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九十七年住持精進禅修導師開示▪P2

  ..續本文上一頁信到什麼程度?假使迷迷糊糊,要信不信,心存疑惑,怎麼成道呢?

  

  

  --------------------------------------------------------------------------------

  

  (四)971130

  佛經裏講「六即佛」,其中,「六」顯因果之事相,「即」顯佛性之理體。因此「六即佛」表現了從凡夫到成佛的位次。

  

  第一是理即佛──「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在道理上每個人都有本具的佛性,行住坐臥都不離開這一念心,稱爲理即。雖然在道理上是佛,可是行爲一點都不像佛,起了貪心就像餓鬼,起了瞋心就像修羅,造了惡業就墮入地獄、畜生。「動靜理全是」,無論是動、是靜,佛性始終存在,但「行藏事盡非」,所作所爲完全與「覺」相背,與善法不相應,而與惡法相應。「冥冥隨物去」,「物」,就是外面的塵境,色、聲、香、味、觸等境界。理上來說,每個人都有覺性,但是六根攀緣六塵,心就迷失掉了,這是屬于不覺的衆生。

  

  覺悟了,就是名字即佛──「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知道聽法的這念心就是佛性、覺性,要堅住正念,隨順覺性,有了煩惱,趕快用法門來對治。現在知道,是在名字上知道,還做不到。

  

  所以,從現在開始,要念念分明、處處作主,行住坐臥不離當念,在這念心上用功,這就是觀行即佛──「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遍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常理」就是本具的覺性,清楚明白、念念分明。「念念照常理」,不論是坐香、行香、跑香,覺性都要存在。「心心息幻塵」,過去所想的一切都是幻化不實的,和作夢一樣。《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例如,哪個人對你好,哪個人對你不好,哪個人說你是非,這些都是在考驗你。別人贊歎你,自己是不是落入歡喜魔?說你不好,起了無明煩惱,就變成修羅。所以,別人贊歎我,我也不歡喜,心想:「他是在勉勵我,我根本就做不到,謝謝,阿彌陀佛!」人家說你不好,要想:「謝謝!你是在鼓勵我、勉勵我、指導我,我非常感謝你。」就如古德所說的:「道吾好者是吾賊,道吾惡者是吾師。」爲什麼呢?如果像世間人一樣,聽到贊歎,高興得不得了;聽到毀謗,就成了冤家、成了仇敵,這些都不是修行。所以,這念心要無住。

  

  「遍觀諸法性」,什麼是法性?法性是空性,一切萬法都是空,都是虛妄不實的,所謂「善惡如幻化,叁界如空花」。遍觀諸法之性,沒有一樣東西是實在的,一切都是如夢幻泡影。永明延壽禅師說:「化人問幻士,谷響答泉聲;欲達吾宗旨,泥牛水上行。」「化人問幻士」,沒有大徹大悟的人、沒有叁惑永斷的人,都是在說夢話。修善斷惡,是作好夢;起貪瞋癡,造殺盜淫,就是作惡夢。「谷響答泉聲」,世間的萬事萬法就像空谷,在空谷中拍拍手、叫幾聲,馬上就有回音,你能找到聲音是從哪裏來的嗎?無論是好的聲音、壞的聲音,跟空谷傳響聲一樣,什麼都沒有,畢竟空寂。

  

  「欲達吾宗旨,泥牛水上行」,我的宗旨是什麼?如泥牛水上行,泥巴做的牛在水上走路,遇到水就化掉了,意即能所俱空,這就是般若。真也是假,有假才說真,沒有假,真也不能成立。有空才說有,沒有空,有也不能建立。有內才有外,沒有內,外也不能建立。有女才說男,有僧才說俗,這都是方便。「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遍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不要執著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乃至守真去假,這都還是妄想。我們這念心是絕對的,要在這念心上用功。

  

  第四,相似即佛──「四住雖先落,六塵未盡空;眼中猶有翳,空裏見花紅」,善善惡惡,是是非非,一切都不執著。執著本來就沒有的東西,就是空中生花。「空裏見花紅」,空中見到花開、花白、花紅,都是虛妄不實的。打坐有很多境界,都不要理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當中要有這個智慧,才能與無上正等正覺有一點點相似,這就是「相似即佛」。

  

  第五,分證即佛,分斷無明,分證法身。修行怎麼樣叫作進步?不是得了神通才是進步,而是心要淨、要定、要明,煩惱要愈來愈稀薄、愈來愈少,心就慢慢沈澱了。

  

  隱山和尚說:「叁間茅屋從來住,一道神光萬境閑。」神光,就是我們的性光。「一道神光萬境閑」,只有這一念心,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是是非非化爲烏有,只有這念心,沒有第二念心。「萬境閑」,善也找不到、惡也找不到、魔也找不到、佛也找不到,一切畢竟空寂,只有這念心。

  

  分證即佛──「豁爾心開悟,湛然一切通;窮源猶未盡,尚見月朦胧」。「豁爾心開悟,湛然一切通」,前面所說的道理都通達無礙了,又契悟了一層。但悟有深淺,不要得少爲足,要發長遠心。「窮源猶未盡」,現在什麼境界都沒有,好象很清淨了,但哪個是真心?還找不到。「尚見月朦胧」,這個心有時迷惑、有時昏沈,這當中還不是絕對的清淨,不是絕對的明白,還有一層霧。

  

   到最後,真正是大徹大悟了,就是究竟即佛──「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複本時性,更無一法新」,萬裏途程不離初步,悟,不是得到什麼,還是當下動念這一念,法爾如是,一切都是現成的。「從來真是妄」,悟了之後,發現過去都是在妄想當中。「今日妄皆真」,妄想沒有了,通通轉成悲心、轉成真如法性了。「但複本時性,更無一法新」,不是外來的東西,而是過去迷失掉了,現在現前了,就等于撥雲見日,太陽一直都是存在的,只是被雲遮住了。雲,就是執著、煩惱、無明。

  

  大覺禅師說:「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到枝頭已十分。」大覺禅師爲了開悟,四處尋師訪道。「終日尋春不見春」,春,是指道。「芒鞋踏破嶺頭雲」,翻山越嶺,千辛萬苦,過了一山又一山,過了一嶺又一嶺,都沒有找到一個歇處、沒有找到一個入處。既然這麼困難,算了,不修了,通身放下,什麼都不要,這時道就現前了,真正是「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天天都想悟道、成道,等于騎牛找牛,怎麼找都找不到。「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到枝頭已十分」,大覺禅師回來後,手攀在梅花樹上,聞到梅花的香味,當下就開悟了,原來能聞的這念心法爾如是,從過去到現在沒有改變過,覺性始終都存在。

  

  要斷煩惱,必須先找到煩惱,這就是覺察;找到煩惱以後,要把它化掉、把它照破。另一種方法是不理會它,即是頓悟自心的法門。兩種方法都可以。六即佛每一個階段,都是我們這一念心,不要小看自己,要發長遠心,不到這個境界,絕不退轉。

  

  這是一個最契機的法門,有了這個理,才能達到百分之百的信心。然而,「說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說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寸,就是方寸之地,要從些微處來實踐這些道理,才能真正得到利益。如上課一樣,先講道理、公式,然後到實驗室裏實驗。禅堂就是實驗室,自己是不是坐到一支好香?自己的煩惱究竟減少到什麼程度?這念心究竟清淨到什麼程度?這念心有沒有染著?要檢討自己、面對自己。

  

  總而言之,禅堂功夫沒有別的,就是一個「歇」字,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九十七年住持精進禅修導師開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