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信到什么程度?假使迷迷糊糊,要信不信,心存疑惑,怎么成道呢?
--------------------------------------------------------------------------------
(四)971130
佛经里讲「六即佛」,其中,「六」显因果之事相,「即」显佛性之理体。因此「六即佛」表现了从凡夫到成佛的位次。
第一是理即佛──「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在道理上每个人都有本具的佛性,行住坐卧都不离开这一念心,称为理即。虽然在道理上是佛,可是行为一点都不像佛,起了贪心就像饿鬼,起了瞋心就像修罗,造了恶业就堕入地狱、畜生。「动静理全是」,无论是动、是静,佛性始终存在,但「行藏事尽非」,所作所为完全与「觉」相背,与善法不相应,而与恶法相应。「冥冥随物去」,「物」,就是外面的尘境,色、声、香、味、触等境界。理上来说,每个人都有觉性,但是六根攀缘六尘,心就迷失掉了,这是属于不觉的众生。
觉悟了,就是名字即佛──「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知道听法的这念心就是佛性、觉性,要坚住正念,随顺觉性,有了烦恼,赶快用法门来对治。现在知道,是在名字上知道,还做不到。
所以,从现在开始,要念念分明、处处作主,行住坐卧不离当念,在这念心上用功,这就是观行即佛──「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常理」就是本具的觉性,清楚明白、念念分明。「念念照常理」,不论是坐香、行香、跑香,觉性都要存在。「心心息幻尘」,过去所想的一切都是幻化不实的,和作梦一样。《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例如,哪个人对你好,哪个人对你不好,哪个人说你是非,这些都是在考验你。别人赞叹你,自己是不是落入欢喜魔?说你不好,起了无明烦恼,就变成修罗。所以,别人赞叹我,我也不欢喜,心想:「他是在勉励我,我根本就做不到,谢谢,阿弥陀佛!」人家说你不好,要想:「谢谢!你是在鼓励我、勉励我、指导我,我非常感谢你。」就如古德所说的:「道吾好者是吾贼,道吾恶者是吾师。」为什么呢?如果像世间人一样,听到赞叹,高兴得不得了;听到毁谤,就成了冤家、成了仇敌,这些都不是修行。所以,这念心要无住。
「遍观诸法性」,什么是法性?法性是空性,一切万法都是空,都是虚妄不实的,所谓「善恶如幻化,三界如空花」。遍观诸法之性,没有一样东西是实在的,一切都是如梦幻泡影。永明延寿禅师说:「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化人问幻士」,没有大彻大悟的人、没有三惑永断的人,都是在说梦话。修善断恶,是作好梦;起贪瞋痴,造杀盗淫,就是作恶梦。「谷响答泉声」,世间的万事万法就像空谷,在空谷中拍拍手、叫几声,马上就有回音,你能找到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吗?无论是好的声音、坏的声音,跟空谷传响声一样,什么都没有,毕竟空寂。
「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我的宗旨是什么?如泥牛水上行,泥巴做的牛在水上走路,遇到水就化掉了,意即能所俱空,这就是般若。真也是假,有假才说真,没有假,真也不能成立。有空才说有,没有空,有也不能建立。有内才有外,没有内,外也不能建立。有女才说男,有僧才说俗,这都是方便。「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不要执着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乃至守真去假,这都还是妄想。我们这念心是绝对的,要在这念心上用功。
第四,相似即佛──「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善善恶恶,是是非非,一切都不执着。执着本来就没有的东西,就是空中生花。「空里见花红」,空中见到花开、花白、花红,都是虚妄不实的。打坐有很多境界,都不要理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当中要有这个智慧,才能与无上正等正觉有一点点相似,这就是「相似即佛」。
第五,分证即佛,分断无明,分证法身。修行怎么样叫作进步?不是得了神通才是进步,而是心要净、要定、要明,烦恼要愈来愈稀薄、愈来愈少,心就慢慢沉淀了。
隐山和尚说:「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神光,就是我们的性光。「一道神光万境闲」,只有这一念心,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是是非非化为乌有,只有这念心,没有第二念心。「万境闲」,善也找不到、恶也找不到、魔也找不到、佛也找不到,一切毕竟空寂,只有这念心。
分证即佛──「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前面所说的道理都通达无碍了,又契悟了一层。但悟有深浅,不要得少为足,要发长远心。「穷源犹未尽」,现在什么境界都没有,好象很清净了,但哪个是真心?还找不到。「尚见月朦胧」,这个心有时迷惑、有时昏沉,这当中还不是绝对的清净,不是绝对的明白,还有一层雾。
到最后,真正是大彻大悟了,就是究竟即佛──「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万里途程不离初步,悟,不是得到什么,还是当下动念这一念,法尔如是,一切都是现成的。「从来真是妄」,悟了之后,发现过去都是在妄想当中。「今日妄皆真」,妄想没有了,通通转成悲心、转成真如法性了。「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不是外来的东西,而是过去迷失掉了,现在现前了,就等于拨云见日,太阳一直都是存在的,只是被云遮住了。云,就是执着、烦恼、无明。
大觉禅师说:「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到枝头已十分。」大觉禅师为了开悟,四处寻师访道。「终日寻春不见春」,春,是指道。「芒鞋踏破岭头云」,翻山越岭,千辛万苦,过了一山又一山,过了一岭又一岭,都没有找到一个歇处、没有找到一个入处。既然这么困难,算了,不修了,通身放下,什么都不要,这时道就现前了,真正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天天都想悟道、成道,等于骑牛找牛,怎么找都找不到。「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到枝头已十分」,大觉禅师回来后,手攀在梅花树上,闻到梅花的香味,当下就开悟了,原来能闻的这念心法尔如是,从过去到现在没有改变过,觉性始终都存在。
要断烦恼,必须先找到烦恼,这就是觉察;找到烦恼以后,要把它化掉、把它照破。另一种方法是不理会它,即是顿悟自心的法门。两种方法都可以。六即佛每一个阶段,都是我们这一念心,不要小看自己,要发长远心,不到这个境界,绝不退转。
这是一个最契机的法门,有了这个理,才能达到百分之百的信心。然而,「说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寸,就是方寸之地,要从些微处来实践这些道理,才能真正得到利益。如上课一样,先讲道理、公式,然后到实验室里实验。禅堂就是实验室,自己是不是坐到一支好香?自己的烦恼究竟减少到什么程度?这念心究竟清净到什么程度?这念心有没有染着?要检讨自己、面对自己。
总而言之,禅堂功夫没有别的,就是一个「歇」字,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九十七年住持精进禅修导师开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