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九十八年僧衆精進禅七導師開示

  九十八年僧衆精進禅七導師開示

  

  

  (一)981227

  時間過得很快,明天就要解七了,沒有坐到好香也不要灰心,繼續靜坐,要有信心、要有耐心、要有恒心、還要有長遠心,打坐就是如此,先苦後甜。其次,打坐是出家衆的本份。爲什麼要出家?就是要修戒定慧叁無漏學。這念心分開來講,有戒、有定、有慧。打坐達到一心不亂了,戒定慧都在這念心當中,除了這念心之外,沒有一法可得,一切法都是方便。靜坐是一個勝方便,目的就是要明心。明什麼心?菩提心、涅槃性,八識心王全部歸于菩提和涅槃。

  

  佛所說最究竟的法門就是心性。古人說:「修行不發菩提心,猶如耕田不下種。」「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證明這念心是非常重要的。這念心迷失了,六神無主,就隨業流轉。過去造了業,臨終時業果現前,就要去受報。因此,要在平時就對自己有個交代,這念心要「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無記非」,安住在菩提和涅槃。

  

  菩提和涅槃,又稱爲「中道實相」。所謂「實相」,「實」就是實實在在的心境。我們的心是很虛妄的,佛經裏記載,每個人每一天有八億四千萬個念頭,早上起床是一個念頭;起床之後穿衣服,又是一個念頭;穿了衣服之後穿襪子,又是一個念頭;襪子穿好了,穿鞋子又是一個念頭;接著,漱口、洗臉……念念相續不斷。人的一生就活在這些念頭當中,每天都是一個念頭、一個念頭、一個念頭地過去,並且在當中起了執著,如:想要把學科考得很好,就要去記,記就是一種執著。古德雲:「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作學問是一個加號,修道則是一個減號,如老子雲:「爲學日益,爲道日損」,「益」是一個加號,作學問就是要加,天天加、天天加,才能得到好處;「爲道日損」,修行悟道就是要天天檢討反省,把壞的東西、一切垃圾統統扔掉,這就是「損」,就像剝芭蕉皮一樣,一層一層地剝、一層一層地剝……。「剝」,就是檢討、反省、放下,放到最後,沒有可放的,「道」就現前了,就是這麼簡單。

  

  從前,有一位梵志拿了一束花來供養釋迦牟尼佛,佛問他:「你拿花來供佛的目的在哪裏?你求的是什麼?」梵志說:「世尊!我出家是要修行、成道,其他什麼都不求。」佛說:「你說你是來求道,其他什麼都不求?」「是。」佛看他很虔誠、很恭敬,拿了一束花恭恭敬敬地來供佛,佛就說:「放下。」梵志說:「我沒有什麼東西了,要放下什麼呢?」「你拿的這束花要放下。」梵志放下花以後,雙手合掌恭恭敬敬地准備聆聽佛陀的開示,希望佛跟他說無上妙法。佛就說:「還要放下。」「世尊!我什麼都沒有了,花也放下,還要放下什麼?已經沒有東西可放了。」「你合掌的雙手也要放下。」「喔!奇怪!我的恭敬也要放下嗎?」放下了以後,梵志等待著,心裏想:「佛一定要跟我說微妙之法,說開悟的法。」梵志心中正期待時,佛又說:「還要放下。」梵志覺得很奇怪:「世尊!我現在什麼都沒有了,我還要放下什麼?花也放下了,合掌的手也放下了,還要放下什麼?」「你期待佛對你開示的那個心也要放下。」梵志通身放下,就開悟了,不但開悟,而且大徹大悟。

  

  這個公案說明了什麼?一個是塵,一個是根,一個是識,叁者都要放下。供花,是屬于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放下花束代表不要攀緣六塵境界。其次,合掌的手要放下,眼、耳、鼻、舌、身、意代表六根,六根也要放下。六根放下了,六識也要放下,這念心要達到絕對的空性,所謂「萬法皆空明佛性,一塵不染證禅心」,就是這個道理。

  

  

  --------------------------------------------------------------------------------

  (二)990103

  假使我們能夠把這一念心調和得很好,就能成道,就有無量的功德和福報;假使調和得不好,沒有辦法降伏自己的心,這念心就會造惡業,起心動念、打妄想,就要造罪過。造了罪過就是業,有了業就要受報。禅宗祖師說:「有一些些,還有一些些。」就是指我們心當中有一點點東西,都還要來受報。所以,心當中什麼都要扔得幹幹淨淨的,一塵不染。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佛事門中不舍一法」,「實際理地」就是指諸位聽法的這念心,不可以在心當中打妄想,什麼都不可以放在心當中,爲什麼?道是本具的。

  

  釋迦牟尼佛上半夜思惟苦、集、滅、道,證羅漢果,這是思惟修。叁十七助道品、八正道、四念處也是思惟修。四念處是用四種方法來對治自己的執著:身念處,觀身不淨;受念處,觀受是苦;法念處,觀法無我;心念處,觀心無常。中半夜用十二因緣來回光返照,也是用思惟的方法: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老病死滅,這是還滅的法門,依此觀心返照,就證到緣覺果。下半夜,目睹明星大徹大悟,悟到什麼?擡頭一望天上的明星,悟到能看的這個心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就是覺性。

  

  佛經裏講:「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我們能看明星的這念心是本具的;師父說法,諸位聽法,能聽的這念心也是本具的。所以,只要安住本具的這念心來用功就好了,其他什麼都不要管。釋迦牟尼佛悟道後,說:「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一切衆生都具有覺性,如來的覺性是清淨的覺性、超越的覺性、解脫的覺性、平等的覺性、不動的覺性、真空妙有的覺性。「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每個人都有覺性,沒有哪個人沒有,能聽的心就是覺性。心性既是本具,爲什麼見不到、證不到、悟不到?「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坐在這裏想東想西、患得患失,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這念心始終沒辦法安住,這就是妄想。什麼是執著?看到任何東西,都把它認作實實在在的境界,所以《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

  ( 叁 )990110

  打坐時間久了,會出現一些光影鏡頭,不要理它。這些光影鏡頭是從哪裏來的?是我們的執著,心意識造作、轉化而來的。看看自己平時哪一類的心意識很強烈,晚上就會作夢,例如,從過去到現在,男貪女愛的這念心非常猛烈,看到某個人很可愛,無時無刻地想念,一天、兩天,甚至一個月、兩個月……自己還不知道自己在打妄想。由于這些妄想,晚上就會作夢,夢到自己所貪愛的那一個人,乃至産生親密的言語和動作。《大乘起信論》說,「一念不覺生叁細」,一念不覺,就生出叁個細的煩惱。開悟的人就了解這個道理,悟到一切法都是自心所起的作用,心外沒有一法可得,見怪不怪,沒有什麼,保持覺性就好了,了解一切境界都是妄想心、攀緣心、執著心、貪愛心所生出來的,是一個夢境。

  

  假使晚上作了夢,白天還在回想,就是夢上加夢。夢,就是妄想,白天再回憶夢境,又是一重妄想。古德雲:「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封鎖」,每個人都有一顆明珠,明珠是一個譬喻;「久被塵勞封鎖」,六根攀緣六塵,把我們的心變成了妄想、變成了無明,所以這個心糊裏糊塗的,沒有智慧、神通。想要有智慧、神通,就是要檢討反省。修行不是爲了得智慧、得神通,而是要返本歸源。所謂「但得本,莫愁末」,根本得到了,其他的一切都是自心的作用,不要執著。

  

  假使不了解這些道理,修行是絕對修不成功的。不知道道在哪裏,不知道佛在哪裏。明白這個道理了,知道清淨心即是佛、覺悟心即是佛、無住心即是佛、真空心即是佛、妙有心即是佛、大慈悲心即是佛、平等心即是佛、不動心即是佛。要從因上來保任,有因才有果;假使沒有因,只在果上祈求,哪裏找得到?南轅北轍,等于騎牛找牛,在太陽下面找影子,空過一生。

  

  開悟的人悟到什麼?悟心本具,不要向外祈求。這念心本自具足,什麼都不要。一切境界都是自心所起的作用,這念心就是要空,空也不能執著;假使執空,就是惡取空。把心當中的煩惱、執著統統扔掉,就是空,自心本來就是空。「空而常用非無,用而常空非有」,我們這念心天天都在作用,雖然是空,但又能起作用,並非什麼都沒有。所以,悟無所得,悟心本具。悟到一切境界都是自心起用,都是虛妄的,這念心安住實相。

  

  

  --------------------------------------------------------------------------------

  ( 四 )990117

  什麼叫作實相?定慧等持就是實實在在的相。定就是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定就是不動;慧就是要清楚、要明白,知道一切境界都是虛妄不實的,覺性現前就是慧。定慧不二這念心就是道。假使迷失了這念心,是找不到道的!禅坐,就要在這裏用功,靜中養成,動中磨煉。起初腿酸、腿痛、腿麻,到最後心靜了、心定了,甚至出現一些境界,都不要理它,它來讓它來,它去讓它去,這些都是光影鏡頭,不要歡喜,也不要厭惡,這就是佛經裏說的五陰境界──色、受、想、行、識。五陰各有十種境界。

  

  我們這念心從凡夫境界開始靜坐,這念心都是妄想、無明,慢慢沈澱下來了,自然就有一些境界。這是這念心從粗到細、由…

《九十八年僧衆精進禅七導師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