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九十七年度在家菩萨戒会得戒和尚开示

  九十七年度在家菩萨戒会得戒和尚开示

  

  

  (一)980215

  佛法讲究因缘,因缘具足了,世间法、出世间法都能成就;假使因缘不具足,世间法、出世间法都不容易成就。这次戒会从三皈到五戒,从五戒到八关斋戒,从八关斋戒到菩萨戒,可以说是一个最完整的大法会、最殊胜的戒会,这是每一位的殊胜因缘、每一位的福报、每一位的出世胜因。从过去到现在,诸位发了长远心护法护教,发了广大心、清净心、大慈悲心、无上菩提心,这次更发了大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些都是因,有了因,将来一定会感果,现世一切顺利,消灾增福,遇难呈祥,未来圆满菩提。

  

  我们很有福气,很有因缘,能在中台禅寺受菩萨大戒、千佛大戒。外面熙熙攘攘,全世界的人都在不安、惊慌、恐怖当中,乃至在饥荒、贫贱、穷困当中。大多数的人天天都有烦恼,很少人能像诸位这样聆听出世法,在这里念佛、忏悔、静坐、受戒,这都是过去所植的胜因,因此,今生的业感就是出世的业感。这些因缘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过去的努力和现在的努力,这个因是自己掌控出来的,有因就能感果。例如,三皈的因,能感三皈的果报;五戒的因,能感五戒的果报;八关斋戒的因,能感八关斋戒的果报;菩萨戒的因,能感菩萨戒的果报。

  

  世间上有多少人能听到正法和世出世间的真理?所以,诸位很有福气,自己要直下承担。经云:「有因有缘事易成」,诸位发心求戒就是因;今天具足三师和尚、开堂和尚、道场、引礼师父……三宝具足──佛具足、师具足、法具足,所有一切助缘具足,这就是胜因,这就是缘,是不容易的。这是出世因缘、福德因缘。

  

  不仅出世法如此,世间法也是一样的。「有因有缘事易成」,所以我们平时要多结人缘、多结善缘、多结法缘、多结佛缘,多结欢喜缘,不要结恶缘。有了这些缘,就能左右逢源,做什么事情都能成就。

  

  「有因有缘事易成,有因无缘果不生」,每一位都想要成就出世法,想要修戒、修定、修慧,想成就无上菩提,想得到解脱,但是假使没有因缘,没有这些助缘,如何成就解脱?如何得到福报?如何成就出世间的大道?在世间上也是一样,无论是家庭、事业、学业,有善因就有善果。例如,孩子要想成就学业,父母必须提供助缘,要找好的学校、好的老师来教他,这就是殊胜的因缘。如果没有这些助缘,必须自己半工半读,能够念书的时间就有限。假使遇到的同学不好、老师不好、学校也不好,怎么能够成就学业呢?明白这些道理,就了解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是一体的,这就是智慧。

  

  「有因有缘事易成,有因无缘果不生,不信但看寒江柳,一遇春风枝枝新。」再举个例子,冬天到了,江边柳树的叶子掉得干干净净,枝条都枯掉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天寒地冻的关系。到了春天,气候回暖、阳光普照,柳条都发出了新枝、嫩叶,这就是「枝枝新」;就像一个人遇到了明师、遇到了正法、遇到了大善知识,不成道业,无有是处。

  

  诸位来受菩萨戒,是每一位的福报所感,是过去种的因、过去修来的,今生再种下善因,将来又感召善果。我们现在得闻佛法,又发心受戒,三皈只是登堂、开始,受了五戒就登堂入室;受了八关斋戒更上一层楼,受了菩萨戒又更上一层楼。佛法就跟学校一样,要靠自己努力。

  

  无论出家、在家,戒为菩提胜因,戒是根本。所以,要先建立完整的人格,修行就好比修建高楼大厦,三皈五戒就是打地基,地基打好了之后,往上十层、二十层、一百层,都会很稳固、很安全,绝对不会摇摇摆摆,也不会倾倒。受持五戒,就能使人格完整。太虚大师也说:学佛,第一个是在做人,要使人格完整。如何才能完整呢?就是受五戒。受了五戒,每一位马上变成优婆塞、优婆夷,就是果位上的贤者。有了这个果位,福德殊胜,将来一定圆满菩提。

  

  受满分戒,也就是五戒全持,果报就圆满了;假使只受四戒、三戒,称为多分优婆塞、多分优婆夷。诸位如今都是圆满的优婆塞、优婆夷,就好象已经发芽生根、开花结果了,这个果就是优婆塞、优婆夷的果。进一步受菩萨戒,就是菩萨戒的果。所以,这是非常殊胜的因缘,这都是每一位从过去到现在,修福修慧、护法护教的努力所得的殊胜果报。

  

  既然已经登堂入室了,还要步步高升,要一层一层地往上爬,从贤位到圣位,因为优婆塞是一个最小的、最低的、最起码的果位。到达菩萨果位,还有贤位菩萨、登地菩萨、十地菩萨、等觉、妙觉的差别。妙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我们今天谈论佛法,就是正觉世间,外面的红尘世界是五阴世间。众生在五阴世间受苦受难,在三涂恶道头出头没,现在每一位都已经出离了三涂。优婆塞的果位虽然小,但已经踏上无上菩提的大道了。走一步,就是一步光明;走十步,就是十步光明。一步一脚印,一步一福德,一步一智慧,一步就是一个最殊胜的资源。

  

  如何再进步?如何再登堂入室?这很重要。所以,现在要进一步谈到佛性。佛性人人本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佛性究竟在哪里?佛性就是我们的觉性,师父在这里说法,诸位在听法,听法的这念心就是佛性、就是觉性。觉性有体、有相、有用,这就是更深一层的道理了,要慢慢去研究、慢慢去了解。

  

  进入菩萨位是智慧的,不是盲目的,要博学多闻,增长智慧。每个人都有佛性,达磨祖师说:「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佛性的作用,在眼睛称为见,盲人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他的觉性还存在,可以凭他的感觉、凭他的觉性走路、说话。

  

  诸位能诵经、能持咒、能礼忏,这都是佛性的作用。「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当下这一念心不动,什么人都找不到自己,这就是体。前面所说的是佛性的作用,一念不生则是体。为什么要静坐?就是保持觉性不昏沉、不妄想,这念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就是我们自己的本分大事。

  

  

  --------------------------------------------------------------------------------

  (二)980222

  什么是相?起一个心、动一个念,就有一个相。例如,诸位在这里受戒,这个念头就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功德。发一个慈悲心,就现一个庄严相,庄严我们的菩提;发了护法护教的心,又现一个相,这个相是无量无边的福德,这就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功德之相。心的体、相、用,即是法身、报身、化身。

  

  虽然每个人都有佛性,但凡夫众生的佛性天天都在造恶业,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这个佛性就变成兽性了,变成地狱、畜生、饿鬼之性了。我们现在不起贪瞋痴、不造杀盗淫,过去的兽性,地狱、畜生、饿鬼之性,一下就转过来了。所以,修行就是转识成智、转染成净。把染着心变成清净心,过去的妄想心转成正知正见,这就是修行。

  

  戒为道源、菩提之根,我们受三皈、五戒、八关斋戒,这就是修。佛性当中具足两种功德:一是性德,一是修德。性,就是本性。修德,指修行的德。性德是本具的,例如,每个人的眼睛都能看,但是一般人不知道修,看东看西,看光怪陆离的五光十色,不知道看经、也不知道持咒,眼睛始终乱看,眼根就不清净,六根就染污了,就没有德、堕落了。

  

  受三皈、受五戒、受八关斋戒、受菩萨戒,这就是修德。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自己做了多少,就得多少。如果只是说得天花乱坠,五戒做不到,八关斋戒也做不到,菩萨戒更做不到,虽然是在修行,但性德没有光明,所以说「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修行有了功力、有了功夫,本性才会有光明,六根才会清净,烦恼才会脱落,佛性才会现前,将来才会成无上道。假使没有修德,我们的性德就跟普通人一样,打妄想、起无明,佛性没有显现,佛性没有光明,佛性不清净。

  

  修德要有功,必须从基础做起,五戒必须要持清净。五戒,分成上品、中品、下品。上品,分为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品,又分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品,又分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做到上上品,就是「修德有功」,六根清净,果报无有穷尽。所以,这就要靠修。怎么修?时时刻刻注意自己身口意三业是否清净?有没有打妄想?打了妄想,马上返照自心,惭愧、忏悔、改过,这就是修德,这就是修行。

  

  所以,要在六根上修,要在身口意三业来修。不是「修」就有,而是要「有功」夫,如此就要实践,脚踏实地,一步一脚印。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家庭、办公室、道场,任何场所都可以修。明白这个道理了,不仅中台禅寺是道场,家庭也是道场,办公室也是道场,整个社会都是道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佛性是最重要的。如果不清楚这个道理,修行绝对修不成功,因为不知道「道」在哪里?不知道「佛」在哪里?我们为了尊师重道,塑一个佛像,恭敬礼拜、惭愧忏悔,向佛菩萨学习,有了过失马上向佛菩萨忏悔,这是眼睛所看到的佛像。真正的佛像、真正的佛在哪里?就是我们的觉性。觉性才是真佛,所以,要觉察、觉照。

  

  

  --------------------------------------------------------------------------------

  (三)980301

  觉察,就是时时刻刻检讨反省心当中有没有贪心?贪什么呢?贪财?贪色?贪吃?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应该得的就得,不是自己…

《九十七年度在家菩萨戒会得戒和尚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