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年僧众精进禅七导师开示
(一)981227
时间过得很快,明天就要解七了,没有坐到好香也不要灰心,继续静坐,要有信心、要有耐心、要有恒心、还要有长远心,打坐就是如此,先苦后甜。其次,打坐是出家众的本份。为什么要出家?就是要修戒定慧三无漏学。这念心分开来讲,有戒、有定、有慧。打坐达到一心不乱了,戒定慧都在这念心当中,除了这念心之外,没有一法可得,一切法都是方便。静坐是一个胜方便,目的就是要明心。明什么心?菩提心、涅槃性,八识心王全部归于菩提和涅槃。
佛所说最究竟的法门就是心性。古人说:「修行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下种。」「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证明这念心是非常重要的。这念心迷失了,六神无主,就随业流转。过去造了业,临终时业果现前,就要去受报。因此,要在平时就对自己有个交代,这念心要「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无记非」,安住在菩提和涅槃。
菩提和涅槃,又称为「中道实相」。所谓「实相」,「实」就是实实在在的心境。我们的心是很虚妄的,佛经里记载,每个人每一天有八亿四千万个念头,早上起床是一个念头;起床之后穿衣服,又是一个念头;穿了衣服之后穿袜子,又是一个念头;袜子穿好了,穿鞋子又是一个念头;接着,漱口、洗脸……念念相续不断。人的一生就活在这些念头当中,每天都是一个念头、一个念头、一个念头地过去,并且在当中起了执着,如:想要把学科考得很好,就要去记,记就是一种执着。古德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学问是一个加号,修道则是一个减号,如老子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益」是一个加号,作学问就是要加,天天加、天天加,才能得到好处;「为道日损」,修行悟道就是要天天检讨反省,把坏的东西、一切垃圾统统扔掉,这就是「损」,就像剥芭蕉皮一样,一层一层地剥、一层一层地剥……。「剥」,就是检讨、反省、放下,放到最后,没有可放的,「道」就现前了,就是这么简单。
从前,有一位梵志拿了一束花来供养释迦牟尼佛,佛问他:「你拿花来供佛的目的在哪里?你求的是什么?」梵志说:「世尊!我出家是要修行、成道,其他什么都不求。」佛说:「你说你是来求道,其他什么都不求?」「是。」佛看他很虔诚、很恭敬,拿了一束花恭恭敬敬地来供佛,佛就说:「放下。」梵志说:「我没有什么东西了,要放下什么呢?」「你拿的这束花要放下。」梵志放下花以后,双手合掌恭恭敬敬地准备聆听佛陀的开示,希望佛跟他说无上妙法。佛就说:「还要放下。」「世尊!我什么都没有了,花也放下,还要放下什么?已经没有东西可放了。」「你合掌的双手也要放下。」「喔!奇怪!我的恭敬也要放下吗?」放下了以后,梵志等待着,心里想:「佛一定要跟我说微妙之法,说开悟的法。」梵志心中正期待时,佛又说:「还要放下。」梵志觉得很奇怪:「世尊!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我还要放下什么?花也放下了,合掌的手也放下了,还要放下什么?」「你期待佛对你开示的那个心也要放下。」梵志通身放下,就开悟了,不但开悟,而且大彻大悟。
这个公案说明了什么?一个是尘,一个是根,一个是识,三者都要放下。供花,是属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放下花束代表不要攀缘六尘境界。其次,合掌的手要放下,眼、耳、鼻、舌、身、意代表六根,六根也要放下。六根放下了,六识也要放下,这念心要达到绝对的空性,所谓「万法皆空明佛性,一尘不染证禅心」,就是这个道理。
--------------------------------------------------------------------------------
(二)990103
假使我们能够把这一念心调和得很好,就能成道,就有无量的功德和福报;假使调和得不好,没有办法降伏自己的心,这念心就会造恶业,起心动念、打妄想,就要造罪过。造了罪过就是业,有了业就要受报。禅宗祖师说:「有一些些,还有一些些。」就是指我们心当中有一点点东西,都还要来受报。所以,心当中什么都要扔得干干净净的,一尘不染。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实际理地」就是指诸位听法的这念心,不可以在心当中打妄想,什么都不可以放在心当中,为什么?道是本具的。
释迦牟尼佛上半夜思惟苦、集、灭、道,证罗汉果,这是思惟修。三十七助道品、八正道、四念处也是思惟修。四念处是用四种方法来对治自己的执着:身念处,观身不净;受念处,观受是苦;法念处,观法无我;心念处,观心无常。中半夜用十二因缘来回光返照,也是用思惟的方法: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老病死灭,这是还灭的法门,依此观心返照,就证到缘觉果。下半夜,目睹明星大彻大悟,悟到什么?抬头一望天上的明星,悟到能看的这个心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就是觉性。
佛经里讲:「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我们能看明星的这念心是本具的;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能听的这念心也是本具的。所以,只要安住本具的这念心来用功就好了,其他什么都不要管。释迦牟尼佛悟道后,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一切众生都具有觉性,如来的觉性是清净的觉性、超越的觉性、解脱的觉性、平等的觉性、不动的觉性、真空妙有的觉性。「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每个人都有觉性,没有哪个人没有,能听的心就是觉性。心性既是本具,为什么见不到、证不到、悟不到?「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坐在这里想东想西、患得患失,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这念心始终没办法安住,这就是妄想。什么是执着?看到任何东西,都把它认作实实在在的境界,所以《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
( 三 )990110
打坐时间久了,会出现一些光影镜头,不要理它。这些光影镜头是从哪里来的?是我们的执着,心意识造作、转化而来的。看看自己平时哪一类的心意识很强烈,晚上就会作梦,例如,从过去到现在,男贪女爱的这念心非常猛烈,看到某个人很可爱,无时无刻地想念,一天、两天,甚至一个月、两个月……自己还不知道自己在打妄想。由于这些妄想,晚上就会作梦,梦到自己所贪爱的那一个人,乃至产生亲密的言语和动作。《大乘起信论》说,「一念不觉生三细」,一念不觉,就生出三个细的烦恼。开悟的人就了解这个道理,悟到一切法都是自心所起的作用,心外没有一法可得,见怪不怪,没有什么,保持觉性就好了,了解一切境界都是妄想心、攀缘心、执着心、贪爱心所生出来的,是一个梦境。
假使晚上作了梦,白天还在回想,就是梦上加梦。梦,就是妄想,白天再回忆梦境,又是一重妄想。古德云:「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每个人都有一颗明珠,明珠是一个譬喻;「久被尘劳封锁」,六根攀缘六尘,把我们的心变成了妄想、变成了无明,所以这个心糊里糊涂的,没有智慧、神通。想要有智慧、神通,就是要检讨反省。修行不是为了得智慧、得神通,而是要返本归源。所谓「但得本,莫愁末」,根本得到了,其他的一切都是自心的作用,不要执着。
假使不了解这些道理,修行是绝对修不成功的。不知道道在哪里,不知道佛在哪里。明白这个道理了,知道清净心即是佛、觉悟心即是佛、无住心即是佛、真空心即是佛、妙有心即是佛、大慈悲心即是佛、平等心即是佛、不动心即是佛。要从因上来保任,有因才有果;假使没有因,只在果上祈求,哪里找得到?南辕北辙,等于骑牛找牛,在太阳下面找影子,空过一生。
开悟的人悟到什么?悟心本具,不要向外祈求。这念心本自具足,什么都不要。一切境界都是自心所起的作用,这念心就是要空,空也不能执着;假使执空,就是恶取空。把心当中的烦恼、执着统统扔掉,就是空,自心本来就是空。「空而常用非无,用而常空非有」,我们这念心天天都在作用,虽然是空,但又能起作用,并非什么都没有。所以,悟无所得,悟心本具。悟到一切境界都是自心起用,都是虚妄的,这念心安住实相。
--------------------------------------------------------------------------------
( 四 )990117
什么叫作实相?定慧等持就是实实在在的相。定就是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定就是不动;慧就是要清楚、要明白,知道一切境界都是虚妄不实的,觉性现前就是慧。定慧不二这念心就是道。假使迷失了这念心,是找不到道的!禅坐,就要在这里用功,静中养成,动中磨炼。起初腿酸、腿痛、腿麻,到最后心静了、心定了,甚至出现一些境界,都不要理它,它来让它来,它去让它去,这些都是光影镜头,不要欢喜,也不要厌恶,这就是佛经里说的五阴境界──色、受、想、行、识。五阴各有十种境界。
我们这念心从凡夫境界开始静坐,这念心都是妄想、无明,慢慢沉淀下来了,自然就有一些境界。这是这念心从粗到细、由…
《九十八年僧众精进禅七导师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