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校;修四谛,是罗汉的学校;修十二因缘,是缘觉的学校;修六波罗蜜,是菩萨的学校;在禅堂打坐,顿悟自心,直了成佛,就进入了诸佛的学校。修行学佛不是求得什么,而是心愈来愈清明,愈来愈有智慧,这就是进步。要经常反省检讨,烦恼、妄想有没有减少?身口意是否清净?能不能坐到一支好香?
要达到如来的境界,先要懂得善调身心,调心不起、调口无过、调身不犯。「调」是对治、调整。打坐时,不起心、不动念,不但恶念不起,连善念也不起,安住在无念当中,就是调心不起。调口无过,讲话不要有过失,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言、不绮语。佛经记载,如来不打妄语,所以有广长舌相、有梵音声相,这都是生生世世修来的。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其解。为什么有这种功德?因为不打妄语,口无过失。调身不犯,身体不做杀盗淫的事,有这种过失要赶紧惭愧、改正。觉悟的人自己能管理自己,调心、调口、调身,调就是对治习气、管理自己。
修行过程中,要行自利利他的菩萨道,自利是自己达到身、口、意三业清净。我们在禅堂练就一番功夫,找到一条心路,就能够肯定自己这一生的方向及应该做的事,否则只知道吃喝玩乐、追求名利,这样的人生毫无意义,死后与草木同朽。人,除了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还有心灵的世界,这三者都很重要。知道修心、修道,生命就不一样了。
这个世界是众生的恶业和善业夹杂所成就的世界,要想变成净土,不要在外面追求,「心净佛土净」,只有心清净才能使之成为净土;如果心里充满贪、瞋、痴、慢、疑、邪见,绝对找不到净土。
佛典里有「琉璃王灭释种」的记载,琉璃王灭释种是源自于前世的因果。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琉璃王对释迦族心怀仇恨,后来琉璃王强盛了,率兵要灭绝释迦族人。神通广大的目连尊者知道琉璃王要赶尽杀绝,于是就选了释迦族的五百个童男、五百个童女,以神通将他们送到天上去避难。战争结束后,目连尊者到天上取回五百个童男、童女,但是这些人都已经化成了血水,这是在劫难逃、业果难逃。
自己造了业,什么人都帮不上忙,只有自己检讨、反省、改过,才能消业。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业是自己造作,必须自己忏悔、改过,才可以消业、转业。心清净即是净土,心恶就是地狱、畜生、饿鬼,心善就是天堂,这是千真万确的道理。所以,不要走远路,更不可走错路。
(五)961202
现在很多人都想统领世界,有的国家甚至在世界各地设立飞弹基地、军事基地,一旦国与国之间竞争起来,难免会产生战争。想统领全世界,是宏大的抱负,但是先要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大学》里很有系统地讲修身、修心,讲三纲领、八条目,就是内圣外王的道理。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与自利利他、觉行圆满的道理一样。「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从过去到现在,想要统领天下、治理天下,第一步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假使国家的领土大、人口众多、事情繁琐,想把国家治理好并不容易。「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要想当一国的领导者,先要齐其家。自己的家庭只有几口人,占地不过数十坪,如果连家庭都治理不好,如何统理国家?这是儒家的思想。儒家的大同思想、佛法的人间净土,都是要把整个国家变成净土,乃至将全世界,欲界、色界、无色界都变成净土,这就要修菩萨行,这是大众的责任。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一个家庭治理不好,不能怪学校、社会,应该自我检讨。做父母的吃喝玩乐,孩子自然有样学样;父母经常吵架、打架,怎么可能教好儿女?要管理好家庭,就要修身,父母要以身作则,以良好的身教、言教引导子女。如何修身?在佛法来讲,父母有慈悲心,身、口都没有不好的行为,进一步受持三皈五戒,做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庭必然和谐。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不但要修正行为,还要正心,心要端端正正,不要黑心、偏心、狭心、恶心。心如何才能正?「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无论是做人或是做事,都要以诚信为根本。儒家说:「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所以心念要真诚,诚意才能正心。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心念要诚,必须知见正确;知见不正确,意识就会颠倒、模糊。所以禅宗祖师说:「只贵汝知见,不贵汝行履。」修行首重正知见的确立,做人处事也要有正确的观念和见解。「知」很重要,知见要清净、端正。儒家的伦理道德、尊师重道是正确的观念,如果身为师长的人做不到,怎么教得好子弟?
正确的知见、清净的智慧如何产生?「致知在格物」,这就是重点。格,是改革;物,是心当中的烦恼、物欲、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儒家的思想与佛法有相通之处,原则上、本位上都是以心为根本。格物,就是除去心中的烦恼、物欲,衣食住行要适可而止,革除心中的贪念,去除贪财、贪色、贪名、贪吃、贪睡、贪利的习气。要检讨、反省,检讨心中有没有贪瞋痴;口,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言、不绮语;身,不造杀、盗、淫。有了过失知道立刻改进,这念心就光明了,人格就建立起来,就能增长福报。
禅七是以无为法、以心为根本,契悟菩提心、涅槃性。心要达到清净,就必须「致知格物」,惭愧、忏悔、改过,回光返照,照见五蕴皆空,也就是把烦恼照空。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要统领世界,「格物致知」是一个起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里的八条目。佛法虽然是出世法,但也不离开世间法。
什么是出世?什么是世间?《六祖坛经》讲:「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正见就是解脱,看看自己有没有正见?「邪见名世间」,如果心念都在邪见、愚痴当中,就是世间人。身、口、意三业清净,坚住正念、随顺觉性,就是圣者,不要另外去求圣。佛经讲:「有此则有彼,无此则无彼;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一切都要从因当中努力,不是在果上求。没有种因,哪里找果?种了因,果报自然会现前。佛法不离世间法,世间法也不离开我们当下正知正见的这念心、这念觉性。
禅七当中不论有没有坐到一支好香,这段期间的用功都不会白费,每一位都有清净的功德,清净心就是佛。诸位听法的这念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坐在这里只有这一念,没有第二念,看到什么境界都不理它,这就是智慧佛;这念心如如不动,一坐下来,一天、两天、十天……,一年、二年、十年……都不起心动念,这就是如如佛。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如如不动,就是真佛住世。所以,要想成佛、成菩萨,都不能离开这念心。大家要有信心,相信过去的佛是如此成佛,未来的佛也是如此成佛,十方诸佛都是如此成道、成佛,过去的人做得到,我们也可以做得到。静坐就是要净心、定心、明心,不论外面有什么动静,自己都要能坚住正念、随顺觉性,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举难劝修》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