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清淨」,這念本具的覺性本來清淨,所以,修行不是另外修一個道出來,而是要澄清當下這一念,返照自心,化除煩惱,漏盡煩惱。這個功夫如果自己不做,任誰也幫不上忙,「解鈴還須系鈴人」,因爲這些業障是自己造的,就要自己承擔,不要逃避。所以,從現在開始,「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這是第一步。「隨」著現前的這些善「緣」、淨「緣」,「消舊業」,消除過去的業障。「不造新殃」,有覺、有照,時時刻刻堅住正念,隨順覺性。堅住正念,又稱爲定慧等持。我們這念心要定慧等持,定慧等持就是堅住正念,就是隨順覺性。佛法不能有絲毫的迷惑,有一點點迷惑,就墮入無明煩惱當中。
--------------------------------------------------------------------------------
(四)981101
一年一度的住持禅七,因緣非常難得。所謂「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從現在開始,就是使當下這念心覺察覺照、定慧等持、不迷本心,行住坐臥不離當念,就是這樣修行,這就是道。儒家雲:「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我們不能有一剎那的時間離開正念、離開覺性;一離開,就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所想的都是名利財色,就墮落了,就黑暗了,這念心就變成五陰世界、五陰世間。
這個世界一個是正覺世間,一個是器世間,一個是五陰世間,叁世間都在我們這念心當中,無法在外面逃避,必須在心當中來轉,也就是所謂「轉識成智」、「轉染成淨」。「轉」,就是轉化。現在才知道自己過去是個壞蛋,有些人因此就想自殺。自殺是有罪過的,得不償失!其實好比我們的手,翻過來是手掌,翻過去是手背,過去所作所爲都是壞的,現在翻轉過來,重新做人,所說的都是好話,起的念頭都是善念,身所做的都是善事,就把過去那個壞蛋化掉了。
修行就是要直下承擔,把過去不好的化掉。有些人修了幾年,無明煩惱忽然一下爆發出來,轉化不了,就墮落了。什麼原因呢?因爲沒有覺悟心,沒有覺察、覺照的心,也不知道要轉識成智。假使念頭很多,像長江、黃河的水一樣滔滔不絕,擋都擋不住,實在沒有辦法了,就念佛、持咒、誦經,用這些方法來對治,把念頭轉一轉。所以,念佛、持咒、誦經,都是轉念的法門。念佛時,就朝著起心動念那裏念;念了以後,所起的念頭沒有了,就安住實相、安住無爲法。
什麼是有爲?什麼是無爲?聽法這念心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就是定的境界。這還不算無爲,只是一個定,仍是一個有爲的境界。不但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當下這念菩提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這樣子沈澱下去,這就是無爲法。在這裏多用功,就會坐到一支好香。
自己要在這條路上磨煉,假使不磨煉,誰也幫不上忙,就算是十方諸佛現前,也幫不了你,一切都要靠自己。如果諸佛菩薩幫得了,衆生早就成道了。所以,這就是衆生的業,在劫難逃,造了惡業,就必須面對。我們現在不但要面對,還要轉,要自己承擔。有了過失,要照破,這念覺悟的心要存在;假使覺悟的心不存在,就墮落了。
所以,「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禅宗祖師雲:「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大乘起信論》所說的一念不覺生叁細,境界爲緣長六粗,就是指當下這一念沒有覺悟,離開了本位。本位,就是本具的覺性。大衆要堅住在本位上,就要靠自己去練習。
這念心可從叁個方面來講──心之體、心之相、心之用。心之體,就是法身佛;心之相,就是報身佛;心之用,就是化身佛。叁身佛都是自己,不要另外到外面去求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法身佛能所俱空,不是求出來的。這一念本心本空,就是法身佛,這就是體,就是「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的道理。
我們這念心做了種種功德,就有功德之相。我們這念心有種種作用,千差萬別,就是千百億化身。所以,叁身原來是一身,不是另外還有叁身。說有叁身,仍是方便,其實就是一念心。這一念心分成叁方面來講,使我們更容易了解。
無爲法、定慧等持,這就是法身。能觀之智,照所觀之理,智慧圓滿,就是報身;起大慈悲心,修種種善法,以種種方便普度衆生,就成爲千百億化身。叁身本來就是一身,不要另外去找叁身;假使另外去找,就迷失本心。
--------------------------------------------------------------------------------
(五)981108
一切法都是我們心當中的作用,心的作用非常廣大,所以要時時刻刻觀照這念心,用不作用想。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修種種善法,修了以後,能所俱空,最後安住實相。實相,就是本心。經雲:「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每天念佛、誦經,是方便。不要執著方便爲究竟,要能所俱空。禅宗祖師說:「思無思思」,「思」就是用頭腦來分別、計畫、規畫事情,這是心的作用。作用以後,要「思無思思」、「返思靈焰之無窮,思盡還源」,事情做完了以後,要返照能思能想的這念心,回歸自性,回歸無爲法,回歸到心體當中,這念心裏面有無窮盡的智慧、無窮盡的功德。本心無始無終,所以是無窮盡的;假使向外去追求,就顛倒了。
所謂「思盡還源」,每一件事情都要做好,做完了以後,要「還源」,銷歸自性,不要思了以後還在那裏打妄想──或是沾沾自喜,或是憂愁煩惱──這都是不對的。要「思盡還源」,做好了之後,把能思、能想、能做的這念心歸于自性。
禅七要如何用功?不是雙腿盤起來坐在這裏就是用功,而是要用心地法門。打坐是最殊勝的一個法門,走路容易散亂,躺著則容易昏沈、睡著,都不容易相應,所以藉由靜坐的姿勢和方法,在禅堂裏用功。這些條件具足了,就能增進道業。
《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每一宗、每一派最後都要銷歸自性,歸于無爲法、歸于菩提、歸于涅槃、歸于覺性,否則就變成了外道,或是落入五陰境界,將來就會墮落。
今天開宗明義揭示心地法門,讓大衆直截了當在這上面用功。功夫是用出來的,假使不用,這個功夫始終是潛藏在覺性當中,無法顯現。我們現在是隨著善緣、隨著淨緣、隨著禅七的因緣,以名昭德,利用這些因緣把自己的性德召喚出來。就如同念佛一般,「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念念歸自心」,念佛也是以名昭德,每個念頭都是從心起,「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念了之後又回歸自心,「念念歸自心」。所以,是不是萬法歸宗?
我們現在不念佛,而是直截了當保持無念、無相、無爲、無我。《六祖壇經》雲:「有念念成邪,無念念即正」,隨便起一個心、動一個念,就落入思惟境界,就落入生滅;無念,才是正。
佛經裏提到一個「老實念佛」的法門。世尊告訴舍利弗:「我有一個老實念佛的法門。這念心隨起一念就是邪,無念、無住、無爲就是老實念佛,佛才會現前。」「佛」,就是指覺性。希望每一位要在這裏用功,假使能在這裏用功,有了一點點相應,就了解佛法所說的不是譬喻、不是形而上的東西,絕對不會退轉。
大衆平時都很發心,修福報、修精進、修慈悲,護法護教,現在參加住持禅七,是更上一層樓。現在在禅堂用功,就用一個「歇」字,「狂心頓歇,歇即菩提」,保持覺性。有了煩惱,就要對治,就要返照,把煩惱破掉。假使不破掉,無明煩惱的根始終潛伏在八識田中。要相信佛法,用智慧和定力,自己改變自己,要有這種信心。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九十八年住持精進禅修導師開示》全文閱讀結束。