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九十八年住持精進禅修導師開示

  九十八年住持精進禅修導師開示

  

  

  (一)981011

  一年一度的住持禅七,是非常難得的一個機會。在禅堂裏靜坐,萬緣放下,才能得到禅七的真實利益。禅堂是「選佛場」,怎麼選呢?古人有一首偈:「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爲,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心當中要一塵不染,萬緣放下,能所俱空,這就是標准。

  

  《金剛經》雲:「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不是以有爲法而有差別,是以無爲法而有差別。如果以有爲法而有差別,大衆就不能成佛、成道了。有爲法,是有相的福報、功德,例如,建一所大的道場,是一件大功德、大福報,這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假使是以無爲法,那麼,每個人都能成正覺,佛法是平等的。只要能在七天當中堅住覺性、堅住正念、堅住空性,也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什麼是「無所住」?住,不是身體的安住,而是指念頭的活動。念頭停在哪個地方,就是住在那裏。例如,「覺得自己過去很用功,現在好象沒有了。」你的心就住在過去。心裏想到未來、憧憬未來:「我將來要建大道場,要普度衆生。」你的心就住在未來。假使想到:「我現在要精進、要用功、要把握機會。」就是住在現在。

  

  其實,過去、現在、未來叁心了不可得,所謂「過去心不可得」,所以我們不住過去;過去的一切,不論是好、是壞,過去就過去了,不要回憶。過去做了後悔的事,都已經過去了,還想那麼多做什麼?不要再去管它了。所以,過去心不可得,那都是念頭,對境生心,一切都是虛妄不實的。「未來心不可得」,在禅堂靜坐的目的就是要放下,如果想到未來,就是妄想;何況未來的事情還沒有到,想那麼多有什麼用?「現在心不可得」,爲什麼現在心也不可得?起心動念就是屬于生滅。整個地球有成、住、壞、空,這是大期的生滅;人有生、老、病、死,這個世界上的一切動物、植物,所有的衆生都逃不了生、老、病、死,這是屬于中期的生滅。這個世界上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生滅,要作這種觀察,要有這種警覺。

  

  每個人的念頭都有四相遷流:生相、住相、異相、滅相。假使沒有悟到無爲法,無爲法沒有現前,都是屬于生滅,都是屬于有爲法。念頭一動,就是「生」。例如,「我現在想喝一杯水。」這就是一個念頭,這是生相。「口渴得很,要趕快找一杯開水來喝,剛好拿到一杯水了。」這是第二個念頭,第二個層次,「住」相。「啊,這水太好喝了,又香又甜。」覺得很可口,喝得很惬意,前面的生相、住相都過去了,這是第叁個層次,「異」相。水喝得差不多了,不想喝了,喝水的念頭就「滅」掉了,這是第四個層次。

  

  生、住、異、滅,就是念頭的四相遷流,每個人都是如此的,人生就是糊裏糊塗就這麼過去。經中說,人一日一夜有八億四千萬個念頭,生生滅滅,離不開這些念頭就是衆生,就會隨業流轉。生、住、異、滅,是一個念頭的四個過程,一個念頭則有九十個剎那,一剎那就有九百個生滅。一般人無法發現,證果的聖人就看得很清楚。

  

  所謂「禅者,佛之心;教者,佛之口;律者,佛之身。」假使在禅修當中無爲法不現前,沒有坐到一支好香,就對不起自己,空過一生。

  

  

  --------------------------------------------------------------------------------

  (二)981018

  每個人都想成正覺、都想了生死,什麼是正覺?不是等到未來才能成正覺,也不是到哪裏去成正覺。到某個地方成正覺,是自己騙自己、自己麻醉自己,爲什麼?「有此則有彼,無此則無彼,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現在這念心沒有安住在正覺上面,就是屬于五陰世界,未來怎麼成正覺呢?未來必須要靠現在,假使現在都沒有沾上邊,不知道門在哪裏,還想等待到什麼淨土裏去成正覺呢?現在心不能安住,還在業障當中,要到哪裏去呢?只有隨業流轉罷了。

  

  淨土是什麼?清淨心就是淨土,染汙心就是穢土;善心就是天堂,惡心就是地獄。要從這裏來會通,建立一個絕對的知見。一切都在當下這一念心當中,不是在外面。

  

  平時大衆弘揚佛法是大慈悲心,開方便來隨順衆生。佛所說的八萬四千個法門都是方便法門。什麼是究竟?無爲法才是究竟;菩提、涅槃,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是究竟。所以《金剛經》雲:「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並不是以有爲法而有差別。因此,佛法是平等的,不是做了很大的功德才能成道;做了一件大福報、修了大道場,仍屬有爲法。無爲法就是平等的了,師父說法、大衆聽法的覺心,每個人都有!凡夫衆生都是「心猿意馬」,這念心就像野馬一樣難以馴服,就像猴子一樣東跳西跳。所以,佛經中將我們這念心比喻成一條水牯牛。爲什麼?水牯牛東張西望,看到草就吃,犯人苗稼;看到人就鬥,不認人的。比喻我們一看到外面的五光十色、聽到外面的聲音,就生心動念:「這是什麼東西?我要去欣賞、欣賞一下。」心跑掉了,這個露地白牛就落草了。什麼是露地白牛?地,就是心地。白牛,是指這念覺性一塵不染。假使沒有經過一番用功,心當中無明煩惱一大堆,就是水牯牛。

  

  每個人都有一條水牯牛,時時刻刻返照、觀照,不准它跑掉、不准它吃草,就是修行。慢慢地,這頭牛不吃草了,就變成露地白牛。露地白牛,就是無爲法。一坐下來,這念心一塵不染,超越時空,這就是賢、就是聖。假使從現在開始,七天當中都保持露地白牛這個境界,這個禅七就對得起自己;不但對得起自己,一切債務都還完了,不欠任何人一毛錢,就得到解脫。

  

  心無挂礙、無顛倒、無夢想,就是佛經所說的:「離欲寂靜,是最爲勝」。所謂「離欲」,其中,男女之欲是亟需去除的,檢討自己放不放得下?放不下,就要靜坐、就要檢討,就用四念處中的身念處(不淨觀)來對治,這是對治法門。有所修,就落入有爲,因此,修完了之後,不執著能修、所修,又達到無爲。

  

  四念處──身念處,觀身不淨;受念處,觀受是苦;法念處,觀法無我;心念處,觀心無常,以四念處對治自己的煩惱、無明。對治以後,心要安住在覺性上面,覺性才是佛。

  

  「佛者,覺也。」我們這念覺性能夠保持多久?順境、逆境、白天、晚上,都存在嗎?自己檢討一下就知道。《六祖壇經》所說的「菩提自性」,即是覺性。師父在這裏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就是菩提自性,不要另外去找,也不要等待。

  

  

  --------------------------------------------------------------------------------

  (叁)981025

  修行要走大路,不要走小路;要走直路,不要走遠路;要走開悟的大路,不要走錯路。悟什麼?悟此本心,心外無法,性外無佛。一切萬法都是自性起用,不論是善法、惡法、世間法、出世法、有爲法、無爲法,都是自己的本性所起的作用。

  

  既然是自性起用,要用而無用,用不作用想,這就不簡單了。誦經,是心的作用,誦了以後,能所俱空,歸于覺性,就能得解脫,就屬于無爲法。「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無」,每個人都有心的作用,用了以後歸于空;雖然是空,但每個人的心都能作用,所以不能說是無,而是真空妙有。大衆要徹底在這念心上來體悟、來淨化、來認識自己,才不會虛度一生。

  

  弘揚佛法是開方便,是大慈悲心,在利他當中完成自利,在利他當中,藉這些善因善緣來利益自己。諸位在精舍裏當住持、當教授法師,上課的時候,是心的作用,是好的作用、大慈悲的作用。上了課以後、用了以後,不作用想,能所俱空,就像釋迦牟尼佛所雲,說了無量無邊的法,沒有說一句法,能所俱空。假使認爲自己說了很多佛法,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四相皆有,就沒有證到空性,沒有證到覺性,就屬于衆生境界,還沒有證到賢位,更不可能證到聖位。

  

  空性、覺性是超越的,是絕對的,不是相對的。我們這個世界都是屬于相對的,例如,把電燈打開,屬于明;把電燈關掉,就屬于暗,這就是相對。同一個空間,把電燈打開就是明,把電燈關了就是暗,到底是明還是暗?因此,明、暗兩種境界都是虛妄不實的,因爲是相對的。由此可知,打坐時看到光明,不要執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見到黑暗,也不要恐怖,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要堅住正念、隨順覺性,不落入明、暗兩邊,明與暗都是虛妄的境界。

  

   這念心是絕對的、本具的、現成的。菩提自性本來就是清淨的。雖然是本來清淨,但自己糊塗,染汙自己、作賤自己,起惡念、造惡業,始終都是在妄想當中,不是自己害自己嗎?起貪瞋癡、造殺盜淫,不是在毀滅自己嗎?只有心清淨、超越,才能得解脫。明白這些道理,修行都來不及了。現在是末法時代,全世界都在癱瘓當中、都在愚癡當中、都在邪見當中、都在殺盜淫當中、都在鬥爭當中、都在爾虞我詐當中。要想脫離這些,不是逃到太空就脫離了,一切都是自己的業障,在業障裏要怎麼逃?只有返照自心,才能脫離世間上的混亂。

  

  祖師大德們給了一個解脫的靈丹妙藥,能夠起死回生。我們過去都是活死人,現在要回生,就要自己找一條生路,找一條新生的道路,這條路就是「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念心念茲在茲,念念分明、念念作主、覺察、覺照,不落入兩邊。從現在開始,動靜閑忙都是如此,一定有辦法達到解脫,這條路就稱爲菩提道路。

  

  《六祖壇經》雲:「菩提自性本…

《九十八年住持精進禅修導師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