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常经▪P31

  ..续本文上一页在,等于《金刚经》里面提到: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以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子就是「遍庄严」。如果执着假有,就属于众生境界;执着真空,则属于二乘境界;所以要不即不离、不出不入。要修一切善,无善不修,成就世间上的一切假有功德;执着假有的功德又成了生灭,所以要了解一切假有都是缘起、都是性空,当下契悟真空;入了真空又不执着真空,这念心不执着假有、又不住在真空,就称为「中道实相」。这念心假也假得、空也空得、中也中得,就等于天台宗所说,这念心有假观、有真空观,乃至于有中道实相观,这念心具足「一假一切假,一空一切空,一中一切中,即假即空即中」,这就是真正的「一法具足一切法」,一切法不离当下这一念心。

  

  「菩提妙华遍庄严」,这念心周遍假有、周遍真空、周遍中道实相,所谓「佛智照假、佛智照空、佛智照中」,最后又不执着假有、也不执着真空、也不执着中道,就称为「遍庄严」,所谓「一乘任运,万德庄严是诸佛」。「一乘」就是菩提妙华,「一乘任运,万德庄严」就是修一切善,无善不修;断一切恶,无恶不断;度一切众生,无众生不度,就称为「以菩提之因华,庄严无上菩提之果海」。真正到达这个境界,这念心就能得自在,就能「随所住处常安乐」。

  

  「随所住处常安乐」,无论走到什么地方,我们这念心都是平平安安、了了分明,都能够得自在;住在假有的地方也能得自在,住在真空也能得自在,住在中道实相上也能得自在。一般人没有契悟到假有、真空和中道,所以退而求其次,「随所住处」就是在顺境时,穿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切都是称心自在,也能够「常安乐」;在逆境时,吃也吃不好、住也住不好、穿也穿不好,到处都是障碍,一切都不得自在,也能够「常安乐」。

  

  「常安乐」是指这念心,时时刻刻都安住在菩提、涅槃上的意思;在顺境上不贪着,在逆境上也不烦恼。如果契悟到菩提和涅槃,乃至于有了戒、有了定,这念心安住在戒上、安住在定上,无论是什么地方、什么处所,都能够安稳、快乐。等于儒家所说的君子,无论是在富贵、在贫贱中都能得自在,所谓「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假使不了解这个道理,有了富贵,就会得意忘形,之后就会乐极生悲,这样就不能常安乐。一般人在贫穷、不得意的时候,经常会处心积虑,患得患失、怨天尤人,也得不到常安乐。看到人家富贵、自在,而自己没有富贵、不能得自在,吃也吃不好、住也住不好,就要想办法得到钱财,于是去偷、去抢,这就违背因果,就会堕落,就会犯法,这也不能得自在。

  

  了解这些道理以后,无论顺境、逆境,这念心都能够安住在定慧上面,或者至少要安住在善法上面。顺境现前,知道这是三宝的慈光加被,是大众的发心,乃至于是过去生中所修的善法,不要贪着,要继续用功、继续发心;处于失意、逆境的时候,要知道这是过去的恶业所感,现在要惭愧、忍耐,更要修善法,这样就是「随所住处常安乐」。明白了这个道理,这念心安住在定慧上面、安住在中道实相上面,就真正是无时无刻都在净土上面。如同陶渊明所写的一首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就能了解一切事情都是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安住这念心才是最重要的。

  

  世间上有世间上的哲学,也就是所谓的「人生哲学」。人生哲学就是要看得破、放得下,就是一般人所谓「随遇而安」。随遇而安,要安住在哪里?众生不知道安住在戒法上面、安住在定法上面,更不知道安住在中道实相上面,众生的随遇而安只是一种豁达空,生活一天算一天,马马虎虎,就这样混混沌沌过一生,称为「达观主义」,这样子就不是「随所住处常安乐」。虽然不是常安乐,可是至少这种人不会做错事情,能够知足。

  

  知足常乐的人,也能够知道「随所住处常安乐」。明朝朱元璋在年轻的时候,到处飘流、落难,吃也吃不好、住也住不好,出家当沙弥时,有次回寺太晚,于是就露宿在寺门外,一般人可能会觉得悲伤,可是他有他的哲学,因而作了一首诗:「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天为罗帐地为毡」就是虽然睡觉时没有蚊帐,但我以天空为罗帐,睡在这么大一个罗帐里面;虽然没有好的床铺、好的毯子来作床垫,但我有这么好的一块土地来作为我的床毡。「日月星辰伴我眠」,一般人睡觉是娇妻美人来陪伴,达官显贵还有很多侍者、随从前呼后拥来陪伴,我不要娇妻美妾来陪伴,也不要种种随从来陪伴,因为天上有这么多的星星,这么好的月亮在这里陪伴我睡觉,这是他的人生哲学,心里不仅看得开,还有远大的胸襟。「夜间不敢长伸足」,因为晚上很寒冷,如果睡觉时,双腿伸直会很冷,所以两腿曲卷起来睡,可是他不这么想,因为「恐怕踏破海底天」,我一撑开两腿恐怕会把山河大地通通给破坏了,这是他的人生理念。因为他有这样远大的胸襟,所以他的功业才能够成功,才能够成就统一中国的大业。因此不要看轻世间上的一切伟人,他们都有他们的人生哲理、看法和理念。

  

  过去陶渊明的生活很苦,因而作了「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三旬九遇食,十年着一冠」;「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等的诗句。「东方有一士」,东方就是指中国,中国有这么一位隐士;「被服常不完」,无论是穿的、用的都非常地欠缺;欠缺到什么程度呢?「三旬九遇食,十年着一冠」,一个月有三十天,只有九天才能吃得到东西;他戴的帽子,十年都没换过。由此可知他的生活实在是很辛苦。「造夕思鸡鸣」,到了晚上是冻得要死,所以会想怎么鸡还不赶快啼叫,还不赶快天亮;「及晨愿鸟迁」到了天亮,没有吃的、没有穿的,又冻、又饿,心中又想怎么天还不黑呀!白天的时候希望赶快到晚上,到了晚上又希望赶快天亮,所以这种日子是很苦的,可是陶渊明他却还是很自在,这个就是「随所住处常安乐」。

  

  我们更进一步,在静的时候不贪着静境,藉静境来学习、来用功、来养道;在动的时候也不厌烦,于动境勤修善法,广结善缘,无论是静、是动,都能静也静得、动也动得,最低限度要做到这个境界。假使不了解这个道理,就会静也静不得,动也动不得,也就不能随所住处常安乐。

  

  有善法、有戒、有定来资身,依着佛法来回光返照,愈走就愈光明,最后一定能够达到菩提涅槃的果报。现在虽然没有契悟到菩提、涅槃,就是安住在佛法上面、安住在善法上面,无论动静闲忙、顺境、逆境,也都能够产生一种快乐,都能够常安乐,所谓「禅悦为食,法喜充满」。最后就是要靠我们自己发大愿,「愿诸世界常安稳,无边福智益群生,所有罪业并消除,远离众苦归圆寂。恒用戒香涂莹体,常持定服以资身,菩提妙华遍庄严,随所住处常安乐。」

  

  这一段是一个总结,《无常经》非常地好,是非常完美的一部经,所以在佛世的时候,出家众都要经常诵《无常经》。因为怕忘记,所以将它编辑成韵,当作歌来唱诵,时时刻刻念法。我们现在能够诵《无常经》,研究《无常经》,确实是最大的福报、最大的功德。所以每一个人都要背诵《无常经》,要时时刻刻念兹在兹,才能够提醒自己不要迷失,知道世间一切都是无常,要赶快用功,如果能够契悟菩提和涅槃,就可以脱离无常杀鬼。菩提涅槃具足常乐我净四德,这是每一个人所追求的,所以能诵、能研究《无常经》是最大的功德,这部经也是最上一部经典之一,希望每一个人要发心、要珍惜,了解了《无常经》的道理,就能「随所住处常安乐」。

  

  

《无常经》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喜施获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