,亦不涉足賣酒、喝酒的場所。
不飲酒戒,是禁戒不得飲具有酒色、酒香、酒味叁者,飲了能醉人之酒。如高梁酒、米酒、葡萄酒等,無論是五谷雜糧或花果造的酒,皆含有酒精,受此戒者都不能飲用。不但是不飲酒,連想都不要想,因爲法從心生,心當中一想就産生了一個惡因,就是一個境界現前。此外,亦不勸人飲酒,甚至連賣酒、喝酒的場所都不要去,一方面防止引發飲酒習氣,此外也避免他人對自己産生懷疑,能夠作到這些,就是徹底將這一條戒持守清淨了。
《梵網經菩薩戒》中說,「若自身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五百世無手。」勸人飲酒,或爲他人斟酒,會得五百世無手的果報;墮入畜生道即是無手,即便身而爲人,也是六根不健全。佛法所講的因緣果報是真實不虛的道理,要想求得未來的善果,現在就要不種惡因。
不飲酒就是不種惡因,因爲酒暍多了,會帶來許多壞處。如酒能傷身,喝多了酒,會對身體産生種種不良的影響,所以喝酒就等于慢性自殺一樣。因此不論從自利或利他的角度而言,都應當戒酒。
二十、飲酒的過失
飲酒的壞處很多,酒除了會傷身以外,還會亂性、壞事。飲酒會令人神智糊塗,所以酒後開車會出車禍,另外,神智不清、喪失判斷力的情況下,往往會作出許多錯誤的決定,等到清醒之後,再後悔也已來不及了。
酒能亂性,飲酒之後迷失了本性,心當中就會産生性的欲望,因爲喪失理智的緣故,可能就會出現性侵害乃至亂倫等行爲。以前有一位受了五戒的居士,出外遠行回到家中,剛好家人都外出了,由于十分口渴,看到桌上有一壺酒,以爲裏面裝的是開水,便一口飲盡。酒興發作後,正巧鄰人的雞跑進家中,這位居士就將雞殺了作爲下酒菜。酩酊大醉之際,鄰人的妻子來找雞,便強迫與之産生性行爲。鄰人發現之後,告到官府,這位居士還不承認。這位居士因犯了不飲酒戒,其余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罪通通犯了,由此可知飲酒的過失甚大,所以佛陀慈悲製定不飲酒戒,的確有其甚深涵義。
二十一、不飲酒戒的製戒緣起
佛陀最初弘法的十二年間,並未製戒,只說一偈──「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佛陀弟子皆依此偈修行,即能成道證果。但後來人心惡念漸多,根機漸鈍,佛陀才依弟子所犯隨犯隨製,目的是讓弟子依止戒律的規範而斷惡修善。所以每一條戒,都有它的製戒緣起,不飲酒戒也是如此。
佛陀時代,某處村莊裏有一條毒龍,這條毒龍性極暴惡,時常危害莊稼及當地居民,佛陀弟子中有一位證得阿羅漢果位的尊者聽說了這件事,就運用神通降伏這條毒龍。因此村民對他極爲敬重,紛紛請他到家中接受供養。一天,有一位信徒供養他飯菜及酒,這時,因佛陀尚未製不飲酒戒,所以這位尊者慈悲接受居士的所有供養,結束應供之後即離開居士家。快要到達精舍時,酒性大發,頭暈目眩,倒在地上失去知覺,且方才所吃的食物都吐了出來,小蟲、蟾蜍聞到臭味,都爬上尊者的臉,吃這些嘔吐物。
這時,釋迦牟尼佛帶領了很多弟子由此經過,恰好看到這個情形,就告訴大衆,這位尊者能以神通降伏毒龍,而酒醉了之後,不但不能降龍,連蟾蜍都降伏不了。因爲這位尊者的示現,讓大衆明白飲酒有無量過失,所以佛陀製定不飲酒戒。由此可知,戒實非束縛,而是佛陀爲避免衆生造惡業之慈悲護念。
二十二、戒除飲酒 智慧清明
飲酒有無量過失。中國古代有很多英雄豪傑,都是因爲貪杯中酒的緣故,而葬送了自己的前途、事業,曆史上也有很多帝王,因爲沈迷酒色,失去江山。古人說「酒色財氣四堵牆,當中埋的是英良,若能跳出牆兒外,便是長生不老方。」正因酒對我們的危害甚大,所以佛陀慈悲製定不飲酒戒。
不僅佛教提倡戒律,儒家也注重戒,如至聖先師孔子曾說「君子有叁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能戒除這些,自己便能得到利益,而戒酒亦然,能作到不飲酒,無論是對自己的事業與道業、以及對家庭、社會,都有很大的幫助。
或許有的人會說,飲酒過度才會造成過失,那只要節製飲酒就可以了,何必滴酒不沾?其實,人有貪心,初初開始先喝半杯,習慣了之後成了一杯,幾杯下來不知不覺就喝了一瓶,到最後上瘾了就成了酒鬼。過去大陸有一位喜歡喝高梁酒的老先生,喝完酒馬上就抽煙,當時在大陸是抽旱煙,老先生點燃煙草之後,用嘴一吹,因爲他酒喝太多,引火上身,活活燒死。關于飲酒傷身乃至于致命的公案還有很多,都在告誡我們不飲酒的重要性。所以持不飲酒戒,不僅要作到滴酒不沾,還要更進一步作到不思念飲酒之事,不勸人飲,及不涉足賣酒、喝酒的場所,漸漸將飲酒的習氣斷除,才能完全不犯惡因,未來即不會招感苦果。
二十叁、不著香花 不香塗身
第六條戒是「不著香花、不香油塗身及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受此戒者不得使用脂粉、香水,不可穿戴耳環、項鏈及華麗的衣服,亦不可賭博。古時印度人喜歡將香花貫串起來,戴在頭上或身體上作裝飾,此即是。香花爲妝飾品的代表,「不著香花」,包括不得戴耳環、項鏈、手镯、戒指等妝飾品。
「不香油塗身」指不使用脂粉、香水及有香味的産品。市面上有很多含香料的産品,喜歡使用的人認爲這味道是香,但有些人一聞到這香味就會打噴涕,或認爲這味道難聞,所以味道好不好聞是因人心的執著不同而定;又如人們認爲糞便是臭,廁所裏的蛆蟲卻認爲糞便是香,香與臭其實都是虛妄的。所以仔細去思維便會發現,使用這些物品其實對自己並沒有好處,還浪費錢財。
以佛法的觀點來看,脂粉、香水、耳環、華麗的衣服等,都是不必要的東西。一個人如果擁有很多華麗的衣服、珠寶、項鏈,這些穿戴在身上,可能連…
《八關齋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